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白主人

《救生集》~ 卷四 (3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0)

1. 汗門

玉屏門散,治氣虛衰弱,自汗不已,易感風寒。

防風二錢,黃耆四錢,白朮四錢,上生薑三片、水鍾煎至一鍾,空心服。一方:加桂枝。

又一方,活心孔一片獨有汗者,由思慮之過,其病聲心,宜養心血。

茯苓末一錢,艾葉煎湯調服。

一方,治陰囊汗出。

密佗僧(細研)加蛤粉,撲患處。

自汗盜汗,五倍子末,唾調,填臍中,束定一宿止。

白話文:

【汗門】

玉屏風散,用於治療氣血虛弱,導致自發性出汗不止,容易感受風寒。

藥方為:防風二錢,黃耆四錢,白朮四錢,再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至剩一碗的量,於空腹時服用。另一個配方則是加入桂枝。

另一個配方,專治因過度思考導致心臟部位單獨出汗的情況,此病源自過度思慮,影響心臟健康,應補充心臟所需的血液。

藥方為:茯苓粉一錢,用艾葉煎煮的湯來調和服用。

另一個配方,用於治療陰囊部位出汗。

使用密陀僧(細磨後)加上蛤粉,塗抹在患部。

對於自汗或盜汗的情況,可使用五倍子粉末,用口水調勻後,填充在肚臍中,固定一夜後即可停止出汗。

2. 消渴門

地黃飲子,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加以澤瀉、枳殼,疏導二腑,使心火下行,肺經潤澤,小腑清利,大腑流暢,宿熱既消,其渴自止,造化精微,妙無逾此。

人參、生地黃、熟地黃、黃耆(蜜炙)、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石斛(去根炒)、甘草、枇杷葉(去毛刺)各等分,上水一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梨漿飲,治一切消渴。

昔一人,病癆,名醫曰:「不可救。」又一人云:「每日吃好梨一顆,久之愈。」

又:陳米同麩皮等分同炒黃,研末米飲調下,不拘時。

治消渴飲水、骨節煩熱,生巴蕉根搗汁飲。

五月繅絲水,收取瓶中,取飲,自愈。

白話文:

【消渴症處理方式】

地黃飲子:適用於治療消渴症,症狀包括喉嚨乾燥、臉色紅赤、心情煩躁。加入澤瀉和枳殼,能幫助清理腸胃,使心臟的熱氣下降,肺部得到滋潤,小腸清潔,大腸順暢,長期積存的熱氣消失後,口渴的問題自然會解決,這就是大自然奧妙精微的治療方法,沒有比這個更妙的了。

藥方包含:人參、生地黃、熟地黃、黃耆(需用蜜糖炙烤過)、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石斛(需去除根部後炒過)、甘草、枇杷葉(需去除毛刺)。將這些材料等量放入,加一鍾的水,煮至剩下七分,飯後溫熱服用。

梨漿飲:用於治療所有類型的消渴症。 過去有一個人,患有消耗性疾病,名醫說:「無法救治。」另一人卻說:「每天吃一顆品質好的梨,時間久了就會痊癒。」

另外一個方法:將陳年米和麩皮等量,一起炒到呈黃色,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治療消渴症和骨節煩熱:將生巴蕉根搗碎成汁,飲用。

在五月收集繅絲水,裝在瓶子裡,取出飲用,疾病就會自愈。

3. 耳疾門

安神復元湯,治耳鳴。

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分、當歸一錢五分、柴胡一錢、升麻五分、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知母一錢、防風一錢、蔓荊子七個、枸杞一錢五分、麥冬一錢、茯神一錢、小草一錢、棗仁一錢五分、甘草五分,上銼一劑,圓眼肉三枚,水煎服。

耳鳴主方,黃連、黃芩、梔子、當歸、陳皮、膽星各一錢,膽草、香附各八分,玄參七分,青黛、木香各五分,乾薑(炒黑)三分,上銼一劑,生薑三片,煎七分,入玄明粉三分,痰盛加五分,食後服。如作丸子,加蘆薈五分,麝香二分,為末,神麯糊為丸,淡薑湯送下。

上熱耳出膿汁,生甘草、升麻、木通、赤芍、桑白皮(炒)、生地黃、前胡、赤茯苓、蔓荊子、甘菊花各等分,薑棗煎服,或枯礬,冰片、麝香吹耳。

獨勝丸,治耳鳴。

黃柏(去皮八兩、人乳拌勻,曬乾,再用鹽水炒褐色)上為細末,水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送下。

耳聾神效方歌,巴豆(一粒)、斑蝥(二個)不去油,麝香微加在裡頭,絲綿包裹塞耳內,隔山聽見水長流。

內服丸方,白茯苓一兩,乾山藥一兩五錢,杏仁(去皮尖)二錢五分,共為細末,黃蠟一兩,化開入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青鹽湯送下。

諸蟲入耳,桃葉授熟,塞兩耳,即出兩刀邊(相磨作聲□□)。

耳聾,穿山甲(以蛤粉炒焦),蠍梢七個、麝少許,為末,以蠟入麻油為丸,綿裹塞耳。

治蜈蚣入耳,雞肉炙香,塞耳自出。生薑汁或韭汁灌入亦可。

白話文:

【耳疾門】

【安神復元湯】,用於治療耳鳴。

配方如下:黃耆、人參、當歸各1.5錢,柴胡、升麻、黃連、黃芩、黃柏、知母、防風、蔓荊子、枸杞、麥冬、茯神、小草、棗仁各1錢,甘草0.5錢。以上藥材混合為一劑,加入三枚圓眼肉,用水煎煮後服用。

【耳鳴主方】,黃連、黃芩、梔子、當歸、陳皮、膽星各1錢,膽草、香附各0.8錢,玄參0.7錢,青黛、木香各0.5錢,乾薑(炒黑)0.3錢。以上藥材混合為一劑,加入三片生薑,煎煮後取七分,加入0.3錢玄明粉,若痰多可再增加0.5錢,飯後服用。如果要製成丸子,可再加入蘆薈0.5錢,麝香0.2錢,研磨成粉末,以神麯糊為丸,淡薑湯送服。

【上熱耳出膿汁】,生甘草、升麻、木通、赤芍、桑白皮(炒)、生地黃、前胡、赤茯苓、蔓荊子、甘菊花各等量,薑棗煎煮後服用,或使用枯礬、冰片、麝香吹入耳朵。

【獨勝丸】,用於治療耳鳴。

黃柏(去皮,八兩,以人乳拌勻,曬乾,再以鹽水炒至褐色)。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以水糊為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時以鹽湯送下。

【耳聾神效方歌】,使用巴豆一粒、斑蝥兩個(不需去除油脂)、少量麝香,混合後以絲綿包裹塞入耳內,能讓聲音聽得更清楚。

【內服丸方】,白茯苓、乾山藥各一兩,杏仁(去皮尖)2.5錢,研磨成細末,加入一兩黃蠟,混合後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錢,以青鹽湯送下。

【諸蟲入耳】,使用熟桃葉塞住兩耳,蟲子會自行出來,同時可以聽到兩刀邊(相磨作聲)。

【耳聾】,使用穿山甲(以蛤粉炒至焦黑)、蠍梢七個、少量麝香,研磨成粉末,以蠟和麻油混合製成丸,用棉絮包裹塞入耳內。

【治蜈蚣入耳】,使用烤香的雞肉塞入耳內,蜈蚣會自行出來。也可以將生薑汁或韭汁灌入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