《刺灸心法要訣》~ 卷六 (6)
卷六 (6)
1. 陰蹺脈循行歌
陰蹺亦起於跟中,少陰之別內踝行,上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至睛明。
【注】,陰蹺之脈,亦起於跟中,由少陰別脈然谷之穴,上行內踝,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睛明穴,亦會於太陽也。
白話文:
陰蹺脈也起始於腳跟的中心,從足少陰腎經分支的然谷穴開始,向上行經內踝,沿著大腿內側往上,進入胸腹部,然後再往上到咽喉,最後到達眼睛內眥的睛明穴。
【說明】陰蹺脈,也是從腳跟中心發出,由足少陰腎經分支的然谷穴往上走,經過內踝,沿著大腿內側往上,進入胸腹部,再往上到咽喉、睛明穴,同時也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
2. 陰蹺脈穴歌
陰蹺起於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三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
白話文:
陰蹺脈起始於然谷穴,向上循行經過照海穴和交信穴。這三個穴位原本都屬於足少陰腎經,最後連接到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
3. 陰蹺脈分寸歌
陰蹺脈起足少陰,足內踝前然谷尋,踝下一寸照海陷,踝上二寸交信真,目內眥外宛中取,睛明一穴甚分明。
【注】,陰蹺者,以其所行陰經,為足少陰之別脈也。起於足少陰腎經,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從然谷穴循內踝之下一寸,照海穴也。從照海穴不循太谿穴,又郄於足內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從交信穴上循陰股,入陰而行,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鼻旁,屬目內眥外宛宛中睛明穴,合於太陽、陽蹺,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之用矣。故知陰蹺脈氣,若不與陽蹺脈氣並榮於目,則目不能合也。此陰蹺循行之經脈也。
白話文:
陰蹺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在腳內踝前方,有個凹陷的地方,那就是然谷穴。從然谷穴沿著內踝下方一寸處,是照海穴。從照海穴不走太谿穴,而是往腳內踝上方二寸,直走是交信穴。從交信穴往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而行,接著往上經過胸腔內部進入鎖骨上方凹陷處,再往上到人迎穴前方,進入臉頰靠近鼻子旁,最後到達眼睛內角外側凹陷處的睛明穴,在這裡和太陽、陽蹺脈會合,一起運行,滋養眼睛。由此可知,陰蹺脈的氣,如果沒有和陽蹺脈的氣一起在眼睛運作,眼睛就無法閉合。這就是陰蹺脈的循行路徑。
【註】,所謂陰蹺脈,是因為它循行的路線是陰經,是足少陰腎經的支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在腳內踝前方大骨下方的凹陷處,也就是然谷穴。從然谷穴沿著內踝下方一寸處,是照海穴。從照海穴不走太谿穴,而是往腳內踝上方二寸,直行到交信穴。從交信穴往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而行,往上經過胸腔內部進入鎖骨上方凹陷處,接著從人迎穴前方出來,進入臉頰靠近鼻子旁,連到眼睛內角外側凹陷處的睛明穴,與太陽、陽蹺脈會合,一起運行,滋養眼睛。所以可以知道,陰蹺脈的氣如果沒有和陽蹺脈的氣一同在眼睛運作,眼睛就無法閉合。這就是陰蹺脈循行的經脈。
4. 陽維陰維脈循行經文
《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溢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白話文:
陽維脈和陰維脈,它們就像維繫身體的網絡,積蓄的能量無法像環狀一樣循環流動,而是灌注溢出到其他經脈。因此,陽維脈起源於所有陽經交會的地方,陰維脈則起源於所有陰經交會的地方。
5. 陽維脈循行歌
陽維脈起足太陽,外踝之下金門疆,從胻背肩項面頭,維絡諸陽會督場。
【注】,陽維之脈,起於足太陽經外踝之下金門穴也。從胻骨、背外、肩胛、項旁、面上、頭後至啞門穴,維絡諸陽會於督脈也。
白話文:
陽維脈的起點在足太陽經的外踝下方金門穴這個位置。它循著小腿外側、背部外側、肩胛骨、頸項旁,然後到面部,最後到達頭部後方的啞門穴。陽維脈的作用是聯繫並維繫著身體各處的陽氣,並在督脈這個地方會合。
【註解】:陽維脈的起點,是從足太陽經外踝下方一個叫做金門的穴位開始。它循著脛骨、背部外側、肩胛骨、頸項兩旁,再到面部,最後到後腦勺的啞門穴,這條脈絡主要維繫著身體各處的陽氣,並在督脈這個地方交會。
6. 陽維脈穴歌
陽維脈起穴金門,臑俞天髎肩井深,本神陽白並臨泣,正營腦空風池巡,風府啞門此二穴,項後入發是其根。
白話文:
陽維脈的穴位,從金門穴開始,接著是臑俞、天髎、肩井等穴位,位置較深。再向上到本神、陽白,以及臨泣等穴位,然後依序經過正營、腦空、風池等穴位。最後到風府、啞門這兩個穴位,這兩個穴位在後頸,大約在頭髮邊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