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行針次第手法歌

行針手法口訣多,撮要編為十二歌,取穴持溫進指攝,退搓捻留搖拔合。

【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訣,始自三衢楊繼洲。後之諸家,口訣雖多,皆不免於繁雜。今撮其要,仍編為十二歌訣,庶簡明切當,便於後學。

白話文:

「注」是十二個字包含手法次第的祕訣歌訣,它由三衢楊繼洲開始流傳。後來的諸位中醫,雖然也有很多口訣,但都免不了繁雜。現在將它們的要點提煉出來,仍然編寫為十二個歌訣,以便後人能更簡明、更切當、更容易地學習。

一、取穴歌

取穴先將爪切深,須教毋外慕其心,令彼榮衛無傷礙,醫者方堪入妙針。

【注】,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所針之穴,令氣血開,教病者心專於內,不要外馳,然後下針,使針不傷榮衛,方堪入妙也。

白話文:

想要針灸,需要用左手的大拇指指甲,在大拇趾甲上重重地切一下,使氣血流通,並教導病人將心神專注於身體內,不要情緒激動,然後纔可針灸,使針灸不傷害經絡和血液,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二、持針歌

持針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鬆,欲識機關三部奧,須將此理再推窮。

【注】,凡下針之士,須心小力雄,以右手持針於穴上,勢若握虎,不敢放鬆,著力旋插,直至應止之處,吸氣三口,然後提針,徐徐而用。凡機關三才奧理,欲識於心而行於針者,須將此再三推窮可也。

白話文:

凡是學習針灸的人,都需要心細、力量強,右手持針在穴位上,就像握著老虎一樣,不敢放鬆,用力旋刺,直到達到應停止的地方,吸三口氣,然後提起針,慢慢地操作。所有機關、三才的奧妙原理,想要了然於心並且在針灸中實踐,一定要將此再三思考推敲,才能做到。

三、溫針歌

溫針之理最為良,口內溫和審穴方,毋令冷熱相爭搏,榮衛宣通始安祥。

【注】,凡下針,必先將所用之針,入於口中,使之溫熱,審定穴所,方可與刺。勿令冷熱相爭,庶血氣調和,而得安祥也。

白話文:

在針灸的時候,必須先將要用的針放入口中,使之溫熱,確定穴位後,纔可以針刺。不要讓冷熱交爭,這樣血氣才能調和,而得到安詳。

四、進針歌

進針理法取關機,失經失穴最不宜,陽經取陷陰經脈,三思已定針之愈。

【注】,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之。關機最密,切勿太忙,須細審經絡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輕施其針,失於經絡穴所也。如在陽部,必取筋骨間陷下之處,則不傷於筋骨;如在陰分郄膕之內動脈相應間,則以爪重切經絡,少待片時,方可進針,而不傷於榮衛。又必三思已定,然後下針,病可愈矣。

白話文:

針灸時,要求病人神氣穩定,呼吸均勻,醫生也應如此。操作時要嚴謹細緻,不可過於匆忙。必須仔細審查經絡穴位所在部位,不要輕易下針,以免傷及經絡穴位。

如果是陽部,必取筋骨間陷下之處 ,這樣才能避免傷及筋骨;如果是陰部,郄膕穴內動脈相應間,則以指甲重切經絡,稍等片刻,方可進針,這樣才能避免傷及榮衛。

而且一定要經過三思,確定後才能下針,這樣才能使疾病得到治癒。

五、指循歌

部分經絡要指循,只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和血氣使來臨。

【注】,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來循之,使氣血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意也。

白話文:

當針灸時,如果氣血不到達病處,可以用手指在所屬經絡的部位上上下、左右推動,把氣血引導到病處,使氣血上下均勻,針下自然就能感到氣血充盈、沉重緊迫,這就是「得氣」的狀態,然後再行針瀉。

六、攝法歌

攝法原因氣滯經,大指爪甲切莫輕,以指攝針待氣至,邪氣流行針自輕。

【注】,凡攝針者,因針下邪氣滯澀不行也。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氣流行,則邪氣不能滯澀,而針下自覺活動矣。

白話文:

凡是使用針灸時,如果感到針下的邪氣凝滯不通暢,就要沿著經絡上下,用大拇指的指甲用力掐按,讓正氣運行,那麼邪氣就不能凝滯不通暢,針下的感覺自然就會被疏通了。

七、退針歌

退針手法理要知,三才訣內總玄機,一部六數三吸氣,須臾疾病自然愈。

【注】,凡退針,全在手法,三才之內,皆有要訣玄機,不可不知。如欲退針,必須緩緩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漸退至天部,俱用少陰之六數瀉之,每一部六數,須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數,令病人吸氣三口,隨吸隨提,徐徐退至天部,其疾病自然除矣。

白話文:

在針灸中,拔針的方法非常重要,在人體的三個部位都有關鍵的技巧和竅門,不可不知。如果你想拔針,必須緩慢地拔出,從地面部位拔到人體部位,再逐漸拔到頭部部位,都要用少陰之六數來瀉之,每一部位六次,都需要稍微停一下,三個部位一共進行三六,共十八次,讓病人吸三口氣,隨著吸氣的同時慢慢拔出,緩緩地拔到頭部,那麼疾病自然就會消除。

八、搓針歌

搓針瀉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就移,渾如搓線攸攸轉,急則纏針肉不離。

【注】,搓針者,凡進、退、搓、捻,皆催其氣至以瀉邪氣也。如覺針下氣緊,切勿就移,須用瀉法,但微微動轉,如搓線之狀,若摶之太緊,必至肉纏針頭,邪氣滯澀,而不能除矣。

白話文:

「針灸術語」中,搓針是指進針、退針、搓針、捻針,都是為了催動氣血運行,以祛除邪氣。如果感覺針下氣血運行不暢,不要馬上移動針頭,應該採用瀉針的方法,讓針頭稍微轉動,就像搓線一樣。如果搓針太緊,很容易導致肌肉纏繞針頭,邪氣滯留,無法祛除。

九、捻針歌

捻針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兩般功,內外轉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輕。

【注】,凡捻針時,雖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兩般也。如欲治上,則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氣向上也;如欲治下,則大指向內捻,內捻者令其氣至下也。內捻為之補,外捻為之瀉。如經絡向下者,轉針頭逆之則為迎也;經絡向上者,移針頭順之則為隨也。指法得宜,則正氣自復,而邪氣自退矣。

白話文:

當用捻針時,儘管通常是在手上操作,但是指法卻不相同,所以功效也各有不同。如果想要治療上面的部位,那麼大拇指朝外捻針,朝外捻針是為了使氣上升;如果想要治療下面的部位,那麼大拇指朝內捻針,朝內捻針是為了使氣下降。內捻是為了補充,外捻是為了瀉火。如果經絡朝下,那麼逆時針轉動針頭就是迎氣;如果經絡朝上,那麼順時針轉動針頭就是隨氣。指法如果得當,那麼正氣就會自然恢復,而邪氣就會自然退去。

十、留針歌

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榮衛縱橫散,巧妙玄機在指頭。

【注】,留針者,凡出針至於天部,入針至於地部,須在皮膚肌肉間徐徐容留,令榮衛宣散方可出針入針。若出針太急,則血隨針出,反傷榮衛,其巧妙玄機,全在指頭也。

白話文:

留針法,是凡針刺出針,應至於天部,針刺入針,應至於地部,必須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緩慢留針,使氣血宣散才能出針入針。如果出針太快,則血會隨著針而出,反而傷及氣血。這種精妙的玄機,全在指頭的控制上。

十一、搖針歌

搖針三部皆六搖,依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開無窒礙,邪氣退除病自消。

【注】,搖針者,如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二三搖,多者不過六搖而已。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之狀,使孔穴開大,無有窒礙,庶邪氣退除而病愈矣。

白話文:

「搖針」一法,是在針刺的三個階段中,每次出針前,都以手指捻動針具,左右搖動二到三次,最多不超過六次。以手指捻針的方式,就像扶著人的頭部左右搖動一樣,使穴位孔穴擴大,氣血運行通暢,邪氣排除,疾病痊癒。

十二、拔針歌

拔針之時切勿忙,閉門存神要精詳,不沉不緊求針尾,此訣須當韞錦囊。

【注】,凡針畢拔針,最要精詳,不可輕率忙亂也。如欲出針,須待針下氣緩,不沉不緊,覺輕動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針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穴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存,然後拔針,庶不致於出血。此針家要訣,須當韞於錦囊也。

白話文:

當針灸完成、準備拔針時,最重要的是精準、詳細,不能草率或慌亂。

想要拔針,必須等到針下的氣息緩慢、不沉重、不緊繃,感覺輕盈、靈活、順暢時,才能用右手拇指捏住針尾,用左手大拇指按住針孔及其周圍的皮膚,使針孔關閉,神氣內斂,然後拔出針,才能避免出血。

這個拔針訣竅是針灸醫師的必備知識,必須謹記。

2. 行針分寸法歌

行針分寸中指傳,屈指中節兩紋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長短肥瘦審經權。

【注】,行針取分寸法,以同身寸法為準,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童稚亦如之。雖人身有長短,體有肥瘦,入針之分數不一,而身形之長者,其指節亦長,身形短者,其指節亦短,但隨其長短,以取分寸,則自准矣。肥人肌肉肥厚,血氣充滿,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氣未盛,宜刺二分。然雖如此,猶當有經有權,不可執一而論。如遇不肥不瘦之人,只在二三分之間,酌量取之可也。

白話文:

在針灸時,取穴的長度應根據身體的尺寸來確定。男性用左手,女性用右手,以中指第二節為準,將手指彎曲,兩條紋路的尖端之間的距離為一寸,兒童也是如此。雖然人的身高和體重不同,針刺的深度也不同,但身材高的人,手指的節點也長,身材矮的人,手指的節點也短,只要根據其長短來取穴,就可以得到準確的結果。肥胖的人肌肉肥厚,血氣充盈,應針刺三分半;瘦弱的人肌肉瘦薄,血氣不足,應針刺二分。但即使如此,也應該靈活運用,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遇到不胖不瘦的人,只在二三分之間,可以酌情取穴。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縮為準,用繩則伸縮不便,故多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