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類證活人書》是宋代朱肱所著的一部醫學經典,它以《傷寒論》為核心,融會貫通當時多種醫學理論,著眼於病症與處方的結合。

書中核心觀點與貢獻

  1. 陰陽平衡與治療原則
    朱肱強調陰陽的相互依存和轉化,提出「陽根於陰,陰本於陽」的觀念,認為只有理解陰陽的平衡與順逆,才能正確診治病症。他主張春夏扶陰、秋冬扶陽的調養方式,指出季節氣候對人體陰陽氣機的影響。

  2. 經絡與病症的聯繫
    本書特別重視經絡的認識與運用,提出「治傷寒先須識經絡」的重要性,並列舉六經病的典型表現。例如,太陽病患者多發熱、頭痛、惡寒,脈浮;而少陽病則多胸脅痛、耳聾、往來寒熱。

  3. 辨證論治的系統化
    書中詳細列舉了六經病的傳變與對應的治療方法。朱肱認為,治療應根據表裡、虛實的不同,選擇適當的汗法、下法或和解法。他明確指出,不識病位、妄行治療會導致患者危急。

  4. 傷寒病的辨證與治療
    朱肱在書中對傷寒病進行了深入分析,對於陽明病的熱盛表現,如譫語、潮熱,強調應及時下法;而對少陰病的虛寒表現,則主張溫補。此外,他對厥陰病的囊縮、煩滿等症狀提出了獨特的治療建議。

  5. 臨床實用性與教育意圖
    本書內容簡明實用,便於臨床醫生快速查閱、應對緊急病情。作者希望藉此讓更多士大夫理解醫學,避免誤診誤治。同時,他批評當時醫界濫用寒涼藥或溫熱藥的偏頗做法,強調治療應以病機為核心。

臨床操作的細節

  1. 脈診與問診的重要性
    書中特別強調脈診的作用,如浮脈主表、沉脈主裡,並結合六經病的典型脈象進行診斷。同時,問診是輔助辨證的關鍵,需詳細詢問病史和病因。

  2. 方藥的靈活運用
    書中引用了大量仲景方,如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等,並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味。例如,陽明經病以承氣湯類進行攻下,少陰病則多用四逆湯或理中湯進行溫補。

  3. 養生與預防理念
    朱肱主張順應自然規律進行養生,強調未病先防。他提倡調理陰陽氣機,避免因用藥不當造成病情加重。

本書的時代價值與後世影響

《類證活人書》不僅是對《傷寒論》的傳承與發展,更是宋代醫學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其條理清晰的辨證思想與實用性,對後世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朱肱的陰陽調和觀念和對經絡的重視,成為中醫診治的重要基石。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將經絡理論、六經病的傳變規律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為後世醫家提供了一套完備的理論與實操框架。它不僅是宋代醫學的巔峰之作,也是中醫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序 (1)

序 (2)

序 (3)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二 (1)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卷第二 (4)

卷第三 (1)

卷第三 (2)

卷第三 (3)

卷第三 (4)

卷第三 (5)

卷第四 (1)

卷第四 (2)

卷第四 (3)

卷第四 (4)

卷第四 (5)

卷第四 (6)

卷第五 (1)

卷第五 (2)

卷第五 (3)

卷第六 (1)

卷第六 (2)

卷第六 (3)

卷第六 (4)

卷第六 (5)

卷第六 (6)

卷第七 (1)

卷第七 (2)

卷第八 (1)

卷第八 (2)

卷第八 (3)

卷第八 (4)

卷第九 (1)

卷第九 (2)

卷第九 (3)

卷第九 (4)

卷第九 (5)

卷第九 (6)

卷第九 (7)

卷第十 (1)

卷第十 (2)

卷第十 (3)

卷第十 (4)

卷第十 (5)

卷第十 (6)

卷第十一 (1)

卷第十一 (2)

卷第十一 (3)

卷第十一 (4)

卷第十一 (5)

卷第十一 (6)

卷第十一 (7)

卷第十一 (8)

卷第十二 (1)

卷第十二 (2)

卷第十二 (3)

卷第十二 (4)

卷第十二 (5)

卷第十二 (6)

卷第十二 (7)

卷第十三 (1)

卷第十三 (2)

卷第十三 (3)

卷第十三 (4)

卷第十三 (5)

卷第十三 (6)

卷第十四 (1)

卷第十四 (2)

卷第十四 (3)

卷第十四 (4)

卷第十四 (5)

卷第十五 (1)

卷第十五 (2)

卷第十五 (3)

卷第十五 (4)

卷第十五 (5)

卷第十六 (1)

卷第十六 (2)

卷第十六 (3)

卷第十六 (4)

卷第十六 (5)

卷第十六 (6)

卷第十七 (1)

卷第十七 (2)

卷第十七 (3)

卷第十七 (4)

卷第十七 (5)

卷第十七 (6)

卷第十七 (7)

卷第十八 (1)

卷第十八 (2)

卷第十八 (3)

卷第十八 (4)

卷第十八 (5)

卷第十八 (6)

卷第十八 (7)

卷第十九 (1)

卷第十九 (2)

卷第十九 (3)

卷第十九 (4)

卷第十九 (5)

卷第二十 (1)

卷第二十 (2)

卷第二十 (3)

卷第二十一 (1)

卷第二十一 (2)

卷第二十二 (1)

卷第二十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