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白主人

《救生集》~ 卷三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1)

1. 小兒門

麝香一分,硃砂五分,螺螄七個,同搗如泥。塗肉門上陰於自落,切勿剝去。若症重者,將針刺患處,出血即用京墨磨搽,立效。

小兒赤遊風,干腳泥(曬乾或烘乾)一兩,加珍珠三分同研末。菜油調搽,即愈。

快斑散,治痘瘡不快。(王海藏方)

貫眾、赤芍各一錢,升麻、甘草各五分,淡竹葉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急驚風,痰涎壅塞咽喉,其響如潮,名曰涎潮。用金星礞石,火煅研細,入生薄荷汁內,少加白蜜調和。溫水服之。其藥自裹痰從大便出,屢試極驗。

慢驚風,肢體逆冷,痰滯咽喉,如牽銼狀唇緩面青,口鼻氣微,昏睡露睛,速用。

胡椒七粒,生梔子七個,蔥白七枚,飛面一撮,雞蛋白半個。先將前四味研末,雞子白和勻,攤青布上。貼小兒心窩,一日夜除去,有青黑色即愈。如末愈再貼一個。此方貼愈後仍當補脾。

慢驚風方,用代赭石火煅醋淬十次,研細,水飛曬乾。每服半錢,冬瓜子仁煎湯調下。昔有小兒瀉後三日不乳,眼上目黃如金,氣將絕,有名醫進此方,服之果驗。

又方,以赭石火煅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乾。每服一錢或五分,煎真金湯調下,連進三服。兒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勿治。

小兒急慢驚風,取白頸曲鱔,刀斬二段,跳急者急驚用,跳慢者慢驚用。加麝香一分搗爛。對臍貼,外用膏藥蓋緊。

小兒卒死不解何症,急以大糞一丸化汁。灌之即活。

小兒疳積,蝦蟆一支,去頭及皮、足、腸等,用酒洗淨,紅糖拌砂仁末填入蝦蟆腹中縫定,濕紙包煨熟。食之立效。

又方,以穀精草或加小青細為末,每用二錢,雞軟肝一具同酒漿飯上燉熟,去藥。取肝日日常服,即目盲垂死者可治。

小兒丹毒,以三稜針照圓圈針破,出紫血即愈。如不好,另以豬肉切薄片,用人腋下夾熱榻之,冷時再易熱的,其效如神。

小兒生瘡如粟成塊成路極痛者。,名龍纏瘡。用鮮珍珠、鳳尾草搗爛,搽之。又以渣調青油敷之。

麻胡丸,治小兒風瘡疥癬。

苦參五錢,何首烏、胡麻仁(炒)、蔓荊子(炒)、威靈仙、荊芥穗、白蒺藜(去刺炒)、牛蒡子(炒)各三錢,石菖蒲、甘菊花各二錢。共為末,酒糊丸。竹葉燈心湯下,大有奇效。

小兒吐蛔蟲,苦楝根皮二錢,陳皮一錢,半夏(薑汁炒)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五分。生薑煎服。

小兒急慢驚風,獐蹄殼不拘多少(去內肉,瓦焙燥,研極細末),男左女右吹鼻內,日吹數次,即愈。

小兒肥瘡,用雞蛋二三個煮熟,去白用黃炒出油。搽上,三五次即愈。

小兒痄腮風腫痛,用橄欖核醋磨。塗之即愈。(即青果核)

白話文:

小兒門

將麝香少許,硃砂少量,連同七個螺螄,一起搗爛成泥狀。塗在肉門(可能是指肚臍或會陰)上,讓它自然脫落,千萬不要強行剝去。如果病情嚴重,可用針刺破患處,讓血流出,再用墨磨成汁塗抹,效果顯著。

小兒赤遊風:將曬乾或烘乾的乾腳泥磨成粉末,取一兩,加入珍珠粉少量,混合均勻。用菜油調成糊狀塗抹患處,即可痊癒。

快斑散:治療痘瘡不順利。

貫眾、赤芍各取少量,升麻、甘草各取少量,加上三片淡竹葉。用水煎煮,取用七分。溫熱服用。

急驚風:若痰液阻塞咽喉,發出像潮水般的聲音,稱為涎潮。可用煅燒過的礞石磨成細末,加入新鮮薄荷汁中,再加少量蜂蜜調和。用溫水服用,藥物會包裹痰液從大便排出,多次試驗都非常有效。

慢驚風:四肢冰冷,痰液滯留在咽喉,像拉鋸一樣的聲音,嘴唇鬆弛,臉色發青,呼吸微弱,昏睡且眼睛半睜。需立即使用以下藥方:

取胡椒七粒,生梔子七個,蔥白七枚,麵粉一小撮,雞蛋白半個。先將前四味研成末,再用雞蛋白調勻,攤在青布上,貼在小孩的心窩處,一天一夜後取下。若皮膚呈現青黑色,即為有效。若未痊癒,可再貼一個。此方痊癒後仍需調理脾胃。

慢驚風方:將代赭石用火煅燒後,用醋淬火十次,磨成細末,用水漂洗曬乾。每次服用少量,用冬瓜子仁煎湯調服。過去有小孩腹瀉三天不吃奶,眼睛發黃如金,呼吸微弱,有名醫使用此方,服用後果然有效。

又一方:將赭石用火煅燒後,用醋淬火十次,磨成細末,用水漂洗曬乾。每次服用少量,用真金湯(可能指某種特定的湯藥)調服,連續服用三次。若小孩腿上有紅色斑點,表示驚氣已散,病就會好轉。沒有斑點者則不宜使用此方。

小兒急慢驚風:取白頸鱔,將其切成兩段,跳動較快者用於急驚風,跳動較慢者用於慢驚風。加入少量麝香搗爛,貼在肚臍上,外面用膏藥固定。

小兒突然死亡,無法判斷病因:可立即取一團大便化水灌入,可能救活。

小兒疳積:取整隻蝦蟆,去除頭部、皮膚、腳、腸等,用酒洗淨,將紅糖與砂仁末混合填入蝦蟆腹中,縫合後用濕紙包住,煨熟食用,效果顯著。

又一方:取穀精草,可加少量小青磨成粉末。每次用少量,與雞軟肝一同用酒或米湯燉熟,去掉藥材,只吃肝臟,每天服用,即使眼睛快要失明的人也能治好。

小兒丹毒:用三稜針沿著紅色區域刺破,流出紫血即會痊癒。若未好轉,可將豬肉切成薄片,用人腋下夾熱後敷於患處,冷了再換熱的,效果顯著。

小兒生瘡,像小米粒般成塊或成條狀,非常疼痛:稱為龍纏瘡。用新鮮珍珠和鳳尾草搗爛,塗抹患處。再將藥渣用青油調和敷上。

麻胡丸:治療小兒風瘡、疥癬。

苦參、何首烏、炒胡麻仁、炒蔓荊子、威靈仙、荊芥穗、去刺炒過的白蒺藜、炒牛蒡子等各取少量,石菖蒲、甘菊花各取少量,共研成末,用酒調糊做成藥丸。用竹葉燈心湯送服,效果極佳。

小兒吐蛔蟲:苦楝根皮、陳皮、用薑汁炒過的半夏、茯苓各取少量,甘草少量。用水煎煮,加生薑服用。

小兒急慢驚風:取獐蹄殼,不拘多少,去除內肉,瓦上焙乾,磨成細末。男童吹入左鼻孔,女童吹入右鼻孔,每天吹數次,即可痊癒。

小兒肥瘡:煮熟雞蛋兩三個,去掉蛋白,用蛋黃炒出油。塗抹患處,三五次即可痊癒。

小兒痄腮風腫痛:用橄欖核磨醋塗抹患處,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