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27)
針灸資生經第四 (27)
1. 腹脹
(胸脅脹附,心脹,余見心腹滿脹)
鬲俞等、(見腹痛。)主腹脹。(千)脾俞、大腸俞、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而身羸瘦。中極、主寒中腹脹。上管、主心下堅。積聚冷脹。隱白、主腹脹逆息。又主腹中寒冷氣脹喘。尺澤、主腹脹喘振慄。天樞、主腹脹。氣衝胸。(見腸鳴。)中管、主腹脹不通疰大便堅。
憂思損傷。氣積聚。腹中甚痛。作膿腫。往來上下。大溪、主腹中脹腫。京門、主寒熱䐜脹。三里、章門、京門、厲兌、內庭、陰谷、絡卻、崑崙、商丘、陰陵泉、曲泉、主腹脹滿不得息。氣衝、主腹中大熱不安。腹有大氣。暴腹脹。(明下云又臍下堅。)滿癃淫濼。期門、主腹大堅不得息。
脹痹滿。小腹尤大。巨闕、上管、主腹脹心腹滿。五里、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太白、(又見痢。)公孫、主腹脹食不化。鼓脹。腹中氣大滿。陰陵泉、主腹中脹。不嗜食。脅下滿。腹中盛水。脹逆不得臥。凡頭目癰腫。胸脅支滿。刺陷谷、出血立已。大鐘、主胸喘息脹。
關元、期門、少商、主脅下脹。石門、治腹脹堅硬。水腫支滿。(銅)解谿、(見中風。)血海、(見漏下。)商丘、(見腸鳴。)治腹脹。膽俞、治心腹脹滿。嘔則食無所出。口苦舌乾咽痛。食不下。中膂俞、(見消渴。)譩譆、(見肩背痛。)鬲俞、治腹脹。(見嘔吐。
)脾俞、治腹脹引胸背痛。食飲倍多。身漸羸瘦。(明下同。)黃疸善欠。脅滿泄利。體重。四肢不收。痃癖腹痛。不嗜食。胃俞、治胃寒腹脹。不嗜食。(明同。)羸瘦。腸鳴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三焦俞、治腸鳴腹脹。水穀不化。腹痛欲泄注。目眩頭痛。吐逆。飲食不下。
腎俞、治心腹膨脹。(見勞瘵。)三里、(見胃。)懸鐘、治心腹脹滿。(見膝攣。)大腸俞、治腹脹繞臍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脊強不得俯仰。中髎、治腹脹下利。陽綱、治腹滿脹。大便泄利。(明下同。)小便赤澀。身熱目黃。太白、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
嘔吐。泄膿血。意舍、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目黃。胃倉、治腹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中府、治腹脹食不下。(見脈氣。)中脘、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陰谷、治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如蠱。女如妊娠。
承滿、治腸鳴腹脹。上喘氣逆。食飲不下。肩息唾血。大敦、治腹脹滿。三陰交、治脾病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隱白、治腹脹喘滿。不得臥。嘔吐。食下暴泄。隱白、療腹中有寒熱起氣喘。衄血不止。腹中脹逆。脛寒熱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鬲中嘔吐。
白話文:
[腹部脹大]
(涉及胸脅脹痛,心部脹痛,其他見心腹滿脹)
膈俞等穴,主要治療腹部脹大。(見腹部疼痛) 能主導腹部脹大的症狀。(千次) 脾俞、大腸俞穴,主要治療腹部氣脹,引發脊椎痛,飲食雖多但身體逐漸消瘦。中極穴,主要治療腹部因寒冷導致的脹大。上脘穴,主要治療心下堅硬,積聚冷脹。隱白穴,主要治療腹部脹大及呼吸困難。同時也能治療腹部寒冷氣脹和喘息。尺澤穴,主要治療腹部脹大、喘息和顫抖。天樞穴,主要治療腹部脹大。氣衝胸。(見腸鳴) 中脘穴,主要治療腹部脹大、排便不暢和大便堅硬。
憂慮思慮過度會造成氣機受阻,腹部會感到劇烈疼痛,形成膿腫,疼痛會在腹部上下移動。大溪穴,主要治療腹部腫脹。京門穴,主要治療寒熱交錯的腹部脹大。足三里、章門、京門、厲兌、內庭、陰谷、絡卻、崑崙、商丘、陰陵泉、曲泉穴,主要治療腹部脹滿,呼吸困難。氣衝穴,主要治療腹部大熱不安,腹部有大氣,急性腹部脹大。(明下雲又臍下堅) 腹部滿悶、小便頻繁、性功能障礙。期門穴,主要治療腹部大且堅硬,呼吸困難。
腹部脹痛、麻木、滿悶,小腹尤其大。巨闕、上脘穴,主要治療腹部脹大和心腹滿悶。五里穴,主要治療心下脹滿和疼痛,上氣。太白穴,(又見痢疾) 公孫穴,主要治療腹部脹大,食物不易消化,腹部氣大且滿。陰陵泉穴,主要治療腹部脹大,食慾不佳,脅下滿悶,腹部積水,腹部脹大,無法平躺。對於頭目腫痛、胸脅脹滿,可以刺激陷谷穴,出血即刻停止。大鐘穴,主要治療胸部喘息和腹部脹大。
關元、期門、少商穴,主要治療脅下脹大。石門穴,用於治療腹部堅硬和腫脹。(銅) 解谿穴,(見中風) 血海穴,(見月經不調) 商丘穴,(見腸鳴) 主要治療腹部脹大。膽俞穴,用於治療心腹脹滿,嘔吐時食物無法排出,口苦舌乾咽喉痛,食物無法吞嚥。中膂俞穴,(見消渴) 闢厲穴,(見肩背痛) 膈俞穴,用於治療腹部脹大。(見嘔吐)
脾俞穴,用於治療腹部脹大,牽連胸背痛,飲食雖多但身體逐漸消瘦。(明下同) 黃疸、容易打哈欠、脅滿、泄利、體重增加、四肢乏力、痃癖腹痛、食慾不佳。胃俞穴,用於治療胃寒、腹部脹大、食慾不佳。(明同) 獨自一人時腹部痠痛。腸鳴、腹部疼痛、胸脅脹滿、脊椎痛、筋攣。三焦俞穴,用於治療腸鳴、腹部脹大、水穀不化、腹部疼痛想拉肚子、目眩頭痛、吐逆、食物無法吞嚥。
腎俞穴,用於治療心腹脹大。(見勞力過度) 足三里穴,(見胃病) 懸鐘穴,用於治療心腹脹滿。(見膝蓋抽筋) 大腸俞穴,用於治療腹部脹大、繞臍疼痛、大小便不順暢、腹瀉、食物無法消化、脊椎僵硬、無法彎腰。中髎穴,用於治療腹部脹大、下痢。陽綱穴,用於治療腹部滿悶脹大、大便泄利。(明下同) 小便黃色、尿急尿痛、身體發熱、眼睛黃疸。太白穴,用於治療身體發熱、腹部脹滿、食物無法消化、嘔吐、泄膿血。
意舍穴,用於治療腹部滿悶脹大、大便滑泄、背部疼痛、畏風怕寒、食物無法吞嚥、嘔吐、消渴、眼睛黃疸。胃倉穴,用於治療腹部虛弱脹大、水腫、食物無法吞嚥、畏寒、背部脊椎無法彎腰。中府穴,用於治療腹部脹大、食物無法吞嚥。(見脈象) 中脘穴,用於治療傷寒飲水過多、腹部脹大、氣喘。陰谷穴,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小便黃色、男性像蟲害、女性像懷孕。
承滿穴,用於治療腸鳴、腹部脹大、上氣喘、呼吸困難、食物無法吞嚥、肩息、咳血。大敦穴,用於治療腹部脹滿。三陰交穴,用於治療脾病、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腹部脹大、腸鳴溏泄、食物無法消化。隱白穴,用於治療腹部脹大、喘息、呼吸困難、嘔吐、食物吞下後立即腹瀉。隱白穴,用於治療腹部有寒熱交替、氣喘、鼻血不止、腹部脹逆、小腿寒熱、無法平躺、胸中氣滿、胸中熱、急性腹瀉、膈中嘔吐、不想吃東西。
上脘穴,(見嘔吐) 用於治療腹部脹大。臚脹、脅腹滿、灸膈俞穴一百次,三次。胸滿、心腹積聚、痞痛,灸肝俞穴一百次,三次。脹滿、水腫,脾俞穴按年齡灸,三次。腹部氣脹、引發脊椎痛、飲食雖多但身體消瘦,名為食晦,先取脾俞穴,再取季肋穴。臟腑積聚、脹滿、消瘦、無法進食,三焦俞穴按年齡灸。
脹滿、雷鳴,大腸俞穴灸一百次,三次。脹滿、氣聚、寒冷,胃管灸一百次,三次。位於鳩尾下三寸。腹部脹滿、繞臍結痛堅硬、無法進食,中脘灸一百次,位於臍上一寸,又名水分。脹滿、瘕聚、滯下疼,氣海灸一百次,不宜針灸。脹滿、氣如水腫狀、小腹堅如石,膀胱募灸一百次,位於中極、臍下四寸。脹滿、腎冷、瘕聚、泄利,天樞灸一百次。
以上穴位與治療方式,皆需由專業醫師診斷後使用,切勿自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