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卷二 (4)
卷二 (4)
1. 周身名位骨度
伏兔【注】,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注】,膝解者,膝之節解也。
臏骨【注】,臏骨者,膝上蓋骨也。
連骸【注】,連骸者,膝外側二高骨也。
膕【注】,膕者,膝後屈外,俗名腿凹也。
腨【注】,腨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
踝骨【注】,踝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實出之高骨。在外為外踝,在內為內踝也。
足【注】,足者,下體所以趨走也,俗名腳。
跗骨【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跗骨者,足趾本節之眾骨也。
足心【注】,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注】,跟,足後根之骨也。
趾【注】,趾者,足之指也。其數五,名為趾者,別於手也。居內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節與手指節同,其大趾之本節後內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三毛【注】,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踵【注】,踵者,足下面著於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
白話文:
伏兔:位於大腿骨前側,膝蓋上方,隆起的肌肉形似伏地的兔子,故名伏兔。
膝解:指膝蓋的關節部位。
髕骨:指膝蓋骨。
連骸:指膝蓋外側的兩個突起的骨頭。
膕:指膝蓋後方彎曲處,俗稱腿窩。
腨:指小腿肚,也叫腓腸,俗稱小腿肚子。
踝骨:位於小腿骨下方,腳背上方,兩側突出較高的骨頭。外側的叫外踝,內側的叫內踝。
足:指腳,用於行走的身體部位。
跗骨:指腳背,也叫足趺,俗稱腳面。跗骨是指腳趾根部多塊骨頭的總稱。
足心:指腳掌的中心部位。
跟骨:指腳後跟的骨頭。
趾:指腳趾。共有五個,為了區別於手指而稱為趾。由內而外分別是大趾、第二趾(大趾的旁邊那個)、中趾、第四趾(小趾的旁邊那個)和小趾。腳趾的關節與手指的關節相同,大腳趾根部後內側有個圓形突出的骨頭,叫做核骨。
三毛:位於大腳趾指甲後方的三根毛髮。毛髮後方的橫紋叫做聚毛。
踵:指腳掌底部接觸地面的部位,俗稱腳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