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腎臟經文

經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又云: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

《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白話文:

經典上說:腎臟是負責人體強壯的器官,人體的各種技能和技巧都出自於腎臟。另外,腎臟附屬於脊柱的第 14 節椎骨下方。所以,腎臟經常是少血多氣的狀態。腎臟與骨骼相合,並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腎臟的精氣通於耳朵,並在上、下陰部開竅。

張介賓云: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白話文:

張介賓說:腎臟有兩個,形狀像豇豆。腎臟成雙,彎曲貼合,附著在脊椎兩旁,左右各相差一寸五分。腎臟外部有黃色脂肪包裹,各有三條筋帶。上方的筋帶連到心臟,下方的筋帶沿著脊椎延伸到大骨,在大骨的最底端,大約有一個半手掌的長度。腎臟中部各有一個穴位,是腎臟的筋帶經過的地方。筋帶向上行經脊髓到腦子,連接到腦髓。

2. 腎經循行經文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之湧泉穴,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白話文:

腎臟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下方,斜行至足心湧泉穴,出自然谷下方,沿著內踝後側,別入跟腱內,向上經過小腿內側,出現在膕窩內側,沿著大腿後內側向上,貫穿脊柱,屬於腎臟,並連繫膀胱。其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經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經過舌根旁。其分支的經脈,從肺臟出來,連繫心臟,分佈於胸部。

3. 腎經循行歌

足腎經脈屬少陰,小趾斜趨湧泉心,然骨之下內踝後,別入跟中腨內侵,出膕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

主要循行:經脈發於足小趾,斜向下趨向湧泉穴,從足底進入內踝後方,再分一支進入腳跟內側,再進入小腿內側,向上至股內側,貫通脊柱,屬於腎、膀胱二臟。其經脈直走屬於腎,貫通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和舌根處循行。

分支:有一支從肺部聯絡到心臟內部,仍然延伸到胸腔內深部。

【注】,足少陰腎經之脈,起自足太陽小趾之下至陰穴,斜趨足心湧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內踝後太谿穴,從太谿別入跟中大鐘穴,從大鐘循行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穴,上腓內築賓穴也。從築賓出膕內廉陰谷穴,從陰谷上股內後廉橫骨穴,從橫骨內貫行脊屬腎絡膀胱也。其直者,從腎外行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等穴,入內貫肝與膈,外循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循嚨,挾舌本而終。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以交於手厥陰經也。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的經脈,在足底湧泉穴附近,斜行到足內踝後太谿穴。從太谿穴分別進入腳後跟的大鐘穴。從大鐘穴沿著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穴,向上走到小腿內側的築賓穴。從築賓穴出來,沿著大腿內側的陰谷穴,向上走到股內後廉的橫骨穴。從橫骨穴內貫入脊椎,屬於腎臟,聯絡膀胱。這條經脈的直行脈絡,從腎臟外側經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等穴,進入體內貫通肝臟與橫膈膜,在外側循著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等穴,進入肺臟,沿著喉嚨,挾著舌根而結束。它的分支脈絡,從肺臟出來聯絡心臟,灌注胸中,然後與手厥陰經交匯。

4. 腎經穴歌

足少陰腎二十七,湧泉然谷照海出,太谿水泉連大鐘,復溜交信築賓立,陰谷橫骨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得,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值,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

白話文:

足少陰腎有二十七個穴位,湧泉穴、然谷穴、照海穴,太谿穴、水泉穴、大鐘穴,復溜穴、交信穴、築賓穴、立穴、陰谷穴、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

5. 腎經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湧泉,然谷內踝一寸前,太谿踝後跟骨上,大鐘跟後踵中邊,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分真,復溜踝後上二寸,交信後上二寸聯,二穴只隔筋前後,太陰之後少陰前(前傍骨是復溜,後傍骨是交信,二穴只隔一條筋),築賓內踝上腨分,陰谷膝下曲膝間。

白話文:

  1. 足掌心是湧泉穴,然谷在內踝前一寸,太谿穴在腳後跟骨上,大鐘穴在腳後跟中邊靠上,水泉穴則在溪谷穴下一寸,照海穴在腳踝下四分處。

  2. 復溜穴在腳踝後面,往上二寸,交信穴在復溜穴後面,往上二寸,這兩個穴位前後只隔著一條筋,太陰穴與少陰穴分別在復溜穴的後方與前方。

  3. 築賓穴在內踝上腨分,陰谷穴則在膝下曲膝間。

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開五分邊,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臍旁半寸間,商曲石關陰都穴,通谷幽門五穴聯,五穴上下一寸取,各開中行五分前,步廊神封靈墟穴,神藏彧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璣二寸觀。

白話文:

橫骨穴和大赫穴以及氣穴,四個穴位滿滿地佈滿在中線,並且相互連接在一起;這五個穴位向上行都是一寸,在中線旁開五分;肓俞穴向上行也是一寸,但位於臍旁半寸的地方;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這五個穴位相互連接;這五個穴位向上或向下取一寸,各在中線旁開五分;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向上行六寸,旁開二寸,俞府穴、璇璣穴,相距二寸。

【注】,湧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是其穴也。從湧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從然谷行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太谿穴也。從大溪行足跟後,跟中大骨上兩筋間,大鐘穴也。從大鐘行太谿下一寸,內踝下,水泉穴也。從水泉行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從照海行足內踝後,除踝上二寸許,前傍骨陷中,復溜穴也。從復溜斜外,上行復溜穴之後,二寸許後傍筋,交信穴也。從交信斜外,上行過三陰交穴,上腨分中,築賓穴也,腨者俗名腿肚也。從築賓上行,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陰谷穴也。

白話文:

【注】,湧泉穴,在足底中間凹陷處,把腿伸直,腳彎曲,腳趾捲曲起來,就是湧泉穴。從湧泉往上走,到達內踝,前面的大骨頭下面凹陷處,就是然谷穴。從然谷往前走,到達內踝後方五分處,跟骨上動脈凹陷處,就是太谿穴。從太谿往後走,到達腳跟後方,跟骨中間大骨頭上面兩條筋之間,就是大鐘穴。從大鐘往下一寸,內踝下面,就是水泉穴。從水泉往內踝下面四分處走,前後有筋,上面有踝骨,下面有軟骨中間凹陷處,就是照海穴。從照海往內踝後方走,距離踝關節上方二寸左右,前面靠著骨頭凹陷處,就是復溜穴。從復溜斜向外,往上走到復溜穴的後面,二寸左右後方靠著筋,就是交信穴。從交信斜向外,往上走,經過三陰交穴,往小腿分佈肌肉的中間,就是築賓穴,小腿分佈肌肉,俗稱腿肚。從築賓往上走,到達膝蓋下方內側靠著骨頭的後方,大筋下面,小筋上面,用手按這裡,有反應,把膝蓋彎曲就能找到,就是陰谷穴。

從陰谷上行,入腹,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脈之中行旁開五分,橫骨穴也。從橫骨上行一寸,大赫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大赫上行一寸,氣穴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氣穴穴上行一寸,四滿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四滿上行一寸,中注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白話文:

從陰谷穴向上行,進入腹中,在陰上橫骨的中央,彎曲如仰月中央,距離任脈的正中脈搏線旁開五分,這就是橫骨穴。從橫骨穴向上行一寸,就是大赫穴,也距離任脈正中脈搏線旁開五分。從大赫穴向上行一寸,就是氣穴穴,也距離任脈正中脈搏線旁開五分。從氣穴穴向上行一寸,就是四滿穴,也距離任脈正中脈搏線旁開五分。從四滿穴向上行一寸,就是中注穴,也距離任脈正中脈搏線旁開五分。

從中註上行一寸,肓俞穴也,直臍旁去臍中五分,從肓俞上行二寸,商曲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商曲上行一寸,石關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石關上行一寸,陰都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陰都上行一寸陷中,通谷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從通谷上行一寸陷中,幽門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白話文:

從肚臍中間開始量,往上量一寸,是肓俞穴,在肚臍旁開五分處。從肓俞穴往上量二寸,是商曲穴,也在肚臍旁開五分處。從商曲穴往上量一寸,是石關穴,也在肚臍旁開五分處。從石關穴往上量一寸,是陰都穴,也在肚臍旁開五分處。從陰都穴往上量一寸,就是陷中的通谷穴,也在肚臍旁開五分處。從通谷穴往上量一寸,就是陷中的幽門穴,也在肚臍旁開五分處。

從幽門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從步廊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神封穴也。從神封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靈墟穴也。從靈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神藏穴也。

白話文:

在幽門往上1.6寸,在這個凹陷的地方,並距離中線2寸,朝上取穴,就是步廊穴。在步廊往上1.6寸,同樣距離中線2寸,朝上取穴,就是神封穴。在神封往上1.6寸,同樣距離中線2寸,在這個凹陷的地方,朝上取穴,就是靈墟穴。在靈墟往上1.6寸,同樣距離中線2寸,在這個凹陷的地方,朝上取穴,就是神藏穴。

從神藏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彧中穴也。從彧中上行巨骨,下俠任脈之璇璣,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是其穴也。

白話文:

從神藏穴向上移動一寸六分,也在中線上旁開二寸的凹陷處,向上取穴,就是彧中穴。從彧中穴向上移動,有大骨,在任脈璇璣穴的下方,中線上旁開二寸的凹陷處,向上取穴,就是這個穴位。

6. 三焦經文

經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云:是經少血多氣。

白話文:

經書上說:上焦如同霧氣,中焦如同泡沫,下焦如同溝渠。又說:三焦是調節水道的官員,水液從這裡排出。又說:這條經脈血液少而氣多。

《中藏經》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白話文:

《中藏經》中說: 三焦是人體的三元之氣, 是人體最清淨的部位,指揮統御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以及人體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暢, 則人體內外、左右、上下皆通暢無阻。三焦在全身中貫穿體內, 調和內部, 調度外部, 滋養左右, 引導上行宣發, 引導下行疏泄, 其作用是無比巨大的。

7. 三焦經循行經文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脈,起始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端,向上沿著無名指和小指之間行走到手腕,再沿著手背外側兩塊骨頭之間向上經過手肘,循著上臂外側往上走,到達肩膀後與足少陽膽經交會,進入缺盆穴,分佈於膻中穴,散佈至心包經,往下經過膈肌,沿著三焦經循行。

它的分支從膻中向上經過缺盆穴,然後向上沿著脖子後面,一直到耳後,再直接向上經過耳朵尖角,彎曲下來到臉頰,到達嘴角;

另一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出來後沿著耳朵前面經過,經過客主人穴前面交會於臉頰,到達眼睛的銳利目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