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26)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四 (26)

1. 腹滿(心滿脹)

凡腹滿痛不得息。正仰臥。屈一膝申一腳。並氣衝針入三寸。氣至瀉之。(千)大鐘、主腹滿便難。陷谷、(見噫。)懸鐘、主腹滿。(千云小兒腹滿不食。)陰市、主腹中滿。痿厥少氣。太陰郄、主腹滿積聚。衝門、主寒氣腹滿。腹中積聚痛。隱白、主腹滿喜嘔。三里、行間、曲泉、主腹䐜滿。

商丘、主腹中滿。向向然不便。心下有寒痛。漏谷、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腹䐜滿急。巨闕、上管、石門、陰蹺、主腹中滿。暴痛汗出。期門、主傷食腹滿。(見產。)通谷、主結積留飲癖。(見腸澼。)石關、主心堅滿。(見大便不通。)陰都、主心滿氣逆腸鳴。聽宮、(明同。

)治心腹滿。(銅)衝門、治腹寒氣滿。(見積聚。)大都、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厲兌、(見屍厥。)漏谷、(見痃癖。)治心腹脹滿。腹滿。灸絕骨。(千見上氣。)巨闕等、主腹滿。崑崙、主腹暴滿。(並見腹痛。)太白等、主腹大滿。

(見腹脹。)譩譆、(在鼻衄門。)三里、療腹滿。(明見腹大。)中管、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霍亂。出泄不自知。心痛。(銅)心腹諸病心痛。灸太倉。(千)心腹痁痛。灸肝俞。膽俞、療心脹滿。(明見上氣。)府舍、治腹滿。(銅)四滿、治大腹有水。(見水腫。

)神堂、治胸腹滿。(見肩痛。)魚際(銅同。)等、治腹滿。(見傷寒。)石門、主腹滿疝積。(千見無子。)分水、療腹腫不能食。(見腹痛。)意舍、治腹滿虛脹。(見腹脹。)

人有心腹滿脹者。予只多以厚朴與之。令每服細銼七八錢重。(幼小量減。)用生薑七片水小碗煎至七分服。滓再煎服。不過五六服。脹滿脫去。針灸之效。未必如此速也。因識於此。

腹痛、按之痛。重按卻不痛。此是氣痛。重按愈痛而堅。有積也。氣痛不可下。下之愈痛。虛寒證也。小建中湯治腹痛如神(良方)

白話文:

[腹部脹滿(心臟下方的脹感)]

凡是遇到腹部脹痛到無法呼吸的情況,應該平躺,彎曲一條腿伸直另一條腿,集中精神後,像針刺般深入三寸,等到感覺到氣到了,就放鬆(此為古針灸方法)。大鐘穴可以治療腹部脹滿和排便困難。陷谷穴可用來治療打嗝。懸鐘穴可緩解腹部脹滿(特別是小兒不願進食且腹部脹滿的情況)。陰市穴對腹部中間脹滿、萎靡不振、缺乏元氣有效。太陰郄穴能治療腹部脹滿和腫塊。衝門穴適用於寒冷導致的腹部脹滿以及腹部腫塊疼痛。隱白穴對腹部脹滿和易嘔吐有幫助。三里穴、行間穴、曲泉穴都能緩解腹部脹滿。

商丘穴適用於腹部中間脹滿和排便困難。漏谷穴能治療腸胃咕嚕聲、打哈欠、心情低落、氣逆、腹部脹滿緊繃。巨闕穴、上管穴、石門穴、陰蹻穴都能緩解腹部中間脹滿和突然劇烈疼痛伴隨出汗。期門穴可治療因過度飲食導致的腹部脹滿。通谷穴能處理飲食積滯。石關穴能解決心臟堅硬脹滿。陰都穴適用於心臟脹滿、氣逆和腸鳴。聽宮穴也有同樣功效。

衝門穴可治療腹部寒冷脹滿。大都穴能治療熱病時不出汗、手腳冰冷、腹部脹滿、易嘔吐、煩躁、噁心、頭暈。厲兌穴和漏谷穴也能治療心腹脹滿。腹脹滿時,可以灸燒絕骨穴。巨闕穴等穴位能治療腹部脹滿。崑崙穴適用於腹部突然脹滿。太白穴等穴位能治療腹部嚴重脹滿。

對於心腹脹滿的患者,我通常會大量使用厚朴,每次服用約七到八錢(幼兒酌量減少),用七片生薑和一碗水煎煮至剩七分,喝完藥渣再煎一次服用。通常五到六次後,脹滿就會消失,針灸的效果可能不如這種方式快速。因此,我在此記錄下來。

腹部疼痛,輕壓時痛,重壓反而不痛,這是氣痛;重壓越痛且堅實,表示有積塊。氣痛不可用瀉下法,否則會更痛,這屬於虛寒症狀。小建中湯對於治療腹部疼痛非常有效(優秀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