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醫院編

《刺灸心法要訣》~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胃經分寸歌

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再下三分名四白,巨髎鼻孔旁八分。地倉俠吻四分近,大迎頷下寸三中,頰車耳下八分陷,下關耳前動脈行。頭維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人迎下,氣舍喉下一寸乘。缺盆舍下橫骨陷,氣戶下行一寸明,庫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白話文:

胃經循行於足陽明,從承泣穴開始,在眼睛下方七分處。再向下三來是四白穴,在鼻孔旁八分處。地倉穴在嘴脣旁邊四分處,大迎穴在下巴下方三寸處。頰車穴在耳朵下方八分處,下關穴在耳前動脈走行處。頭維穴在神庭穴旁四五分處,人迎穴在喉嚨旁一寸五分處。水突穴在人迎穴下方的筋前一寸處。氣舍穴在喉嚨下一寸處。缺盆穴在氣舍穴下方的橫骨陷中。氣戶穴在缺盆穴以下行一寸處。庫房穴在氣戶穴以下行一寸六分處。屋翳穴在膺窗穴下方的乳中根處。

不容巨闕旁二寸,一寸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臍旁二寸尋。樞下一寸外陵穴,陵下一寸大巨陳,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歸來存。氣街歸來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勻,髀關膝上尺二許,伏兔髀下六寸是。陰市伏兔下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記,犢鼻膝臏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白話文:

中滿穴至巨闕穴旁,不得超過二寸,一寸的承滿穴對著梁門,關門穴位於太乙滑肉門,天樞穴在肚臍旁二寸處尋找。天樞穴一寸下是外陵穴,外陵穴下一寸是大巨穴,大巨穴三寸下是水道穴,水道穴二寸下是歸來穴。氣街穴歸來穴下一寸,共去中行穴二寸相等,髀關穴在膝蓋上約尺二的範圍內,伏兔穴在大腿內側,伏兔穴六寸下是陰市穴。陰市穴三寸下方是梁丘穴,犢鼻穴在膝蓋骨下凹陷的中央,膝眼三寸下是三里穴。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條口舉,再下二寸下廉穴,復上外踝上八寸,卻是豐隆穴當記。解谿則從豐隆下,內循足腕上陷中,衝陽解下高骨動,陷谷衝下二寸名,內庭次指外岐骨,厲兌大次指端中。

白話文:

小腿肚以下三寸,上廉穴;廉穴以下二寸,是條口舉穴;再往下二寸,是下廉穴,往上外踝上八寸,便是豐隆穴需記住。解谿穴則從豐隆穴下,內側循著足腕上陷處,衝陽穴在解谿穴往下,高骨動處;陷谷穴在衝陽穴往下二寸處;內庭穴在第二趾外側骨處;厲兌穴在大拇趾端正中。

【注】,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視取之,是其穴也,從承泣直下三分,顴空骨內,亦直瞳子取之,四白穴也。從四白下行,俠鼻孔旁八分,亦直瞳子取之,巨髎穴也。從巨髎下行,俠口吻旁四分外許,近下微有動脈,地倉穴也。從地倉行腮頷下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大迎穴也。從大迎行耳下曲頰端,近前八分陷中,側臥開口取之,頰車穴也。從頰車上行,耳前動脈,側臥合口有空取之,下關穴也。從下關上行額角,入髮際以督脈中行神庭穴旁開四寸半,頭維穴也。

白話文:

承泣穴,在眼球下方七分,眼瞼下陷中,正視眼睛瞳孔時,向上直取,便是承泣穴。

從承泣穴直下三分,顴骨空穴內,也是正對瞳孔取穴,便是四白穴。

從四白穴向下,靠近鼻孔旁邊八分,也是正對瞳孔取穴,便是巨髎穴。

從巨髎穴向下,靠近嘴角旁邊四分,再外面一點,靠近下面稍微有些動脈,便是地倉穴。

從地倉穴行進到腮幫子下面前面一寸三分,骨頭凹陷中動脈,便是大迎穴。

從大迎穴行進到耳下彎曲臉頰端,靠近前面的八分陷中,側臥張開口取穴,便是頰車穴。

從頰車穴向上,耳朵前面的動脈,側臥閉口,有空洞,便是下關穴。

從下關穴向上,額角,進入髮際,督脈的中行,神庭穴旁開四寸半,便是頭維穴。

從頭維下行,頸下俠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伸頭取之,人迎穴也。從人迎下直行,頸大筋前內貼氣候,水突穴也。從水突下直行,頸大筋前結喉下一寸許陷中,貼骨尖上有缺處,氣舍穴也。從氣舍下行,肩上橫骨陷中,缺盆穴也。

白話文:

從頭頂正中開始向下,在脖子、腋下以及喉嚨旁一寸五分的地方,大動脈容易摸到,伸長脖子就可以取到,這個穴位叫做「人迎穴」。從「人迎穴」往下,筆直走,在脖子的大筋前面、靠近內部的地方,可以摸到氣候穴。從「氣候穴」往下,筆直走,在脖子的大筋前面、喉結下方一寸左右的凹陷處,靠近骨頭的尖端,有一個凹陷的地方,這個穴位叫做「氣舍穴」。從「氣舍穴」往下走,在肩胛骨的上方,有一個橫着的骨頭,在骨頭凹陷的地方,就是「缺盆穴」。

從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氣戶穴也。從氣戶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庫房穴也。從庫房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屋翳穴也。從屋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膺窗穴也。從膺窗下行,當乳頭之中,乳中穴也。

白話文:

從缺盆穴往下行走一寸,在巨骨下的一寸處,向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著頭取穴,就是氣戶穴。從氣戶穴往下行走一寸六分,同樣向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著頭取穴,就是庫房穴。從庫房穴往下行走一寸六分,同樣向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著頭取穴,就是屋翳穴。從屋翳穴往下行走一寸六分,同樣向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著頭取穴,就是膺窗穴。從膺窗穴往下行走,正好在乳頭的中央,就是乳中穴。

從乳中下行一寸六分,亦旁開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乳根穴也。從乳根行在第四肋端,旁開中行二寸,不容穴也。從不容穴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承滿穴也。從承滿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梁門穴也。從梁門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關門穴也。從關門下一寸,旁開中行二寸,太乙穴也。

白話文:

從乳頭向下量一寸六分,再向中線左右各開四寸,向上取穴,就是乳根穴。從乳根穴行於第四肋端,向中線左右各開二寸,就是不容穴。從不容穴向下量一寸,再向中線左右各開二寸,就是承滿穴。從承滿穴向下量一寸,再向中線左右各開二寸,就是梁門穴。從梁門穴向下量一寸,再向中線左右各開二寸,就是關門穴。從關門穴向下量一寸,向中線左右各開二寸,就是太乙穴。

從太乙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滑肉門穴也。從滑肉門下一寸,俠臍旁二寸許陷中,天樞穴也。從天樞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外陵穴也。從外陵下一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大巨穴也,從大巨下三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水道穴也。從水道下二寸,亦旁開中行二寸,即歸來穴也。

白話文:

從太乙(穴)往下1寸,再向兩旁打開2寸,就是滑肉門穴。從滑肉門穴往下1寸,在肚臍旁邊2寸多的凹陷處,就是天樞穴。從天樞穴往下1寸,再向兩旁打開2寸,就是外陵穴。從外陵穴往下1寸,再向兩旁打開2寸,就是大巨穴。從大巨穴往下3寸,再向兩旁打開2寸,就是水道穴。從水道穴往下2寸,再向兩旁打開2寸,就是歸來穴。

從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亦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從氣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許,中行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伏兔。在此肉起後,交紋中,髀關穴也。從髀關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伏兔穴也。從伏兔下行三寸,在伏兔之下陷中,拜揖而取之,陰市穴也。從陰市下行一寸兩筋間,梁丘穴也。

白話文:

從膝蓋下面往下,膝蓋以上約一尺二寸的地方,正中間左右各三指按捺,上面有肉像趴著的兔子,因此名為「伏兔穴」。在這個肉隆起之後,交錯的紋路中,就是「髀關穴」。從「髀關穴」往下,膝蓋以上六寸,在肌肉之間,正跪著坐下就是「伏兔穴」。從「伏兔穴」往下三寸,在「伏兔穴」下方的凹陷處,拜揖取之,就是「陰市穴」。從陰市穴往下,一寸處,左右兩條筋之間,就是「梁丘穴」。

從梁丘下行過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谷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犢鼻穴也。

白話文:

從梁丘穴往下,越過膝蓋骨,到小腿腓骨的上陷處,這個凹陷處叫做膝眼穴。在膝眼穴凹陷處的兩旁,各有一個形狀像牛鼻子一樣的突起,這個突起就是犢鼻穴。

從犢鼻下行,䯒骨外側大筋內宛宛中,足三里穴也(犢鼻即膝眼處也)。從足三里下行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上巨虛穴也。從上巨虛下行二寸,舉足取之,條口穴也。從條口下行一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下巨虛穴也。從下巨虛復斜向後,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䯒骨外廉陷中,豐隆穴也。從豐隆內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谿穴也。

白話文:

從膝蓋眼處往下走,在腓骨外側大筋的裡面,凹陷的地方,是足三里穴(犢鼻就是膝眼處)。從足三里往下走三寸,在兩條筋骨之間的凹陷處,抬起腿來取穴,是上巨虛穴。從上巨虛往下走二寸,抬起腿來取穴,是條口穴。從條口往下走一寸,在兩條筋骨之間的凹陷處,蹲下地,抬起腿來取穴,是下巨虛穴。從下巨虛穴再次斜著向後,向上走,在腳踝外側上八寸,腓骨外側緣凹陷的地方,是豐隆穴。從豐隆穴向內循著走,到腳踝的上面,中間行進的凹陷處,是解谿穴。

從解谿下行足跗上,即腳面也,高骨間動脈,衝陽穴也。從衝陽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後陷中,陷谷穴也。從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前岐骨外間陷中,內庭穴也。從內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葉許,厲兌穴也。

白話文:

從解谿穴向下運行到足背上面,就是腳面,在高骨間動脈處,就是衝陽穴。從衝陽穴向下運行二寸,到達足部大腳趾與第二個腳趾根部後面的窩裡,就是陷谷穴。從陷谷穴向下,到達足部大腳趾與第二個腳趾根部前面的分叉骨外側的窩裡,就是內庭穴。從內庭穴向下運行到足部大腳趾與第二個腳趾的末端,距離趾甲角像柳葉那麼遠的地方,就是厲兌穴。

2. 脾臟經文

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又云: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

白話文:

中醫古籍中說:脾胃是人體的倉庫,五種味道都由它來運化。又說:諫議之官,洞察國家全局。又說:膽的形狀像刀鐮,與胃同覆蓋於膜,附著在胃的左俞穴上,位於第十一椎骨以下。膽聽到聲音會動,動則磨動胃,主持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膽與肌肉相合,其精氣華於嘴脣,在嘴上開竅。又說:膽經經常氣多血少。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中藏經》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3. 脾經循行經文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白話文:

脾經脈為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腳趾端,沿著腳趾內側白色肉際,通過踝骨後。向上沿著內腳踝的前緣,上到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交於厥陰經之前,向上沿著膝蓋和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於胃上膈,經過咽喉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其餘的脈絡,又從胃中分出,別出上膈,注於心中。

4. 脾經循行歌

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內踝前,上腨循胻經膝里,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中。

白話文:

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沿著足內側白肉際往上,經過足踝骨之後內踝之前,再沿著小腿內側往上,經過膝蓋內側,股內前側,進入腹中,與脾臟相連,與胃和膈相通,經過喉嚨與舌頭相連,散佈在舌頭下面,分支從胃部進入心中。

【注】,足太陰脾經之脈,起於足大趾之端隱白穴也。從隱白循指內側白肉際,大都穴也。從大都過核骨後,太白穴也。從太白循公孫穴、商丘穴,上內踝前廉,三陰交穴也。從三陰交上腨內循脛骨後,漏谷穴也。從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也。從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也。從衝門入腹,屬脾絡胃,循行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從胃之絡,別行上膈,注心中,以交於手少陰心經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脈絡,起始於腳的大拇指末端的隱白穴。從隱白穴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肉際,到達大都穴。從大都穴經過足跟骨後,到達太白穴。從太白穴沿著公孫穴、商丘穴,往上經過內踝的前緣,到達三陰交穴。從三陰交穴往上經過小腿內側,到達漏谷穴。從漏谷穴交出,在厥陰經的前面,到達地機穴、陰陵泉穴。從陰陵泉穴往上經過膝蓋股骨的內前緣,到達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從衝門穴進入腹部,連接脾臟,沿著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穴,向上經過咽喉,緊貼著咽喉,連接著舌根,散佈到舌頭的下面。它的支脈從胃的脈絡中分出,別的沿著橫膈向上,貫注到心中,和手少陰心經相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