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行針次第手法歌

行針手法口訣多,撮要編為十二歌,取穴持溫進指攝,退搓捻留搖拔合。

【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訣,始自三衢楊繼洲。後之諸家,口訣雖多,皆不免於繁雜。今撮其要,仍編為十二歌訣,庶簡明切當,便於後學。

一、取穴歌

取穴先將爪切深,須教毋外慕其心,令彼榮衛無傷礙,醫者方堪入妙針。

【注】,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所針之穴,令氣血開,教病者心專於內,不要外馳,然後下針,使針不傷榮衛,方堪入妙也。

二、持針歌

持針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鬆,欲識機關三部奧,須將此理再推窮。

【注】,凡下針之士,須心小力雄,以右手持針於穴上,勢若握虎,不敢放鬆,著力旋插,直至應止之處,吸氣三口,然後提針,徐徐而用。凡機關三才奧理,欲識於心而行於針者,須將此再三推窮可也。

三、溫針歌

溫針之理最為良,口內溫和審穴方,毋令冷熱相爭搏,榮衛宣通始安祥。

【注】,凡下針,必先將所用之針,入於口中,使之溫熱,審定穴所,方可與刺。勿令冷熱相爭,庶血氣調和,而得安祥也。

四、進針歌

進針理法取關機,失經失穴最不宜,陽經取陷陰經脈,三思已定針之愈。

【注】,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之。關機最密,切勿太忙,須細審經絡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輕施其針,失於經絡穴所也。如在陽部,必取筋骨間陷下之處,則不傷於筋骨;如在陰分郄膕之內動脈相應間,則以爪重切經絡,少待片時,方可進針,而不傷於榮衛。又必三思已定,然後下針,病可愈矣。

五、指循歌

部分經絡要指循,只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和血氣使來臨。

【注】,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來循之,使氣血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意也。

六、攝法歌

攝法原因氣滯經,大指爪甲切莫輕,以指攝針待氣至,邪氣流行針自輕。

【注】,凡攝針者,因針下邪氣滯澀不行也。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氣流行,則邪氣不能滯澀,而針下自覺活動矣。

七、退針歌

退針手法理要知,三才訣內總玄機,一部六數三吸氣,須臾疾病自然愈。

【注】,凡退針,全在手法,三才之內,皆有要訣玄機,不可不知。如欲退針,必須緩緩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漸退至天部,俱用少陰之六數瀉之,每一部六數,須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數,令病人吸氣三口,隨吸隨提,徐徐退至天部,其疾病自然除矣。

八、搓針歌

搓針瀉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就移,渾如搓線攸攸轉,急則纏針肉不離。

白話文:

行針次第手法歌

行針手法訣竅繁多,現將其精要編為十二首歌訣。下針時,需溫和持針,用指攝針,然後退針、搓針、捻針、留針、搖針、拔針,最後合針。

一、取穴歌

取穴前,先用指甲用力按壓穴位,務必使患者專注於穴位,避免分神,如此才能確保針灸不傷及經絡,達到最佳效果。

二、持針歌

持針者需心神堅定,手握針如握虎,不可鬆懈。要理解針灸的三部奧妙,必須反覆推敲琢磨其中的原理。

三、溫針歌

溫針是最佳方法,先將針用口溫熱,再準確刺入穴位。避免冷熱交替刺激,才能使經絡暢通,身體舒適。

四、進針歌

進針需掌握關鍵技巧,針刺錯經絡或穴位都是錯誤的。陽經需刺入筋骨間的凹陷處,陰經則需刺入陰部、肌肉間隙與動脈相應處。需仔細思考,確認無誤後再下針,才能治癒疾病。

五、指循歌

若針刺後氣感不佳,可用手指沿著相關經絡上下左右推動,引導氣血運行,使之均勻,針下自然就會感到氣至沉緊。

六、攝法歌

若針下氣血滯塞不通,可用大拇指指甲用力按壓穴位周圍經絡,引導正氣運行,則邪氣自然消散,針下也會感覺輕鬆。

七、退針歌

退針手法也講究技巧,其中蘊含著三才的奧妙。退針需緩慢進行,分三部進行,每部六數,每次退針後讓病人吸氣,如此循序漸進,疾病自然會痊癒。

八、搓針歌

搓針瀉氣效果奇特,當氣至針體纏繞時不要移動,如同搓線般緩慢旋轉,緊急時針體可緊貼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