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集

清代醫籍《救生集》,是虛白主人這一位行藏不定的高人,集其救世經驗與醫藥心得而成的一部實用方書。此書非僅理論之闡述,更著重具體有效的救治方法,正如書名所示,「救生」二字即點明其核心宗旨:為生命提供保障與援助。

據書前朱仁圃所作之序可知,虛白主人性喜山水,遊歷四方,醫術高明,尤其擅治眼疾。其醫名廣傳,卻不輕易示人真容。此書之得以成帙,乃因虛白主人偶遇罹患眼疾的李生,施方治癒後,將其平日積累的方書與見聞交予李生,囑其分類續編。李生感其恩德,悉心整理編訂,最終付梓流傳。這段成書背景,不僅賦予本書一份傳奇色彩,更說明其內容來源於虛白主人豐富的臨床實踐與廣泛的醫學知識,並經由後人系統化整理,使其更具條理性與可讀性。序文中強調虛白主人的「救世之婆心」,願將驗方廣為傳播,不獨惠及通都大邑,更能利益遐陬僻壤,足見此書編纂與出版的慈善義舉。

依據提供的基本介紹,《救生集》全書分為三卷。第一卷側重於養生保健,第二卷探討疾病治療,第三卷論述疾病預防。這種結構安排,體現了中醫學「治未病」的理念,即將健康維護、疾病治療與疾病預防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構成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雖然提供的正文內容集中於第一卷的部分篇章,但從整體結構的介紹來看,本書涵蓋了從日常保健到急重症治療,再到疾病預防的廣泛範圍。

第一卷雖名為養生保健,但從提供的「急救門」與「感冒門」內容可知,其內涵甚為廣泛,包含了許多實用而具體的治療方法,特別是針對常見病與危急狀況的處理。根據提供的補充內容,第一卷在宏觀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並提倡「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的生活方式;以及「心靜身安、情志舒暢」的精神調養。這些都是中醫養生學的經典原則,旨在通過調節生活習慣與情志活動,提升身體抵抗力,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然而,實際內容的「急救門」與「感冒門」,則展現了《救生集》極其實用的一面。急救門針對五絕死、暴死、驚嚇死、煤毒、鬼祟、鬼魘、中惡、屍厥等突發或被認為由邪氣、外物導致的危急症候,提供了多種簡易迅速的救治方法。這些方法往往取材於尋常之物,如半夏末吹鼻、醋潑燒灰、韭菜汁、鹽菜水、醇酒、皂莢末,或結合物理療法如艾灸、咬腳跟、吹耳等。其中不少方劑和療法,如皂莢末開竅、艾灸特定穴位等,是古代醫學處理昏厥、痰阻的常用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書中也包含了對「鬼祟」、「中惡」等帶有時代或地域信仰色彩病症的治療,這反映了當時醫學與民間信仰的結合,以及對於解釋不明原因病症的嘗試。這些急救措施多強調快速應用,以求得 immediate effect(應手而愈、即活、即愈、即去),體現了在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古人對於生命緊急救護的智慧與經驗積累。

「感冒門」則聚焦於中醫最常見的病症——感冒(包括傷風與傷寒)。此處提供了多個不同來源、不同組成的方劑,如談野翁方、黃長春傳、岡州吳息園方以及府中傳方,顯然是廣泛蒐集驗方的成果。這些方劑的組成藥物多為辛溫或辛涼解表藥,如防風、紫蘇、荊芥、羌活、蒼朮、柴胡、葛根等,並根據感冒的不同證候(有無汗、有無論、內熱與否)進行加減變換,甚至提出了區分「傷風」與「傷寒」的辨證要點(脈象、症狀異同)及相應的基礎方。這部分內容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即根據疾病的具體表現和患者的體質,靈活運用藥物。書中對方劑的劑量(如錢、分、兩)、用法(水煎服、沖服、為末、丸藥)等細節均有明確說明,使其成為一部可以直接用於臨床的實用手冊。針對汗後身熱內煩等變證,亦有「清解湯」等方應對,顯示其慮病周全。

儘管提供的內容僅是第一卷的一部分,但從這些篇章即可窺見《救生集》的風格:它是一部以實用為導向的醫書,彙集了大量經過實踐檢驗的驗方和急救方法。它不像理論醫書那樣深入闡述病機病理,而是直截了當地給出治療方案。這或許與虛白主人遊歷四方、隨時救人的經歷有關,他更傾向於傳播能夠快速應用的有效方法,而非抽象的醫理討論。書中收錄各家驗方,也說明了其內容的廣博性與開放性,是當時醫學經驗的一種匯集與整理。

第二卷關於疾病治療和第三卷關於疾病預防的內容,雖然未提供具體方劑或方法示例,但從介紹中提出的原則來看,它們與中醫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體系是一脈相承的。第二卷強調「辨證論治」、「扶正祛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些都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這意味著在處理非急救類的疾病時,書中會提供更為系統和複雜的治療方案,而非僅限於急救門中的簡易療法。第三卷的「未病先防」、「天時、地利、人和」、「居處有常」等預防理念,則將個體健康與自然、社會環境相聯繫,強調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環境來避免疾病的發生,這是中醫預防醫學的核心思想。

總而言之,《救生集》作為一部清代醫籍,承襲了古代醫學的精華,並融入了虛白主人個人的實踐經驗和所收集的驗方。它不僅記錄了當時醫家如何應對急重症和常見病,也體現了中醫在養生保健與疾病預防方面的傳統智慧。書中的急救方劑簡便易行,感冒方劑辨證精細,結構完整涵蓋養治防,共同構築了「救生」的主題。雖然部分急救內容帶有時代的印記,但其強調迅速應變、就地取材的精神,以及在感冒等常見病治療中體現的辨證施治原則,至今仍有借鑑意義。它是一部寶貴的歷史文獻,為我們了解清代中醫的實踐、經驗和醫學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視角。此書的廣為流傳,也印證了其在當時社會的實用價值和受歡迎程度。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一 (34)

卷一 (35)

卷一 (36)

卷一 (37)

卷一 (38)

卷一 (39)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二 (30)

卷二 (31)

卷二 (32)

卷二 (33)

卷二 (34)

卷二 (35)

卷二 (36)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三 (32)

卷三 (33)

卷三 (34)

卷三 (35)

卷三 (36)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四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