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髎

BL33

英文名稱Zhongliao

位置位於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後孔處。

所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別名中髂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3-09-02

穴名介紹


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解剖位置


  • 位於臀大肌的起始部位;
  • 在骶骨外側,動脈和靜脈的後分支處;
  • 正好是第三骶神經後分支穿過的地方。

針刺方法


直刺0.8-1.2寸

穴道介紹


中髎穴的功效主要有:

  • 補益下焦:中髎穴具有補益下焦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腰痛、腰肌勞損、腎虛等症狀。
  • 利小便:中髎穴具有利小便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尿瀦留、小便不利等症狀。
  • 舒筋活絡:中髎穴具有舒筋活絡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臀部疼痛、下肢痹痛等症狀。

中髎穴的主治病症主要有:

  • 腰痛、腰肌勞損、腎虛: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腎虛腰痛等。
  • 尿瀦留、小便不利: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膀胱炎等。
  • 臀部疼痛、下肢痹痛:如臀部肌肉拉傷、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等。

穴道配伍


中髎穴配穴分析

中髎穴,位於臀部,屬膀胱經。其配穴多樣,功效廣泛,主要與其經絡循行及臟腑聯繫有關。以下分析其常見配穴及原理:

1. 便祕:中髎穴 + 足三里穴

  • 原理:中髎穴具有通利大腸之功效,可緩解腸道氣滯,促進排便。足三里穴為胃經穴位,具有健脾和胃、調理脾胃功能的作用。二者合用,標本兼治,一方面促進腸道蠕動,另一方面調理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改善便祕。

2. 腰痛、下肢癱瘓:中髎穴 + 殷門穴 + 承山穴

  • 原理:中髎穴通利膀胱經氣血,殷門穴和承山穴皆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並與足少陰腎經相通,皆與腰腿部的經絡循行密切相關。此三穴合用,能舒筋活絡,通經活血,緩解腰部及下肢疼痛,改善癱瘓症狀。

3.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中髎穴 + 關元俞穴 + 三陰交穴

  • 原理:中髎穴調理下焦氣血,關元俞穴為督脈穴位,具有溫補腎陽、調理氣血的作用。三陰交穴為脾、肝、腎三經交會穴,具有調理三陰經氣血的作用。三穴合用,能調理沖任二脈,調節女性生殖系統功能,改善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狀。溫補腎陽、調經止帶之功。

4. 腹脹、便祕:中髎穴 + 合谷穴 + 足三里穴

  • 原理:此配伍除足三里穴調理脾胃外,合谷穴為大腸經原穴,具有通腑瀉熱、調氣止痛的作用。與中髎穴、足三里穴合用,能理氣和胃,調暢腸道,從而緩解腹脹、便祕。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 痢疾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男性勃起障礙

循環系統疾病

  • 痔瘡

消化系統疾病

  • 大便秘結
  • 慢性肝炎
  • 腸炎
  • 胃腸出血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坐骨神經痛
  • 肩關節痛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 陰道炎
  • 白帶
  • 排尿困難
  • 女性不孕症
  • 卵巢炎
  • 子宮下垂
  • 前列腺增生
  • 陰莖勃起不倒

艾灸刮痧


艾灸中髎穴方法:

  1. 準備:
    • 選擇艾條或艾柱。
    • 鋪好墊子或坐墊,以確保舒適的姿勢。
  2. 定位: 找到中髎穴位置。
  3. 點燃艾條/艾柱: 點燃艾條/艾柱,讓其燃燒至灰燼。
  4. 施灸:
    • 將艾條/艾柱懸停於中髎穴上方約1-2公分處,保持溫熱感,但不可過熱。
    • 可採用溫灸法,以艾條/艾柱緩慢移動,在穴位附近溫灸,以促進血液循環。
    • 施灸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可根據個人體質調整。
  5. 結束: 施灸完畢後,用溫水擦拭施灸部位,保持清潔衛生。

遠紅外線加熱中髎穴方法:

  1. 準備:
    • 準備遠紅外線加熱燈或儀器。
    • 選擇舒適的姿勢,例如躺下或坐著。
  2. 定位: 找到中髎穴位置。
  3. 加熱:
    • 將遠紅外線加熱燈或儀器對準中髎穴,距離約10-15公分。
    • 調整加熱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可根據個人體質調整。
  4. 結束: 施灸完畢後,檢查施灸部位,避免出現燙傷。

注意事項:

  • 施灸過程中,應注意觀察身體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
  • 艾灸/遠紅外線加熱後,應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過敏者、患有出血性疾病者等特殊人羣,應慎用艾灸/遠紅外線加熱。
  • 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艾灸/遠紅外線加熱。

按摩推拿


中髎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1. 準備姿勢: 患者俯臥,或站立或坐姿,雙手自然下垂。
  2. 定位穴位: 找到骶部(腰椎下方),在次髎穴下方內側,對應第三骶後孔處。
  3. 按摩手法: 採用叩擊法,雙手握拳,以拳背部位叩擊中髎穴位置。
  4. 力度控制: 叩擊力量要大,使之產生明顯的聲音,以刺激穴位。
  5. 按摩時間: 每次叩擊5-10分鐘。
  6. 注意事項: 叩擊時應注意力度,避免過度刺激。

其他補充:

  • 叩擊過程中,可以配合輕微的上下移動,增加刺激效果。
  • 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叩擊力度和時間。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