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回本書目錄

1. 卷五

2. 腎臟經文

經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又云: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

《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張介賓云: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白話文:

古書上說:腎,是負責強健身體的器官,各種精巧的技巧都由此而出。又說,腎附著在脊椎骨第十四節下方。腎的特性是經常血少而氣多。它與骨骼相合,它的精華表現在頭髮上,對外開竅於大小二便的通道。

《難經》說:腎臟有兩個,總重一斤二兩,主要功能是儲藏精氣和意志。

《中藏經》說:腎是精神的居所,是維持生命根本的所在。

張介賓說:腎臟有兩個,形狀像豇豆。兩個腎臟並排彎曲,附著在脊椎骨的兩側,距離脊椎骨各一寸五分;外層有黃色的脂肪包裹,每個腎臟有兩條帶狀組織,上方的帶連接到心臟,下方的帶延伸到脊椎骨下方的大骨,大約在脊椎骨末端,像半個手掌的大小;腎臟中間有兩個孔洞,那是腎的帶脈經過的地方,帶脈向上沿著脊髓通往腦部,與腦髓相連。

3. 腎經循行經文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之湧泉穴,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白話文:

腎經是足少陰經的脈絡,它起始於腳小趾的下方,然後斜向腳底中心的湧泉穴,接著從然谷穴的下方出來,沿著腳踝內側後方行走,再分支進入腳後跟的中央,然後向上沿著小腿肚內側,再從膝蓋內側出來,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後方,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並聯絡膀胱。它的一條直行路線,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臟,然後沿著喉嚨,夾在舌根兩旁。它的一個分支,從肺臟出來聯絡心臟,最後注入胸腔中。

4. 腎經循行歌

足腎經脈屬少陰,小趾斜趨湧泉心,然骨之下內踝後,別入跟中腨內侵,出膕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注】,足少陰腎經之脈,起自足太陽小趾之下至陰穴,斜趨足心湧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內踝後太谿穴,從太谿別入跟中大鐘穴,從大鐘循行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穴,上腓內築賓穴也。從築賓出膕內廉陰谷穴,從陰谷上股內後廉橫骨穴,從橫骨內貫行脊屬腎絡膀胱也。其直者,從腎外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等穴,入內貫肝與膈,外循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循嚨,挾舌本而終。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以交於手厥陰經也。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屬於少陰經,起於腳小趾的下側至陰穴,然後斜向腳心的湧泉穴。從然谷穴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的太谿穴循行,再從太谿穴分出支脈進入腳跟的大鐘穴。接著從大鐘穴,依序經過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等穴,向上沿著小腿內側至築賓穴。從築賓穴出來後,行於膝蓋內側的陰谷穴,再從陰谷穴向上沿著大腿內後側的橫骨穴,從橫骨穴內側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並絡於膀胱。

其中直行的主幹,從腎臟外側依序經過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等穴位,進入體內貫穿肝臟和膈肌。然後,從體外經過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等穴位,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向上,環繞舌根而結束。

它分出的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並注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會。

5. 腎經穴歌

足少陰腎二十七,湧泉然谷照海出,太谿水泉連大鐘,復溜交信築賓立,陰谷橫骨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得,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值,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從腳底的湧泉穴開始,接著是然谷穴、照海穴,然後是太谿穴、水泉穴,再連到大鐘穴,之後是復溜穴、交信穴、築賓穴,接著是陰谷穴,然後往上到橫骨穴,再到大赫穴,經過氣穴、四滿穴、中注穴,再到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接著是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然後是步廊穴、神封穴,再到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最後是俞府穴,腎經的穴位就結束了。

6. 腎經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湧泉,然谷內踝一寸前,太谿踝後跟骨上,大鐘跟後踵中邊,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分真,復溜踝後上二寸,交信後上二寸聯,二穴只隔筋前後,太陰之後少陰前(前傍骨是復溜,後傍骨是交信,二穴只隔一條筋),築賓內踝上腨分,陰谷膝下曲膝間。

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開五分邊,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臍旁半寸間,商曲石關陰都穴,通谷幽門五穴聯,五穴上下一寸取,各開中行五分前,步廊神封靈墟穴,神藏彧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璣二寸觀。

【注】,湧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是其穴也。從湧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從然谷行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太谿穴也。從大溪行足跟後,跟中大骨上兩筋間,大鐘穴也。從大鐘行太谿下一寸,內踝下,水泉穴也。從水泉行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從照海行足內踝後,除踝上二寸許,前傍骨陷中,復溜穴也。從復溜斜外,上行復溜穴之後,二寸許後傍筋,交信穴也。從交信斜外,上行過三陰交穴,上腨分中,築賓穴也,腨者俗名腿肚也。從築賓上行,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陰谷穴也。

從陰谷上行,入腹,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脈之中行旁開五分,橫骨穴也。從橫骨上行一寸,大赫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大赫上行一寸,氣穴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氣穴穴上行一寸,四滿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四滿上行一寸,中注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從中註上行一寸,肓俞穴也,直臍旁去臍中五分,從肓俞上行二寸,商曲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商曲上行一寸,石關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石關上行一寸,陰都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陰都上行一寸陷中,通谷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通谷上行一寸陷中,幽門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從幽門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從步廊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神封穴也。從神封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靈墟穴也。從靈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神藏穴也。

從神藏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彧中穴也。從彧中上行巨骨,下俠任脈之璇璣,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是其穴也。

白話文:

腳底中心是湧泉穴,然谷穴在內踝前一寸處,太谿穴在腳踝後跟骨上方,大鐘穴在腳跟後方中間偏內側,水泉穴在太谿穴下一寸的位置,照海穴在腳踝下方四分處,復溜穴在腳踝後上方二寸處,交信穴在復溜穴後方二寸處,這兩個穴位只隔著一條筋的前後,復溜穴靠近骨頭前側,交信穴靠近骨頭後側。築賓穴在內踝上方的小腿肚處,陰谷穴在膝蓋下方,膝蓋彎曲時的凹陷處。

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這五個穴位彼此相連,它們都在肚臍下方,向上排列,間隔都是一寸,而且都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肓俞穴在向上的一寸處,它在肚臍旁開半寸的位置。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這五個穴位也是相連的,上下間隔一寸,都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這些穴位向上排列,間隔都是一寸六分,都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二寸,俞府穴的位置與璇璣穴相隔二寸。

【註釋】湧泉穴,在腳掌中心凹陷處,伸直腿,彎曲腳,腳趾捲起來時凹陷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從湧泉穴向上到腳內踝,在腳踝前突骨頭下方的凹陷處,就是然谷穴。從然谷穴沿著腳內踝後五分處,在腳跟骨上方動脈跳動的凹陷處,就是太谿穴。從太谿穴往腳跟後方,在腳跟中間骨頭上方兩條筋之間,就是大鐘穴。從大鐘穴到太谿穴下方一寸,內踝下,就是水泉穴。從水泉穴往腳內踝下方四分,在前後兩條筋之間,上面有踝骨,下面有軟骨的凹陷處,就是照海穴。從照海穴往腳內踝後方,除去踝骨上二寸,靠近骨頭前側的凹陷處,就是復溜穴。從復溜穴向外斜上方,到復溜穴後方二寸,靠近後側筋的地方,就是交信穴。從交信穴向外斜上方,經過三陰交穴,到小腿肚中間,就是築賓穴,小腿肚俗稱腿肚。從築賓穴向上,到膝蓋下方內側輔助骨後方,在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有感覺,彎曲膝蓋時可以找到,就是陰谷穴。

從陰谷穴向上,進入腹部,在腹部上方橫骨的中間,彎曲像仰月的中央,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就是橫骨穴。從橫骨穴向上移動一寸,就是大赫穴,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從大赫穴向上移動一寸,就是氣穴,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從氣穴向上移動一寸,就是四滿穴,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從四滿穴向上移動一寸,就是中注穴,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

從中注穴向上移動一寸,就是肓俞穴,直接在肚臍旁,距離肚臍中心五分,從肓俞穴向上移動二寸,就是商曲穴,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從商曲穴向上移動一寸,就是石關穴,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從石關穴向上移動一寸,就是陰都穴,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從陰都穴向上移動一寸,在凹陷處,就是通谷穴,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從通谷穴向上移動一寸,在凹陷處,就是幽門穴,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五分。

從幽門穴向上移動一寸六分,在凹陷處,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二寸,躺著取穴,就是步廊穴。從步廊穴向上移動一寸六分,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二寸,躺著取穴,就是神封穴。從神封穴向上移動一寸六分,在凹陷處,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二寸,躺著取穴,就是靈墟穴。從靈墟穴向上移動一寸六分,在凹陷處,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二寸,躺著取穴,就是神藏穴。

從神藏穴向上移動一寸六分,在凹陷處,也是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二寸,躺著取穴,就是彧中穴。從彧中穴向上到巨骨穴,下方夾著任脈的璇璣穴,距離身體中線旁開二寸的凹陷處,躺著取穴,就是俞府穴。

7. 三焦經文

經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云:是經少血多氣。

《中藏經》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白話文:

三焦經文

經文說:上焦的功能就像霧氣一樣瀰漫,中焦的功能就像水泡一樣化散,下焦的功能就像溝渠一樣排泄。又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水液由此而出。還說:這條經脈氣多血少。

《中藏經》說:三焦是人體三種元氣的所在地,被稱為中清的府邸。它總管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以及身體內外、左右、上下的氣。三焦暢通,則身體的內外、左右、上下也都暢通。三焦對周身灌注氣血,協調體內、調和體外,滋養左邊、養護右邊,引導向上、宣通向下,沒有什麼比它更重要的了。

8. 三焦經循行經文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白話文:

三焦經是手少陽經的脈絡,它從無名指末端開始,向上行出在無名指和中指之間,沿著手背向上到達手腕,再從前臂外側兩骨(橈骨、尺骨)之間穿過,向上貫穿手肘,沿著上臂外側向上行,到達肩部,並與足少陽經交會,進入鎖骨上窩,分布於胸腔的膻中部位,散布聯繫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歸屬於三焦。

它的分支,從膻中向上行出鎖骨上窩,再向上沿著脖子夾著耳朵後方,直上到達耳朵上方的角落,然後彎曲向下到達臉頰,抵達顴骨;它的另一個分支,從耳朵後方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經過客主人穴(位於耳前)前方與臉頰交會,最終到達眼睛外側的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