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28)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四 (28)

1. 腹脹

不欲食。(明下)上管、(見吐)療腹脹。臚脹、脅腹滿、灸鬲俞百壯。三報。(千)胸滿、心腹積聚痞痛。灸肝俞百壯。三報。脹滿、水腫。脾俞隨年壯。三報。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肋。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三焦俞隨年壯。

脹滿雷鳴。大腸俞百壯。三報。脹滿。氣聚寒冷。胃管百壯。三報。在鳩尾下三寸。腹脹滿。繞臍結痛堅。不能食。中守百壯。在臍上一寸。一名水分。脹滿瘕聚。滯下疼。氣海百壯。忌針。脹滿氣如水腫狀。小腹堅如石。膀胱募百壯。在中極。臍下四寸。脹滿。腎冷。瘕聚泄利。

天樞百壯。

白話文:

腹脹

不想吃東西。(明天的瀉下)治療上焦脹滿(及嘔吐)。腹部膨脹、脅肋腹部滿悶,灸鬲俞穴一百壯,三次。 (一千壯)胸部滿悶、心腹部積聚痞痛,灸肝俞穴一百壯,三次。腹部脹滿、水腫,灸脾俞穴,壯數依年齡而定,三次。腹部脹氣,牽引脊背疼痛,飲食過多,身體消瘦,稱為食晦,先灸脾俞穴,再灸季肋穴。臟腑積聚脹滿,消瘦,不能進食,灸三焦俞穴,壯數依年齡而定。

脹滿,腹部有雷鳴聲響,灸大腸俞穴一百壯,三次。脹滿,氣滯寒凝,灸胃俞穴一百壯,三次。在鳩尾下三寸處,腹部脹滿,繞臍而痛,堅硬,不能進食,灸中脘穴一百壯。在肚臍上一寸處,名為水分穴,脹滿、腹部腫塊積聚,小便不通暢,疼痛,灸氣海穴一百壯,忌用針灸。脹滿,氣體積聚如同水腫,小腹部堅硬如石,灸膀胱俞穴一百壯,位於中極穴,肚臍下四寸。脹滿,腎臟寒冷,腹部腫塊積聚,腹瀉,灸天樞穴一百壯。

2. 心腹堅大(餘論見腹滿)

下管、療腹胃不調。腹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脈厥厥動。(明)衝陽、治腹堅大。不嗜食。振寒。(銅)期門、治腹堅硬。(見霍亂。)次髎、治心下堅脹。石門、治腹(明有痛字。)堅硬。(見腹脹。)肓門、治心下肓大堅。水分、治腹堅如鼓。(見水腫。)志室、治腹堅急。

陰陵泉、地機、(並見水腫。)下脘、治腹堅硬。(見腹痛。)膀胱俞、主堅結積聚。(千)上管、主心下堅。積聚冷脹。肓門、主心下大堅。丘墟、主大疝腹堅。期門、主腹大堅。(見腹脹。)衝陽、主腹大。不嗜食。解谿、主腹大下重。又主厥氣上柱腹大。三里、療腹滿堅塊。

不能食。胃氣不足。反胃。胸脅腹積氣。(明)天樞、療腹大堅。(下見漏下。)小兒腹大。灸分水。(見水腫。)分水、療腹痛。胃脹堅硬。(明見腹痛。)石關、主心堅滿。(千見大便不通。)積如盤。(積聚。)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講述用針灸治療心腹部疾病,如腹部不適、疼痛、無法進食、小便色赤、腹部堅硬或有癖塊等症狀的相關穴位與療法。

  1. 下管穴:可用於治療腹部及胃部功能失調,包括腹痛、食慾不振和小便顏色深紅等症狀。
  2. 期門穴:可治療腹部堅硬。
  3. 次髎穴:能緩解心下部的堅硬脹痛。
  4. 石門穴:適用於腹部堅硬。
  5. 肓門穴:能治療心下部的盲腸區增大且堅硬。
  6. 水分穴:對腹部堅硬如鼓有療效。
  7. 志室穴:適用於腹部緊繃且堅硬。
  8. 陰陵泉穴和地機穴:對水腫和腹部堅硬有效。
  9. 下脘穴:適用於腹部堅硬。
  10. 膀胱俞穴:可治療堅結積聚的問題。
  11. 上管穴:可用於心下部堅硬,以及腹部積聚冷脹。
  12. 丘墟穴:適用於大疝和腹部堅硬。
  13. 衝陽穴:對腹部膨大、食慾不振有療效。
  14. 解谿穴:適用於腹部膨大且沉重,也能處理因氣逆導致的腹部膨大。
  15. 三里穴:能治療腹部滿脹、堅硬塊狀物、食慾不振、胃氣不足、反胃、胸部脅肋和腹部氣滯。
  16. 天樞穴:適用於腹部堅硬。
  17. 對小兒腹部膨大,可以灸分水穴。
  18. 分水穴:能治療腹部疼痛和胃脹堅硬。
  19. 石關穴:適用於心臟區域堅硬飽滿,以及大便不通的情況,同時還能處理腹部積聚如盤的情況。

請注意,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針灸治療應由專業醫師進行。

3. 鼓脹(余見腹脹)

水分、治腹堅如鼓。水腫腹(明作腸。)鳴。胃虛脹不嗜食。繞臍痛。沖胸不息。(銅)神闕(見水腫。)公孫、治腹虛脹如鼓。水分、治腹堅如鼓。明下云、療鼓脹。(見水腫。)復溜、治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十水病。(明下同。)章門、療身黃羸瘦。四肢怠惰。

腹脹如鼓。兩脅積氣如卵石。(明下)中封、四滿、主鼓脹。(千見陰縮。)太白、公孫、主腹鼓脹。腹中氣大滿。(見腹脹。)三陰交、石門、主水脹。小腹皮敦敦然。(見水腫。)甄權云、分水主鼓脹腸鳴。(水腫。)鼓脹。中封二百壯。賁豚冷氣。心間伏梁。狀如覆杯。

冷結諸氣。針中管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須灸。日二七壯。至四百止。忌房室。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利。太倉、中管百壯。心下堅。積聚冷熱腹脹。上管百壯。(千翼)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論的是中醫對於「鼓脹」,也就是腹部腫脹到像鼓一樣的情況的治療方式。

  1. 水分穴和神闕穴可用於治療腹部硬如鼓的狀況。
  2. 公孫穴也能用來治療腹部虛脹得像鼓一樣。
  3. 復溜穴適用於腹部雷鳴般的響聲,以及四肢浮腫的十種水病。
  4. 章門穴可用於治療身體黃瘦、四肢無力,以及兩側脅下積氣如卵石般的症狀。
  5. 中封穴和四滿穴主要用於治療鼓脹。
  6. 太白穴和公孫穴可用於治療腹部鼓脹和腹部氣滿的問題。
  7. 三陰交穴和石門穴主要用於治療水腫。
  8. 醫生甄權提到,分水穴可用於治療腸鳴的鼓脹和水腫。
  9. 對於鼓脹,中封穴可使用二百次的溫灸。此法也適用於冷氣在心間聚集,形狀像覆蓋的杯子,或各種冷氣凝結的情況。
  10. 針刺中管八分深,停留七個呼吸後,瀉五個呼吸,快速拔針,然後進行灸法。每天進行兩次,每次七壯,直到達到四百壯為止。期間要避免性行為。
  11. 此法適用於心腹各類疾病,包括堅硬、滿悶、煩痛,以及憂鬱、寒涼、霍亂、心痛、嘔吐、消化不良、腸鳴、泄瀉等症狀。
  12. 太倉穴和上管穴各可使用一百壯,用於治療心下堅硬、腹部積聚冷熱導致的腹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