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集》~ 卷三 (6)
卷三 (6)
1. 小兒門
痘後生癰,用出蛾棉絲,白礬搗碎塞滿灰,燒汁干,研細,干搽。初發紅腫時,赤、黑、綠三豆醋浸搗汁,勤掃即除。
痘瘋手足不仁,用橙葉煎濃汁百滾,傾大盆內,坐其上蒸之,頻加熱汁,蒸至稍溫,入治即愈。
治小兒夜啼,用神前燭花研碎,無根水下。
治小兒禿瘡,用黑羊糞為末,豬膽調搽。
治小兒牙疳,用人腳上皺垢,焙黃色,研末,上二次效。
千金小驚丸,鬱金(皂角水洗煮)、黃連、牙硝、木香、龍膽草、藿香各五分,全蠍六個(去毒),末之麵糊丸,用雄黃、麝香、硃砂、金銀箔為衣。鎮驚,薄荷燈心湯下;大便秘,枳殼、大黃、朴硝,煎湯化服,鉤藤湯下,量兒大小用。
□□風如米屑,口鼻外亦有者,不能飲乳,以黍米汁傳之,或白鵝矢汁灌口中,或桑白皮汁和胡粒敷之。兩口角生瘡,燒亂髮和豬脂塗之。
又方,用淨髮纏指頭,蘸井花水拭之;次用黃丹煅出火毒敷之;又用硃砂、明礬等分研細,敷舌上,日三、四次用之,或用南星,用醋磨濃汁塗足底,待好,急洗去。
弄舌,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及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醫人或見其飲水,遂疑為熱,用寒藥下之,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如面黃肌瘦,五心熾熱,即為疳黃,宜加胡黃連丸輩治之。
重舌,用黃丹如豆大,以管安舌下,又用蜂房燒灰,細研,酒和敷舌下。或用灶心土酒和塗舌下,或用蛇蛻炙焦研末,著一豆許敷舌下,日三度。
宮氣方,治舌上瘡如粥皮。
以桑白皮汁敷之,三、兩度瘥。
治噤風,凡舌重,下必有噤蟲,狀如螻姑,有頭毛,其頭小白,可燒鐵烙頭上即消。不急治,能殺人。世傳走馬喉痹,滿口白瘡如雪,脾虛所致。若帶風邪,當先瀉其邪,進補脾氣。生脾血之劑,蓋龍火不宜涼物,宜以甘溫從治也。
辰砂膏,瀉虛熱。
辰砂三錢,硼砂、牙硝各一錢半,明粉二錢,全蠍、真珠末各二錢,麝香一字,上為末,好油紙包裹,自然成膏。每用綠豆許,乳汁調敷,乳頭上吮下,金銀薄荷湯下亦可。有潮熱,甘草湯下,此藥雖涼,有全蠍熱品監製,無過涼之患。或用牛黃細研一錢,以竹瀝調一字灌之,更以豬乳點於口中,此先治其標。
益脾散,和胃進乳消痰。
人參、白茯苓、陳皮、甘草、厚朴、草果仁、蘇子(微炒)、木香(不見火磨汁亦可),上為散,每服一錢,生薑一片,大棗一枚,未乳前服。合咀,使乳母亦服,此即四君子湯減白朮加味也。
四君子原為補脾氣之正藥,所以減白朮者,以哮吼禁服白朮,以其噤口故減之,又加陳皮(健脾理痰)、厚朴(消脹去痰)、草果(消食逐痰)、蘇子(降氣驅痰)、木香(散滯調中)。所以用痰藥獨多者,以噤口皆風所制也,此方最對症,是為繼治其本。
白話文:
痘後生癰:長痘痘之後又生了癰瘡,用蛾的棉絲,將白礬搗碎塞滿在癰瘡的膿頭,等汁液燒乾後,再將白礬研磨成粉,直接塗在患處。如果剛開始發紅腫脹,就用赤豆、黑豆、綠豆用醋浸泡後搗汁,勤快地擦拭,很快就能消除。
痘瘋手足不仁:長痘痘後出現手腳麻木,用橙葉煎煮成濃汁,煮沸多次,倒入大盆中,讓病人坐在盆上蒸,並頻繁加熱藥汁,蒸到藥汁稍溫時,病人就會痊癒。
治小兒夜啼:治療小孩子夜間哭鬧,用神桌上的蠟燭花研磨成粉末,用無根水(雨水)送服。
治小兒禿瘡:治療小孩子頭上的禿瘡,用黑羊糞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後塗抹在患處。
治小兒牙疳:治療小孩子牙齦腐爛,用人腳上的老皮垢,烘烤至黃色,研磨成粉末,塗抹兩次就能見效。
千金小驚丸:用鬱金(用皂角水洗煮)、黃連、牙硝、木香、龍膽草、藿香各五分,全蠍六個(去除毒性),磨成粉後用麵糊做成藥丸,再用雄黃、麝香、硃砂、金銀箔做成外衣。此藥有鎮驚作用,用薄荷燈心草湯送服;如果大便不通,用枳殼、大黃、朴硝煎湯化開服用,或用鉤藤湯送服,用量根據孩子的大小來調整。
(原文缺字)風如米屑,口鼻外亦有者:皮膚出現像米粒一樣的疹子,連口鼻外也有,導致無法喝奶,用黍米汁塗抹患處,或用白鵝糞的汁液灌入口中,或者用桑白皮汁調和胡椒粒敷在患處。如果嘴角兩邊生瘡,用燒焦的頭髮和豬油塗抹。
又方:另一個方法,用乾淨的頭髮纏在手指上,沾取井花水擦拭患處;然後用黃丹(鉛丹)煅燒過去除火毒後塗抹;再用硃砂、明礬等量研磨成粉,塗在舌頭上,每天三四次;或者用南星用醋磨成濃汁,塗在腳底,等病好了,就趕緊洗掉。
弄舌:脾臟有輕微的熱,導致舌頭脈絡有些緊張,常常伸出舌頭。治療時不要用寒涼藥或瀉藥,應該少量服用瀉黃散,慢慢調養。醫生如果看到孩子喝水,就認為是熱症,用寒涼藥瀉火,這是錯誤的。喝水是因為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如果臉色發黃、肌膚消瘦、手心腳心發熱,就是疳黃症,應該用加胡黃連丸之類的藥物治療。
重舌:治療舌頭下腫大,用黃丹像豆子一樣大,放在管子裡,塞在舌頭下,再用蜂巢燒成灰,仔細研磨,用酒調和敷在舌頭下。或者用灶心土用酒調和塗在舌頭下,或者用蛇蛻烤焦後研磨成粉,取少許敷在舌頭下,每天三次。
宮氣方:治療舌頭上長得像粥皮一樣的瘡。用桑白皮汁塗抹,兩三次就會痊癒。
治噤風:治療噤風,凡是舌頭腫大,下面一定有噤蟲,形狀像螻蛄,有頭毛,頭是白色的,可以用燒紅的鐵烙在蟲頭上,蟲子就會消失。如果不趕緊治療,會導致死亡。民間傳說的走馬喉痹,滿口都是像雪一樣的白瘡,是由於脾虛引起的。如果帶有風邪,應該先驅散風邪,再補養脾氣。生血的藥物,因為龍火不宜用寒涼的藥物,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
辰砂膏:用於瀉虛熱。用辰砂三錢,硼砂、牙硝各一錢半,明粉二錢,全蠍、真珠末各二錢,麝香少許,磨成粉末,用好油紙包起來,自然形成膏狀。每次用綠豆大小,用乳汁調開後敷在乳頭上,讓嬰兒吮吸,或用金銀薄荷湯送服。如果有潮熱,可以用甘草湯送服。此藥雖然性質偏涼,但有全蠍這種溫熱的藥物來調製,不會過於寒涼。或者用牛黃仔細研磨一錢,用竹瀝調和少許灌入,再用豬乳點在口中,這是先治標的辦法。
益脾散:調和腸胃、幫助消化、增進乳汁分泌、化痰。用人參、白茯苓、陳皮、甘草、厚朴、草果仁、蘇子(微炒)、木香(不見火,磨汁也可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一片、大棗一枚,在餵奶前服用。讓哺乳的母親也一起服用,這個方子其實就是四君子湯減去白朮,增加了其他藥味。四君子湯本來就是補脾氣的正藥,之所以減去白朮,是因為哮吼病禁用白朮,因為白朮會導致噤口,又加入了陳皮(健脾理氣化痰)、厚朴(消脹氣、祛痰)、草果(消食、祛痰)、蘇子(降氣、祛痰)、木香(行氣散滯、調和中焦)。之所以使用化痰藥比較多,是因為噤口都是風邪所致,這個方子最對症,是繼後治療病根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