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25)
針灸資生經第四 (25)
1. 積聚
衝門、主腹中積聚疼痛。(千)鬲俞、陰谷、(見腹痛。)主積聚。上管、主心下堅。積聚冷脹。懸樞、主腹中積上下行。高曲、主腹中積聚。太陰郄、主腹滿積聚。膀胱俞,主堅結積聚。積聚堅滿。灸脾募百壯。穴在章門季肋端。心下堅。積聚冷脹。灸上管百壯。三報之。
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管二百壯。三報之。衝門、(見腹滿。)府舍、(見痹疼。)治腹滿積聚。(銅)鬲俞、陰谷、(見腹痛。)主積聚。(千)懸樞、治積聚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銅)明下云、積氣上下行。(解谿同。)腹中盡痛。脾俞、治積聚。
(見痃癖。)商曲、治腹中積聚。(千同。)腸中切痛。不嗜食。四滿、治臍下積聚。疝瘕。腸澼切痛。振寒大腹有水。通谷、治結積留飲。(見痰。)章門、療積聚氣。(明)中極、療冷氣積聚。時上衝心。飢不能食。(下)脾俞、治積聚。(銅見腹脹。)中管、主積聚。
(千見腹脹。)積聚灸肺俞。或三焦俞。(見腹脹。)脾俞、療黃疸積聚。(見黃疸)臟腑積聚。灸三焦俞。心腹積聚。灸肝俞。(並見腹脹。)期門、主喘逆。臥不安席。咳。脅下積聚。(千)
白話文:
[積聚]
衝門穴和膈俞穴、陰谷穴主要用於治療腹部內的積塊及疼痛。上管穴則用於心下部位堅硬的情況,以及因寒冷導致的腹部脹滿。懸樞穴用於腹部積塊上下的移動。高曲穴適用於腹部積塊的問題。太陰郄穴適用於腹部飽滿及積塊的情況。膀胱俞穴主要用於堅硬結塊的積聚情況。對於堅硬且充滿的積聚問題,可以在脾募穴進行百次的艾灸,該穴位位於章門和季肋端。對於心下部位堅硬,由寒冷引起的腹部脹滿,可在上管穴進行百次的艾灸。
如果積聚堅大如盤,由寒冷引起的腹部脹滿,可以在胃管穴進行兩百次的艾灸。衝門穴可用於腹部飽滿的問題,而府舍穴可用於治療痺疼。這些穴位都適用於腹部飽滿及積塊的問題。
膈俞穴和陰谷穴主要用於積聚的問題。懸樞穴可用於積聚物在上下移動,食物無法消化,下痢,以及腹部留有積塊的問題。根據明文記載,積氣會在上下移動。當腹部劇烈疼痛時,脾俞穴可治療積聚。
商曲穴可用於腹部積塊及積聚的問題。腸中劇烈疼痛,食慾不佳。四滿穴可用於治療肚臍下方的積塊,疝瘕,腸澼劇烈疼痛,寒顫,大腹有水。通谷穴可用於治療結塊和停滯的飲食。章門穴可用於治療積聚的氣。中極穴可用於治療冰冷的氣及積聚,時常向上沖擊心臟,即使飢餓也無法進食。
脾俞穴可用於治療積聚。中管穴主導積聚的問題。在治療腹部脹滿時,可以艾灸肺俞穴或三焦俞穴。脾俞穴可用於治療黃疸及積聚。對於臟腑積聚的問題,可以艾灸三焦俞穴。心腹積聚,可以艾灸肝俞穴。
期門穴主要用於喘息,睡不安穩,咳嗽,以及脅下積聚的問題。
2. 積氣
梁門,治脅下積氣。(期門同見吐瀉。)食飲不思;大腸滑泄;穀不化。(銅)解谿,(見咳嗽。)懸樞,治積氣上下行。(見積聚。)關門,治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遊走;夾臍急。氣海,治氣結成塊,狀如覆杯。(見臍痛。)陰交,療氣痛如刀攪,作塊如覆杯。
(明見便赤)章門,療積聚氣。(見積聚。)膻中,岐伯云療積氣成噎。(下)三里,(見腹堅)不容,療積氣。(見腹痛。)章門,療積氣如石。(見鼓脹。)梁門,主胸下積氣。
白話文:
[積氣]
梁門穴可治療肋骨下方的氣滯問題。(期門穴同樣可處理嘔吐與腹瀉。)對於飲食無胃口、大腸滑瀉、食物無法消化等症狀有幫助。
解谿穴可用於咳嗽的情況。(銅)而懸樞穴則能調理上下的氣滯問題。(用於處理氣滯或氣聚。)關門穴用於治療氣滯,腸鳴突發疼痛、腹瀉、食慾不振以及腹部氣流遊走、肚臍周圍緊繃等症狀。
氣海穴可用於治療氣結成塊,形狀猶如倒扣的杯子。(可用於處理肚臍疼痛。)陰交穴能治療劇烈如刀割般的氣痛,且形成如倒扣杯子般的硬塊。
(明確看出尿色赤紅)章門穴用於治療氣滯或氣聚。(處理氣滯或氣聚。)膻中穴,根據岐伯所說,可治療因氣滯而形成的噎塞感。(位於下部)三里穴,(處理腹部堅硬)不容穴,可治療氣滯。(處理腹痛。)章門穴,可治療如石頭般堅硬的氣滯。(處理腹部膨脹。)梁門穴,主要用於胸下氣滯的問題。
3. 腹痛(余見心痛)
氣海,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千)鬲俞、陰谷,主腹脹、胃管暴痛,及腹積聚、肌肉痛。高曲(一名商曲),主腹中積聚,時切痛。衝門,主寒氣滿、腹中積痛、癃淫濸。四滿,主腹僻切痛。天樞、外陵,主腹中盡疼。崑崙,主腹痛,喘暴滿。復留,主腹厥痛。
巨闕、上管、石門、陰蹺,主腹中滿、暴痛汗出。大溪,主腹中相引痛。豐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銅同。明見厥逆。)鳩尾,主腹皮痛瘙癢。肓俞,主腹切痛。氣衝,主身熱腹痛。中極,主腹中熱痛。行間,主腹痛而熱,上柱心,心下滿。分水,療腹腫不能食,腸堅腹痛。
胃脹不調,堅硬。(明)大杼,療腹痛。腎俞,療寒熱腹痛雷鳴、氣逆心痛。不容,療腹弦急、不得食、腹痛如刀刺,脅積氣膨膨。(內)上管,療腹㽲刺痛。(下見吐。)太白(見霍亂),溫溜、三里(見胃),陷谷(見水腫),治腹痛。腹哀,治大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銅)魚際,治腹痛不下食。肓俞,治大腹寒疝、大便燥、腹切痛。地機(見水腫),治腹脅氣脹。外陵,治腹痛心如懸,下引臍腹痛。下脘,治腹痛,六腑之氣寒,谷不轉,不嗜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臍上厥氣動,日漸瘦。(銅)脾俞,治腹痛不嗜食。(見痃癖。)
三焦俞,治腹痛欲泄。(見腹脹。)膀胱俞,治腹痛。(明下同。)天樞,治女人腹痛。(見月事。)石關,治婦人惡血上衝、腹痛不可忍。(見無子。)胃俞,治腹痛。(見腹脹。)中管,主腹中甚痛,作膿。(千見腹脹。)小兒卒患肚皮青黑。不急治,須臾即死。酒和胡粉塗。干則再塗之。又灸臍四邊各半寸,並鳩尾骨下一寸,各三壯。(集效)
白話文:
這些內容主要描述了中醫針灸治療各種腹痛症狀的穴位及其功效,現簡述如下:
- 氣海穴:主要用於治療小腹疝氣,並能幫助調理五臟,緩解腹部劇烈疼痛。
- 隔俞、陰谷穴:適用於腹脹、胃部突然劇痛以及腹部積聚、肌肉疼痛。
- 商曲穴(高曲的另一名稱):適用於腹部積聚,偶發劇烈疼痛。
- 衝門穴:用於寒氣過盛導致的腹部滿悶及積痛,以及尿瀦留。
- 四滿穴:適用於腹部偏側劇烈疼痛。
- 天樞、外陵穴:適用於整個腹部疼痛。
- 崑崙穴:適用於腹痛伴隨呼吸困難及腹部脹滿。
- 復留穴:適用於腹部厥逆性疼痛。
接下來的部分描述了其他穴位對應的腹部不同症狀,例如:
- 巨闕、上脘、石門、陰蹻穴:適用於腹部飽脹及突然劇痛,可能伴有出汗。
- 大溪穴:適用於腹部相互牽扯的疼痛。
- 豐隆穴:適用於胸痛如針刺,以及腹部像被刀割般的疼痛。
- 鳩尾穴:適用於腹部皮膚疼痛瘙癢。
- 肓俞穴:適用於腹部劇烈疼痛。
- 氣沖穴:適用於身體發熱伴隨腹痛。
- 中極穴:適用於腹部熱痛。
- 行間穴:適用於腹痛伴隨熱感,向上延伸至心口,且心口有飽脹感。
- 分水穴:適用於腹部腫脹無法進食,腸道堅硬,腹部疼痛。
後面還提到了多個穴位,包括大杼、腎俞、不容、上脘、太白、溫溜、三里、陷谷等,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腹部疾病,如腹脹、寒熱交錯的腹痛、心痛、腹肌緊繃無法進食、腹痛如刀割、腹脹氣脹、腹痛心懸、下引臍周疼痛、腹痛六腑氣寒、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小便色赤、腹部堅硬、腹部有硬塊、腹部氣逆等。
對於兒童突然腹部皮膚青黑,需要立即治療,否則會迅速危及生命。可使用酒和胡粉混合塗抹,乾後再次塗抹,同時在肚臍四周各半寸處及鳩尾骨下1寸處進行灸療,每處灸三次。
以上信息是根據古代中醫理論整理的,涉及的穴位及療法應由專業中醫師指導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