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心法要訣》~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周身名位骨度
頭【注】,頭者,人之首也。凡物獨出之首,皆名曰頭。
腦【注】,腦者,頭骨之髓也,俗名腦子。
顛【注】,顛者,頭頂也。顛頂之骨,俗名天靈蓋。
囪【注】,囟者,顛前之頭骨也。小兒初生未闔名曰囟門,已闔名曰囟骨,即天靈蓋後合之骨。
面【注】,凡前曰面,凡後曰背。居頭之前,故曰面也。
顏【注】,顏者,眉目間名也。
額顱【注】,額前髮際之下,兩眉之上,名曰額。一曰顙者,亦額之謂也。
頭角【注】,額兩旁稜處之骨也。
鬢骨【注】,即兩太陽之骨也。
目【注】,目者,司視之竅也。
目胞【注】,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兩目外衛之胞也。
目綱【注】,目綱者,即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
目內眥【注】,目內眥者,乃近鼻之內眼角。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眥也。
目外眥【注】,目外眥者,乃近鬢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稱目銳眥也。
目珠【注】,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注】,目系者,目睛入腦之系也。
目眶骨【注】,目眶者,目窠四圍之骨也。上曰眉稜骨,下即䪼骨,䪼骨之外即顴骨。
䪼【注】,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
頞【注】,頞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注】,鼻者,司臭之竅也。兩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
頄【注】,頄,䪼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
顴【注】,顴者,面兩旁之高起大骨也。
顑【注】,顑者,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處也。
耳【注】,耳者,司聽之竅也。
蔽【注】,蔽者,耳門也。
耳郭【注】,耳郭者,耳輪也。
頰【注】,頰,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
曲頰【注】,曲頰者,頰之骨也。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也。
頰車【注】,頰車者,下牙床骨也。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
人中【注】,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溝。
口【注】,口者,司言食之竅也。
唇【注】,唇者,口端也。
吻【注】,吻者,口之四周也。
頤【注】,頤者,口角後顑之下也。
頦【注】,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把殼也。
頷【注】,頷者,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
齒【注】,齒者,口齗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
舌【注】,舌者,司味之竅也。
舌本【注】,舌本者,舌之根也。
頏顙【注】,頏顙者,口內之上二孔,司分氣之竅也。
懸雍垂【注】,懸雍垂者,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白話文:
周身名位骨度
頭:頭是人體的頂端。凡是獨自突出之物,都稱為頭。
腦:腦是頭骨中的髓質,俗稱腦子。
顛:顛是指頭頂。頭頂的骨頭,俗稱天靈蓋。
囪:囪是指頭頂前方的骨骼。嬰兒剛出生時,這塊骨骼尚未閉合,稱為囟門;閉合後,稱為囟骨,也就是天靈蓋後方閉合的骨頭。
面:凡是人體前方都稱為面,後方則稱為背。位於頭部前方,所以稱為面。
顏:顏是指眉眼之間的部位。
額顱:額頭,指前髮際線之下、兩眉之上,稱為額,也稱顙。
頭角:額頭兩側棱角處的骨頭。
鬢骨:也就是太陽穴的骨頭。
目:眼睛,是負責視覺的器官。
目胞:眼瞼,也稱目窠或目裹,是指上下兩眼外部的組織。
目綱:眼瞼的邊緣,也就是睫毛,控制眼睛的開合。
目內眥:靠近鼻子的內眼角,因為較大且圓,也稱大眥。
目外眥:靠近鬢角的外眼角,因為較小且尖,也稱目銳眥。
目珠:眼球的俗稱。
目系:眼球與腦部相連的組織。
目眶骨:眼眶,是眼窩四周的骨骼。上方稱為眉稜骨,下方是䪼骨,䪼骨外側是顴骨。
䪼:眼睛下方的眶骨,顴骨內下方與上牙床相連的部分。
頞:鼻樑,也叫山根。
鼻:鼻子,是負責嗅覺的器官。兩鼻孔之間的骨頭,稱為鼻柱;鼻子的最下端,稱為準頭。
頄:䪼骨內側、鼻旁靠近門牙的骨頭。
顴:面部兩側突出的骨頭。
顑:俗稱腮,指口角旁、頰部前方柔軟的部位。
耳:耳朵,是負責聽覺的器官。
蔽:耳門,指耳朵的入口。
耳郭:耳輪。
頰:耳朵前方、顴骨側面的部位。
曲頰:頰部的骨頭,呈環狀彎曲,與頰車骨的末端相連。
頰車:下頜骨,承載所有牙齒,能咀嚼食物,故名頰車。
人中:鼻子下方、嘴唇上方的部位,穴位名稱為水溝。
口:嘴巴,是負責說話和進食的器官。
唇:嘴唇,是嘴巴的邊緣。
吻:嘴巴四周的部位。
頤:嘴巴兩角後面、顑骨下方的部位。
頦:下巴,嘴唇下方到下巴末端的部位,俗稱下把殼。
頷:下巴下方、喉結上方的,兩側柔軟的部位。
齒:牙齒,是長在口中用來咀嚼食物的骨頭,俗稱牙。分為門牙、虎牙、槽牙、以及上下各個牙根。
舌:舌頭,是負責味覺的器官。
舌本:舌根。
頏顙:口腔上方的兩個小孔,負責氣息的分佈。
懸雍垂:張開嘴巴可以看到喉嚨上方,像乳頭狀的小舌頭,俗稱碓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