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心臟經文

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開竅於舌。又云:是經少血多氣。

白話文:

經典上說:心臟是君主之官,主宰著神志,是人生命活動的統領。又說:心臟位於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於脊椎第五節椎骨上。心經的脈絡與心臟相連,心臟的榮華色澤也與心經相連。心經開竅於耳朵,也說開竅於舌頭。又說:心經少血多氣。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張介賓曰: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脂裹,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心臟的形狀像尖尖圓圓的花蕊。心臟裡面有孔竅,孔竅的多寡並不相同,用來引導先天之氣。心臟的下面沒有孔竅,上面與舌頭相通,共有四條絡脈,用以聯繫四臟。心臟的外面有一層赤黃色的脂肪包著,這層脂肪叫做心包。心臟的下面有膈肌,和脊骨、脅骨環繞相連,遮蔽濁氣,使濁氣不能上衝心肺,這就是所謂的膻中。

2. 心經循行經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白話文:

心臟和手少陰經的經脈,起始於心臟,並從心包絡中延伸出來,經過隔膜與小腸相連接。它的分支從心包絡向上經過咽喉,與眼球和舌頭相連。其主幹從心包絡往回返迴肺臟,並從腋下伸出,沿著上臂內側後緣往下行進,通過手太陰肺經和心經的後方,抵達肘關節內側,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往下行進,到達手掌後部的銳骨尖端,進入手掌內部後側,沿著小指內側延伸至小指尖。

3. 心經循行歌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後肘內少海從,臂內後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衝。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經脈起始於心中,向下通過膈膜與小腸相通。分支則從肺部循環,直接向上經過喉嚨,與眼睛相連。經脈的主幹直接通向肺部,出腋下,從肘內側的少海穴開始,沿著手臂內後緣,到達掌心,在銳骨的端點注入少衝穴。

【注】,手少陰心經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由心系下膈,絡小腸。其經之支者,從心系上行俠咽,系目之系。其經之直者,復從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出行腋下,極泉穴也。從極泉穴循臑內後廉,青靈穴也。從青靈穴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少海穴也。從少海穴抵掌後銳骨之端,靈道、通里、陰郄、神門等穴也。從神門穴入掌內後廉,少府穴也。從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而終,以交於手太陽小腸經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源於心臟,延伸出心繫,由心繫下降通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其分支的經脈,從心繫向上經過咽喉,連線著眼睛的筋膜。其直行的經脈,又從心繫向上透過肺部,運行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之後,向下通過腋下,到達「極泉穴」。從「極泉穴」順著上臂內側後緣,到達「青靈穴」。從「青靈穴」向下經過肘內側,順著手臂內側後緣,到達「少海穴」。從「少海穴」到達手掌後銳骨的頂端,就是「靈道穴」、「通裏穴」、「陰郄穴」、「神門穴」等穴位。從「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後緣,就是「少府穴」。從「少府穴」順著小指內側,伸展到小指的頂端,「少衝穴」就是終點,並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

4.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5. 心經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後端五分,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同,陰郄腕後內半寸,神門掌後銳骨隆,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內側取少衝。

白話文:

  • 少陰之心臟之氣,起始於極泉穴,腋下之筋脈動引胸部。

  • 青靈穴在肘上三寸處。

  • 少海穴在肘後端五分處。

  • 靈道穴在手掌後一寸半處。

  • 通裏穴在手腕後一寸處,與陰郄穴同。

  • 陰郄穴在手腕後內半寸處。

  • 神門穴在手掌後銳骨隆起處。

  • 少府穴在小指本節末端。

  • 少衝穴在小指內側。

【注】,極泉穴,在腋下臂內筋間動脈引胸中,是其穴也。從極泉下行至時,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青靈穴也。從青靈下行肘內廉,節後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內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少海穴也。從少海下行掌後一寸五分,靈道穴也。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後一寸陷中,通里穴也。從通里內行五分,掌後脈中腕後五分,陰郄穴也。從陰郄行掌後銳骨端陷中,神門穴也。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少府穴也。從少府行小指內,中行去爪甲角如韭葉,少衝穴也。

白話文:

【注】,極泉穴,位於腋窩內側、臂部筋脈間,其動脈連通胸部,這裡就是極泉穴。從極泉穴向下行走至肘部,在肘彎上方三寸處,伸直手肘、舉起手臂時可找到的穴位,是青靈穴。從青靈穴向下行走經過肘部內側,手肘關節後方的大骨外側向上移動五分,在肘部內側橫向紋路的起點處,彎曲手肘向頭部方向尋找,就是少海穴。從少海穴向下行走,在手掌後方一寸五分處,是靈道穴。從靈道穴向下行走五分,沿著手腕外側,在腕部後方一寸的凹陷中,就是通裏穴。從通裏穴向內行走五分,在手掌後部脈絡中,腕部後方五分處,是陰郄穴。從陰郄穴沿著手掌後部尖銳骨骼的末端凹陷中,就是神門穴。從神門穴沿著手部小指第一節末端,在小指側靠近指甲縫隙的凹陷中,就是少府穴。從少府穴沿著小指內側行走,在中指指甲根部附近,離開指甲角如細長葉片狀的部位,就是少衝穴。

6. 小腸經文

經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云: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又云:是經多血少氣。

白話文:

原文:經雲: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云: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又云:是經多血少氣。

經書上說:小腸是受納和貯藏食物的器官,食物在小腸內消化吸收。小腸後面附著於脊椎,前面附著於肚臍,上面向左盤旋重疊,共有十六個彎曲,小腸的直徑為二寸半,周長為八分之一,長三丈二尺,可以容納二斗四升的食物和六升三合的水。小腸的上口位於肚臍上方二寸,靠近脊椎,食物和水從這裡進入小腸。再往下走一寸,小腸的外緣附著於肚臍,這是水分穴,相當於小腸的下口。在這裡,食物和水被分開,水液滲入膀胱,渣滓流入大腸。小腸的經絡中,血液較多,氣較少。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7. 小腸經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到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白話文:

小腸手太陽的經脈,開始於小指的末端,沿著手的背面,往上經手腕,從腕骨中間穿出,然後一直往上沿著手臂骨的下方,從手肘內側的兩塊骨頭之間穿出,再往上沿著肩膀的外後方,從肩胛骨下穿出,經過肩部,再由此進入肺間的凹陷處,與心臟相連,然後向下經過橫膈膜,與胃相連,並屬於小腸。手太陽經的支脈,從肺間的凹陷處沿著脖子向上經過臉頰,一直到眼睛的銳利眥角,再從那裡轉入耳朵裡面,另一條支脈則從臉頰上方分出,經過鼻子,到達眼睛的內眥,再斜著聯繫到顴骨的位置。

8. 小腸經循行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眥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別絡接。

白話文:

手太陽經小腸脈,從小指的少澤穴開始,沿著手的外面,經過手腕的尺側,向上沿著手臂的骨骼,到手肘的內側,再向上沿著上臂後面的外側,一直到肩部,再經過肩胛骨,進入肩胛骨下的缺盆穴,再從腋下進入胸腔,沿著咽喉,向下經過膈肌,到達胃部,與小腸相連。另一支脈從缺盆穴貫穿頸部和麪頰,一直到眼睛的銳眥穴,再轉而進入耳朵,又從耳朵前面仍然向上經過面頰,到達鼻子,再上升到眼睛的內眥穴,斜著與顴骨相連。

【注】,手太陽小腸之脈,從小指內側少陰之脈少衝穴循小指之端少澤穴起,循手外側前谷後谿穴,從後谿上腕至腕骨穴,從腕骨出踝中,入陽谷、養老穴也。從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從支正出肘內側兩筋間,小海穴也。從小海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臑俞穴上肩,天宗穴也。從天宗循行秉風、曲垣等穴,從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內行,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其支者,從缺盆循頸入天窗、天容穴,上頰顴穴,至目銳眥,卻入耳中聚於聽宮穴也,其別支從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以交於足太陽經。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從小指內側少陰經的少衝穴開始,沿著小指的端部少澤穴行走,然後沿著手的背面,經過前谷穴和後谿穴,從後谿穴向上經過腕部,到腕骨穴,從腕骨穴出來,到手肘中,進入陽谷穴和養老穴。從養老穴直接向上,沿著手臂骨的下緣行走,經過支正穴。從支正穴出來,到肘內側的兩條筋之間,到達小海穴。從小海上沿著手臂的外後緣行走,出去肩貞穴,繞到肩胛骨的臑俞穴,再向上到肩部,到達天宗穴。從天宗穴循行秉風、曲垣等穴,從肩中俞穴進入缺盆穴,散開後向內行走,絡於心臟,沿著咽喉向下經過膈肌,抵達胃部,屬於小腸的分佈範圍。它的支脈,從缺盆穴循著脖子進入天窗穴和天容穴,向上到臉頰的顴穴,到達眼睛的銳眥,然後進入耳朵中,匯聚於聽宮穴。它的別支從臉頰上經過䪼抵鼻,到達眼睛的內眥,與足太陽經交合。

9.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設,前谷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大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白話文: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穴先設於小指,前谷、後谿穴在腕骨之間,陽穀穴需要與養老穴排列在一起,支正穴、小海穴、肩貞穴,臑俞穴、大宗穴、秉風穴、曲垣穴、肩外俞穴、復肩穴、天窗穴、循次向上排列到天容穴,此經脈穴位共有十九個,還有顴髎穴進入聽宮穴。

10. 小腸經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本節前外側,節後橫紋取後谿,腕骨腕前骨陷側。陽谷銳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外側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肩端後陷中,臑俞肩臑骨陷考(肩臑骨陷者,下胛骨上舉臂陷中取之也)。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風肩上小髃空,(肩上髃骨後,舉肩有空),曲垣肩中曲𩨹陷,外俞上𩨹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白話文:

小指末端的外側是少澤穴,位於掌骨本節前面外側,手腕後面橫紋的後側取後谿穴,腕骨手腕前面的骨縫隙處。陽谷穴位於肘關節銳骨下陷處,腕上一寸處名為養老穴,支正穴位於腕骨外側上方四寸處,小海穴位於肘端五分處,肩貞穴位於肩端後方凹陷處,臑俞穴位於肩胛骨的肩峯凹陷中(即肩胛骨凹陷處,下舉胛骨上舉手臂在凹陷中取之)。天宗穴位於肩胛骨下陷處,秉風穴位於肩上小骨的空隙中(位於肩上的肩胛骨後,舉肩有凹陷),曲垣穴位於肩中的曲折凹陷處,外俞穴位於肩胛骨的上角上一寸處(即外肩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距離脊椎三寸)。

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頰動陷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銳骨量(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中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

白話文:

中俞穴在大椎穴旁2寸,天窗穴在曲頰動脈處,天容穴在耳下曲頰的後面,顴髎穴在顴骨下緣銳骨端陷中,聽宮穴在耳中的珠子狀突起上(耳中珠子像赤小豆那麼大),這些都是小腸手太陽經的穴位。

【注】,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前谷穴也。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後谿穴也。從後谿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腕骨穴也。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陽谷穴也。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陽谷穴也。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養老穴也。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小海穴也。

白話文:

少澤穴:在小手指外側端,距指甲角一分處的凹陷中。

前谷穴:從少澤穴向上,在小指外側第一節的前端凹陷中。

後谿穴:從前谷穴向上,在小指本節的後方,外側橫紋尖上的凹陷中。仰起手、握緊拳頭後,即可取穴。

腕骨穴:從後谿穴向上,手掌外側,腕關節前面的骨頭下方縫隙的凹陷中。

陽谷穴:從腕骨穴向上,手掌外側,腕關節下方尖銳的骨頭下方的凹陷中。

養老穴:從陽谷穴向上,在手腕後方一寸左右的空隙中。

支正穴:從養老穴向上,外側四寸處。

小海穴:從支正穴向上,肘關節外側的大骨外側,距肘關節端五分的凹陷中。屈曲手臂,朝向頭部取穴。

從小海上行,肩曲𩨹骨下,大骨傍兩骨解間,肩端後陷中,肩貞穴也。從肩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𩨹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臑俞穴也。從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從天宗上行,肩上小髃骨,舉臂有空,秉風穴也。從秉風上行肩中央,曲𩨹陷中,按之應手痛,曲垣穴也。

白話文:

從小海上行,在肩胛骨下外緣,大骨傍兩骨交界處,肩端後方凹陷處,是肩貞穴。

從肩貞上行至肩端,在肩胛骨上外緣,肩胛骨下外緣,肩胛骨前緣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是臑俞穴。

從臑俞上行,在肩胛骨下方凹陷處,是天宗穴。

從天宗上行,在肩胛骨上小塊圓形骨,舉起手臂有空隙的地方,是秉風穴。

從秉風上行至肩部中央,曲折骨頭凹陷處,按壓時會有疼痛感,是曲垣穴。

從曲垣上行,肩𩨹上廉,去脊傍開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從肩外俞上行,肩𩨹內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傍開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天窗穴也。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後,天容穴也。從天容上行,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顴髎穴也。

白話文:

  1. 過曲垣穴向上,沿肩膀的內側邊緣,離開脊椎旁開三寸的凹陷處,就是肩外俞穴。

  2. 從肩外俞穴向上,沿肩膀的外側邊緣,離開脊椎督脈的大椎穴旁開二寸的凹陷處,就是肩中俞穴。

  3. 從肩中俞穴向上,頸部的大筋前面的彎曲處,臉頰下方動脈的跳動處就是天窗穴。

  4. 從天窗穴向上,耳朵下方的彎曲處,臉頰後面的位置,就是天容穴。

  5. 從天容穴向上,臉頰骨下緣,骨端銳利的凹陷處,就是顴髎穴。

從顴髎上行耳中之珠,聽宮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