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五、針驗摘錄 (2)
十五、針驗摘錄 (2)
1. (六)盲腸炎
庚午冬,余受蘇州朱姓之請,頻行有竺氏者來延治盲腸炎,有急不待緩之勢。而朱姓之中風又不能略遲,不得已允以當夜歸來。夜返申時,在站為其迎往。病人年三十許,服務於滬寧鐵路。道其家人曾患盲腸炎剖腹而死。其父羲庵先生年七十有八,見其子病而焦灼,惶急之象,溢於言表。
病象在右少腹奇痛,右足不能伸。予只針歸來、三里、氣海數穴,其痛立時即止,足亦能直。三次後即行走如常,來寓就診,五日其病如失。羲庵先生仁和旺族,善繪事而能詩。因其子鹿奇先生之疾,即寫竹屏四幅,中有一詩,「橫截風煙竹兩竿,黃山白岳出群看,金針度盡人間厄,太乙真傳不用丹」之句,乃見其子大病之愈出乎意外,極其高興,故詩畫皆生氣勃勃也。
白話文:
在2000年的冬天,我受到蘇州一位姓朱的人邀請,緊急前往治療一個姓竺的人的盲腸炎,情況十分危急,不能拖延。然而,朱家還有一位中風的患者,同樣不能稍作等待,我只好答應當晚返回。
在深夜的時候,我在車站接他回家。患者大約三十歲,他在滬寧鐵路工作。他提到,他的家人曾經因為盲腸炎開刀而去世。他的父親羲庵先生已經七十八歲,看到兒子生病,焦急萬分,他的憂慮和恐慌,從他的言語中表露無遺。
患者的右下腹部劇烈疼痛,右腳無法伸直。我只針灸了歸來、三里、氣海幾個穴位,他的疼痛立刻減輕,腳也能伸直了。經過三次治療後,他就能正常行走,甚至可以自己來診所看病。五天後,他的病情似乎完全消失了。
羲庵先生是仁和地方的名門望族,擅長繪畫並能作詩。因為他兒子鹿奇先生的病,他畫了四幅竹屏,其中一幅詩寫著:「橫截風煙竹兩竿,黃山白嶽出羣看,金針度盡人間厄,太乙真傳不用丹」。這首詩反映了他對兒子大病初癒的意外喜悅,心情非常高興,所以他的詩與畫都充滿了活力。
2. (七)中風
師君蘭亭老而健,某年來滬,寓於浦應仙家。夜半睡醒,忽口眼歪斜,語言難出而半身肢體同時麻痹。延西醫王某治之,謂此病西法並無專藥。如延余診,當有效。師仍遊疑,復請某國醫博士,多方療治,猶不見輕,乃請余治。予謂病在少陰,痱症也。為針氣海、環跳、腎俞等穴。
頃刻之間,麻痹半身即能自行轉側,十日即完全告愈。某西醫聞之曰奇矣。師君時已六十有三,次年又生一子。
白話文:
蘭亭老師年紀大但身體硬朗,有一年他來到了上海,住在浦應仙的家中。半夜醒來,突然發現自己的嘴巴和眼睛歪斜,說話困難,而且半邊身體的肢體同時失去了活動能力。他找了一位西醫王醫生來治療,王醫生說這種病症在西方醫學裡沒有專門的藥物可以治療。如果找我來看診,可能會有效果。蘭亭老師還有些遲疑,又請了一位中醫博士來多方面治療,但病情沒有好轉,於是決定找我來治療。我認為他的病根在少陰經絡,是痱症。於是針灸了氣海、環跳、腎俞等穴位。
就在瞬間,他那半身的麻痹狀態就能自己轉動側身,十天後就完全康復了。有一位西醫聽到這件事後,覺得非常驚訝。當時蘭亭老師已經六十三歲,隔年他又有了新的孩子。
3. (八)腸癖
書家顏二民患腸癖十餘年,其苦萬狀,中西醫治終未能愈。乙丑余由陝軍謝職歸,遇於邗上,殷殷求治。為針手陽明數穴,以瀉其熱而通其壅,數日而愈。顏書一聯(鐵騎威邊徼,金針度世人)以志感謝。腸癖之症,虛實並有,顏乃實,故效速。如屬虛症,則養陰補脾,清胃固脫,缺一不可。
甚矣,同一用針,同一治病,而其難易相差如此。是故學針易,識症難也。
白話文:
書法家顏二民先生受腸道問題困擾十多年,其痛苦無法言喻,期間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無法根治他的病。在乙丑年,我從陝西省軍隊卸下職務回家,在路上遇到他,他非常誠懇地向我求助。我為他針灸了手陽明經上的幾個穴位,目的是排出體內的熱氣,疏通堵塞,沒過幾天,他就康復了。為了表示感謝,顏先生寫了一幅對聯(鐵騎威邊徼,金針度世人)送給我。腸道疾病的病因有虛實之分,顏先生的情況屬於實證,所以見效快。如果是虛證,就必須滋陰、補脾、清胃和固脫,每一步都不能少。
同樣的針灸,同樣的治病,但其難易程度卻相差這麼大。由此可見,學習針灸技術相對容易,但要能準確辨別病症則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