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心臟經文

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開竅於舌。又云:是經少血多氣。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張介賓曰: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脂裹,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白話文:

經文說:心,是君主一般的器官,精神意識由此產生。又說:心臟位於肺臟下方,橫膈膜上方,附著在第五胸椎。心臟與脈搏相連,其氣血好壞會反應在臉色上。心臟的竅孔開在耳朵,也有說開在舌頭。還說:心經是血少而氣多的經脈。

《難經》說:心臟重十二兩,裡面有七個孔洞和三根細毛,儲藏精華汁液三合,主要功能是儲藏精神。

張介賓說:心臟的形狀像尖圓的蓮花蕊。其中有竅孔,數量不一,用來引導先天的精氣。心臟下方沒有與其他地方相通的孔竅,上方則與舌頭相通,共有四條經脈聯繫,與其他四個臟器相通。心臟外有赤黃色的脂肪包裹,這就是心包絡。心臟下方有橫膈膜,與脊椎和脅肋周圍相連,可以阻擋污濁之氣,使其不會向上薰蒸心肺,這裡也就是所說的膻中穴。

3. 心經循行經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白話文:

心手少陰經脈,起始於心臟,出來後歸屬於心臟的脈絡系統,然後向下通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心臟的脈絡系統向上,夾著食道,連接眼睛的脈絡系統。它的主幹,則從心臟的脈絡系統返回向上進入肺部,再向下從腋窩出來,沿著上臂內側後方邊緣行走,經過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後面,向下到肘部內側,沿著前臂內側後方邊緣,到達手掌後方豌豆骨(銳骨)的末端,進入手掌內側後方邊緣,沿著小指內側到指尖。

4. 心經循行歌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後肘內少海從,臂內後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衝。

【注】,手少陰心經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由心系下膈,絡小腸。其經之支者,從心系上行俠咽,系目之系。其經之直者,復從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陰肺心主之後,下出行腋下,極泉穴也。從極泉穴循臑內後廉,青靈穴也。從青靈穴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少海穴也。從少海穴抵掌後銳骨之端,靈道、通里、陰郄、神門等穴也。從神門穴入掌內後廉,少府穴也。從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而終,以交於手太陽小腸經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從心中起始,向下通過橫膈膜,直接與小腸相連。它的一個分支返回,從肺部系統向上走,直接到達喉嚨,並聯繫到眼睛的脈絡。它的一條主幹則從肺部出來,到達腋下,然後沿著上臂後側的內緣向下,經過肘部內側的少海穴,再沿著前臂內側後緣到達手掌中,在小指側端,注入少衝穴。

【註釋】手少陰心經的脈絡,起源於心中,隸屬於心臟系統。從心臟系統往下穿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心臟系統向上,夾著咽喉,聯繫到眼睛的脈絡。它的一條主幹,則從心臟系統向上,回到肺部,在手太陰肺經和心包經之後,向下到達腋下,即極泉穴。從極泉穴沿著上臂內側後緣,到達青靈穴。從青靈穴往下,沿著肘部內側,到前臂內側後緣,到達少海穴。從少海穴到達手掌後方小骨突起處,這裡有靈道、通里、陰郄、神門等穴。從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後緣,到少府穴。從少府穴沿著小指內側,到達指尖,也就是少衝穴而結束,然後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5.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穴道,從極泉穴開始,接著是青靈穴、少海穴,然後是靈道穴,再往下是通里穴和陰郄穴,接著是神門穴,之後是少府穴,最後是少衝穴,在小指邊緣。

6. 心經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後端五分,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同,陰郄腕後內半寸,神門掌後銳骨隆,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內側取少衝。

【注】,極泉穴,在腋下臂內筋間動脈引胸中,是其穴也。從極泉下行至時,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青靈穴也。從青靈下行肘內廉,節後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內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少海穴也。從少海下行掌後一寸五分,靈道穴也。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後一寸陷中,通里穴也。從通里內行五分,掌後脈中腕後五分,陰郄穴也。從陰郄行掌後銳骨端陷中,神門穴也。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少府穴也。從少府行小指內,中行去爪甲角如韭葉,少衝穴也。

白話文:

心經從極泉穴開始,位於腋窩下,手臂內側筋脈之間,按壓時會有脈動,且感覺會牽引至胸部。從極泉穴往下走到肘部上方三寸處,伸直手臂並舉起,可以找到青靈穴。從青靈穴往下到肘部內側,關節後方大骨外側,再往上約五分的地方,也就是肘部內側橫紋處,彎曲手肘向頭部方向可以找到少海穴。從少海穴往下到手掌後一寸五分的位置,就是靈道穴。從靈道穴往下走五分,沿著手腕外側,在手腕後方一寸的凹陷處,就是通里穴。從通里穴往內走五分,在手掌後方脈搏跳動的地方,手腕後方五分處,就是陰郄穴。從陰郄穴往掌後突起的骨頭尖端凹陷處,就是神門穴。從神門穴往手小指靠近手掌的那一節末端,外側骨縫的凹陷處,就是少府穴。從少府穴往小指內側走,在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形狀的地方,就是少衝穴。

【註釋】 極泉穴,在腋窩下手臂內側筋脈間,按壓時有動脈搏動,感覺會牽引至胸部,這就是這個穴位的位置。從極泉穴往下走,到肘部上方三寸的地方,伸直手肘並舉起手臂,可以找到青靈穴。從青靈穴往下到手肘內側,關節後方大骨外側,再往上到肘部邊緣五分的地方,也就是肘部內側橫紋處,彎曲手肘向頭部方向可以找到少海穴。從少海穴往下走,在手掌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就是靈道穴。從靈道穴往下走五分,沿著手腕外側,在手腕後方一寸的凹陷處,就是通里穴。從通里穴往內走五分,在手掌後方脈搏跳動的地方,手腕後方五分處,就是陰郄穴。從陰郄穴往手掌後方突起的骨頭尖端凹陷處,就是神門穴。從神門穴往手小指靠近手掌的那一節末端,外側骨縫的凹陷處,就是少府穴。從少府穴往小指內側走,在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形狀的地方,就是少衝穴。

7. 小腸經文

經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云: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又云: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白話文:

經文說:小腸是接受食物的器官,負責將食物轉化為可利用的物質並排出。 又說:小腸的後方附著在脊椎,前方附著在肚臍,向上向左迴旋重疊,總共有十六個彎曲,直徑約二寸半,管壁厚度約八分多一點點,長度約三丈二尺。能夠容納穀物約二斗四升,水約六升三合多一點點。 經文又說:小腸的上口在肚臍上方二寸靠近脊椎的地方,水穀就是從這裡進入小腸。再往下走一寸,在肚臍外側,就是水分穴,這裡也是小腸的下口,到達這裡就會分辨清濁,水分滲入膀胱,食物殘渣流入大腸。 經文還說:這條經脈的血液較多,氣比較少。

《難經》說:小腸的重量約二斤十四兩。

8. 小腸經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到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白話文:

小腸經是手太陽經的脈絡,起始於小指的指尖,沿著手的外側向上,通過手腕,在腕骨突出處的中央浮出,然後向上直行,沿著手臂骨頭下方的邊緣,從手肘內側的兩塊骨頭之間出來,向上沿著上臂外後方的邊緣,到達肩關節,環繞肩胛骨,在肩部交會,進入鎖骨上窩,聯絡心臟,沿著咽喉下行,穿過橫膈膜,抵達胃部,歸屬於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向上到臉頰,到達眼睛外側的眼角,然後折回進入耳朵。另一個分支,從臉頰分出,向上到下巴,到達鼻子旁,再到眼睛內側的眼角,斜行聯絡顴骨。

9. 小腸經循行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側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眥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別絡接。

【注】,手太陽小腸之脈,從小指內側少陰之脈少衝穴循小指之端少澤穴起,循手外側前谷後谿穴,從後谿上腕至腕骨穴,從腕骨出踝中,入陽谷、養老穴也。從養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從支正出肘內側兩筋間,小海穴也。從小海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臑俞穴上肩,天宗穴也。從天宗循行秉風、曲垣等穴,從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內行,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之分。其支者,從缺盆循頸入天窗、天容穴,上頰顴穴,至目銳眥,卻入耳中聚於聽宮穴也,其別支從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以交於足太陽經。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從小指末端的少澤穴開始,沿著手的外側向上,經過手腕骨突起處,再沿著手臂骨頭的後緣,到達手肘內側,接著沿著手臂外側後緣向上,直達肩部,再繞過肩胛骨,在肩部下方進入鎖骨上窩,進入體內後,聯繫心臟、沿著咽喉向下,穿過橫膈膜,抵達胃部,歸屬於小腸。

另外一條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貫穿頸部,到達面頰,然後至眼睛外側的眼角,再折回進入耳朵,之後從耳朵前側出來,再度向上到達面頰,抵達鼻旁,然後向上到達眼睛內側的眼角,斜著聯繫到顴骨,與其他脈絡相連接。

[註解]: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從手小指內側,也就是手少陰心經的少衝穴,接著循行到小指末端的少澤穴開始,沿著手的外側,經過前谷、後谿穴,從後谿穴向上到達手腕,經過腕骨穴,從腕骨穴出來後,到達手腕骨突起處,也就是陽谷穴、養老穴的地方。從養老穴直接向上,沿著手臂骨頭的下緣,經過支正穴。從支正穴出來,到達手肘內側兩條筋之間,也就是小海穴。從小海穴向上,沿著手臂外側後緣,經過肩關節,到達肩貞穴,然後繞過肩胛骨,經過臑俞穴,向上到肩部,也就是天宗穴的地方。從天宗穴開始,沿著秉風穴、曲垣穴等穴位,從肩中俞穴進入鎖骨上窩,然後散開進入體內,聯繫心臟,沿著咽喉向下,穿過橫膈膜,抵達胃部,歸屬於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經過天窗穴、天容穴,向上到達面頰,經過顴骨穴,到達眼睛外側的眼角,然後折回進入耳朵,匯聚到聽宮穴。它還有一個分支,從面頰向上到達鼻旁,然後到達眼睛內側的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

10.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設,前谷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大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首先從小指末端的少澤穴開始,接著是前谷穴、後谿穴,然後是手腕上的腕骨穴,陽谷穴和養老穴也排列在附近,再來是支正穴、小海穴、肩貞穴,接著是臑俞穴、大杼穴、秉風穴相合,再往上是曲垣穴、肩外俞穴,然後是肩中俞穴,天窗穴接著往上,最後到天容穴,這條經絡共有十九個穴位,還有顴髎穴通往聽宮穴。

11. 小腸經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本節前外側,節後橫紋取後谿,腕骨腕前骨陷側。陽谷銳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外側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肩端後陷中,臑俞肩臑骨陷考(肩臑骨陷者,下胛骨上舉臂陷中取之也)。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風肩上小髃空,(肩上髃骨後,舉肩有空),曲垣肩中曲𩨹陷,外俞上𩨹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頰動陷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銳骨量(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中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

【注】,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前谷穴也。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後谿穴也。從後谿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腕骨穴也。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陽谷穴也。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陽谷穴也。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養老穴也。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小海穴也。

從小海上行,肩曲𩨹骨下,大骨傍兩骨解間,肩端後陷中,肩貞穴也。從肩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𩨹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臑俞穴也。從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從天宗上行,肩上小髃骨,舉臂有空,秉風穴也。從秉風上行肩中央,曲𩨹陷中,按之應手痛,曲垣穴也。

從曲垣上行,肩𩨹上廉,去脊傍開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從肩外俞上行,肩𩨹內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傍開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天窗穴也。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後,天容穴也。從天容上行,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顴髎穴也。

從顴髎上行耳中之珠,聽宮穴也。

白話文:

小指外側指甲角旁是少澤穴,小指根部關節前外側凹陷處是前谷穴,關節後方的橫紋處是後谿穴,手腕骨前方的凹陷處是腕骨穴。手腕外側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是陽谷穴,手腕上一寸的地方是養老穴,手腕外側四寸處是支正穴,手肘外側骨頭邊緣凹陷五分處是小海穴。肩關節後方凹陷處是肩貞穴,肩關節和上臂骨頭交接的凹陷處是臑俞穴(這個穴位在舉起手臂時,肩胛骨上緣和上臂之間凹陷處)。肩胛骨下方凹陷處是天宗穴,肩上骨頭舉起手臂有空隙的地方是秉風穴,肩中央凹陷處是曲垣穴,肩胛骨上緣外側,距離背部中線三寸處是外俞穴。

肩胛骨上緣內側,距離脊椎大椎穴旁開二寸處是中俞穴,頸部大筋前緣,面頰下方動脈搏動處是天窗穴,耳朵下方,面頰後方是天容穴,面頰骨下方,骨頭尖端凹陷處是顴髎穴,耳朵中間,像珠子一樣的部位是聽宮穴,這些穴位都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穴位。

[註解]

少澤穴在小指外側指甲角旁一分的凹陷處。從少澤穴往上,小指根部關節前方的凹陷處是前谷穴。從前谷穴往上,小指根部關節後方外側橫紋尖端的凹陷處,握拳時取穴,是後谿穴。從後谿穴往上,手掌外側,手腕前突出的骨頭下方縫隙凹陷處是腕骨穴。從腕骨穴往上,手掌外側,手腕下方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是陽谷穴。從陽谷穴往上,手腕突出的骨頭上方,手腕後方一寸左右的凹陷處是養老穴。從養老穴往上,手臂外側四寸處是支正穴。從支正穴往上,手肘外側突出的骨頭外側,距離肘端五分的凹陷處,彎曲手臂向頭取穴,是小海穴。

從小海穴往上,肩部彎曲的骨頭下方,在肩膀大骨的旁邊,兩骨頭間的縫隙,肩端後方的凹陷處,是肩貞穴。從肩貞穴往上,肩膀的末端,上臂骨頭下方,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舉起手臂時取穴,是臑俞穴。從臑俞穴往上,肩胛骨下方凹陷處是天宗穴。從天宗穴往上,肩膀上方小骨頭處,舉起手臂時有空隙的地方是秉風穴。從秉風穴往上,肩膀中央凹陷處,按壓時會有痠痛感,是曲垣穴。

從曲垣穴往上,肩胛骨上緣,距離背部中線三寸的凹陷處是肩外俞穴。從肩外俞穴往上,肩胛骨內緣,距離脊椎督脈上的大椎穴旁開二寸的凹陷處是肩中俞穴。從肩中俞穴往上,頸部大筋的前方彎曲處,面頰下方動脈搏動處是天窗穴。從天窗穴往上,耳朵下方,面頰後方是天容穴。從天容穴往上,面頰骨下方,骨頭尖端的凹陷處是顴髎穴。

從顴髎穴往上,耳朵中間像珠子一樣的部位是聽宮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