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集》~ 卷一 (31)
卷一 (31)
1. 泄瀉門
芡實粉、金銀花、干藕各一斤(蒸熟曬乾),共末,每日湯水調服。
燒棗丸,治泄瀉不止,雖至面黑氣息奄奄者,立效回生。
沉香,木香,公丁香,胡椒,官桂,乾薑,砂仁,赤小豆各等分。共研末,煮紅棗肉為丸,仍以棗肉包之,再以麵裹煨熟,米湯送下。
水瀉,石膏(生熟各半),明礬(生熟各半),共末,以陳米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再服三丸,不可多服。
泄瀉脾弱,山藥切片,炒研末,入粥內食之。
吐瀉過多,四肢虛冷,不省人事。,制過天南星為末,每服三錢,入京棗二枚,煎湯送下。
吐瀉時時作渴歌
人參白朮木香兼,乾葛藿香切片,茯苓甘草七味,烏梅加上同煎。臨時再入伏龍肝,此法千金不換。取水煎服。
脾瀉作酒食,冬瓜皮焙乾一兩,鍋巴糠一兩(曬乾),砂仁五分,共末,砂糖水調服。
水瀉方,茯苓二錢,厚朴一錢五分,陳皮一錢,枳殼二錢,乾葛一錢,木瓜三錢,陳石榴(酒炒)二錢。紅棗煨姜引,煎服。(李南圃傳)
又方,用干蘿蔔種兜,煎水服之,即愈。如無兜,蘿蔔子亦佳。(卜子寬中下氣,肚膨氣脹後重裡急者,服之即效)
多年脾瀉,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孫氏仁存方)
吳萸三錢(泡過),入水煎汁,入鹽少許,連日服。(蓋吳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
伏暑泄瀉(玉華丹),白礬(煅為末),醋糊為丸,量人大小,用木瓜湯下。
奪命星斗丸,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掣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及陰間濕癢成瘡。
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分,四兩酒浸,四兩酒浸,四兩醋浸,四兩童子小便浸一宿同焙乾,澤瀉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酒吞下即愈。
泄瀉無度,針砂(醋煮炒乾),豬苓、生地龍各三錢,共為末,蔥涎研和敷臍中,約一寸厚縛之待小便多為度,日二易之即止。服諸藥無效,用此應驗即愈。
脾元氣痛,(發歇不可忍者),用吳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吳萸焦去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莖、煨熟酒浸溫服。
白話文:
泄瀉門
芡實粉、金銀花、乾藕各一斤(蒸熟曬乾),一起磨成粉末,每天用開水調服。
燒棗丸:治療嚴重腹瀉不止,即使臉色發黑、氣息微弱,服用後也能立即見效,起死回生。
沉香、木香、公丁香、胡椒、官桂、乾薑、砂仁、赤小豆各取等量,一起磨成粉末。煮紅棗肉做成藥丸,再用棗肉包住,然後用麵團裹好煨熟,用米湯送服。
水瀉:生石膏和熟石膏各一半,生明礬和熟明礬各一半,一起磨成粉末,用隔夜的米飯做成藥丸,像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顆,可以再服三顆,但不可多服。
泄瀉脾弱:將山藥切片炒熟,磨成粉末,加入粥中食用。
吐瀉過多,四肢虛冷,昏迷不醒:將製過的半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兩顆京棗,煎湯送服。
吐瀉時時作渴歌:
用人參、白朮、木香,加上乾葛、藿香切片,再配茯苓、甘草共七味藥材,再加上烏梅一起煎煮。臨服用時再加入伏龍肝(灶心土),這個方法非常珍貴。取藥湯煎好後服用。
脾瀉作酒食:將冬瓜皮烘乾一兩,鍋巴糠一兩(曬乾),砂仁五分,一起磨成粉末,用砂糖水調服。
水瀉方:茯苓二錢,厚朴一錢五分,陳皮一錢,枳殼二錢,乾葛一錢,木瓜三錢,陳石榴(用酒炒過)二錢。用紅棗和煨過的生薑引藥,煎煮後服用。(李南圃傳授的方子)
又一方:用乾蘿蔔種子的外殼,煎水服用,即可痊癒。如果沒有外殼,用蘿蔔子也可以。(卜子寬的經驗,此方對肚子脹氣、想排便卻排不出來的症狀有效)
多年脾瀉:老年人多有這種情況,被認為是水土不服導致的。(孫氏仁存的方子)
吳茱萸三錢(浸泡過),用水煎煮取汁,加入少許鹽,連續服用。(因為吳茱萸能溫暖膀胱,使水道通暢,大腸自然能固守,其他藥材即使性熱,也不能分解身體內的清濁之物。)
伏暑泄瀉(玉華丹):將白礬煅燒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做成藥丸,根據患者體型大小調整用量,用木瓜湯送服。
奪命星斗丸:治療多年或近期的疝氣,導致小腸疼痛、下墜、臍下抽痛,甚至悶亂、外陰腫硬、陰部濕癢或生瘡等症狀。
用吳茱萸(去掉枝梗)一斤,分為四份,分別用酒、醋、童子尿浸泡一晚後,一起烘乾,再加上澤瀉二兩,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做成藥丸,像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五十顆,空腹用鹽水或酒送服即可痊癒。
泄瀉無度:將針砂(用醋煮過再炒乾)、豬苓、生地龍各三錢,一起磨成粉末,用蔥的黏液調和敷在肚臍上,約一寸厚並包紮好,等待小便量增多時為止,每天更換兩次即可止瀉。如果服用其他藥物無效,用此方法應驗就能痊癒。
脾元氣痛:(發作時疼痛難忍)用吳茱萸一兩、桃仁一兩,一起炒,吳茱萸炒焦後去掉,取出桃仁並去除外皮和尖端,磨成細末,再加上蔥白三根,煨熟後用酒浸泡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