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

1. 卷第十一

此一卷。首論咳逆。傷寒咳逆。此證極惡。仲景經中不載。孫真人云。咳逆遍尋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咳逆者。噦逆之名。蓋古人以咳逆為噦耳。大抵咳逆者。古人所謂噦是也。啘者。今人所謂乾嘔是也。

(八十七)問咳逆

咳逆者。仲景所謂噦者是也(乙芮切。逆氣)噦、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發汗者。其人外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故也。橘皮乾薑湯、(雜方九十)羌活附子散、(雜九一)半夏生薑湯、(雜九十二)退陰散主之。(雜方十四)若服藥不瘥者。

灸之必愈。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率。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然亦有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橘皮竹茹湯。(雜方五)仲景又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仲景無方。

前部宜豬苓湯)(正六十七)(後部宜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扁鵲中藏經。治傷寒咳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薑各半錢。沸湯點。作一服。乘熱猛吃極效。○三因第十一卷。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湯治陽證也。○本事方第八卷。治傷寒候咳逆。豆蔻湯。

治陰證咳逆。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若陽證不可用。○凡咳逆多有先熱而吃生冷。或涼藥多相激而成。蓋陰陽二氣相搏。林人之僕。本發大熱。以涼藥下之。想太甚咳逆四五日竟至於服丁香柿蒂而後卻。再以小柴胡之屬解其餘熱。遂愈。下後蓋有身熱不解。○治傷寒咳逆後二方。

出撫州華蓋山周先生。惟一備急方。救急方。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銼。用酒半盞。先將藥在石銀器內炒。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研細末。每二錢。水一小盞。煎至八分。細細旋呷服。○一方單用香附子末。○又方。大蒜頭二個煨動研爆。入白薑末。(丸得為度)研和。如梧桐子大。

搗薤菜自然汁。吞下二十丸。病退再服一十五丸。

(八十八)問發黃

病人寒濕在裡不散。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鬱蒸不消化。故發黃。(漢贊南方暑濕。近夏癉熱。蓋癉者。黃也。古人以黃為癉。濕熱相搏。民多病癉。甚為跗腫也)然發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之發黃之人。心脾蘊積。

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人身體發熱頭面汗出。身無汗劑頸而止。渴引水漿。小便不利。如此必發黃。茵陳蒿湯(正九十三)加五苓散(正六十六)也。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二件拌和。每服一錢。溫水調下。日三服。

白話文:

[卷第十一]

這卷首先討論咳嗽逆氣。傷寒引起的咳嗽逆氣,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並沒有記載。孫真人說,遍查醫書方論,也找不到這個名稱。深入探究其症狀,咳嗽逆氣,就是古代所說的「噦逆」。古人把咳嗽逆氣等同於噦,大致上,咳嗽逆氣就是古人所說的噦。至於「啘」,就是現代人所說的乾嘔。

問:咳嗽逆氣

咳嗽逆氣,就是仲景所說的噦(音yì,逆氣)。噦是胃寒引起的。傷寒本就虛弱,治療過程中若攻伐其熱邪,就容易導致噦。又說,傷寒患者經過大量吐瀉之後,身體極度虛弱,如果再發汗,則會導致體表鬱滯,如果再給患者喝水以促進出汗,就會引起噦,原因是胃中寒邪作祟。治療可以用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薑湯、退陰散。如果服用藥物無效,可以用灸法治療,一定會痊癒。灸法是:婦女在乳頭下方,乳房下緣骨骼間隙處灸三壯;男子和乳房較小的婦女,以一指寬為準,男子左側,女子右側,艾炷如小豆般大小,與乳房垂直,在乳房下陷中動脈處施灸。當然,也有一些陽證引起的咳嗽逆氣,可以用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治療。仲景又說,傷寒引起噦且腹部脹滿,觀察其前後部位,判斷哪一部位不通暢,疏通之後就會痊癒。(仲景無方,前部宜用豬苓湯,後部宜用調胃承氣湯)扁鵲的《內經》中,治療傷寒咳嗽逆氣的方法是用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薑各半錢,用沸水沖服,趁熱服用效果極佳。三因極一書中,也有竹茹湯等方劑,丁香散和竹茹湯都是治療陽證的。本事方中記載,治療傷寒伴有咳嗽逆氣,可以用豆蔻湯(陰證),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物,陽證則不能使用。凡是咳嗽逆氣,大多是先有發熱,然後吃了生冷食物,或者服用寒涼藥物太多,導致陰陽二氣相搏,互相攻擊。例如,某人原本高熱,用寒涼藥物治療,結果導致咳嗽逆氣,持續四五天,最後服用丁香柿蒂才好轉,然後再用小柴胡類藥物消除餘熱,病就痊癒了。瀉下之後,若仍有發熱不退。治療傷寒咳嗽逆氣還有以下兩種方法,出自撫州華蓋山周先生的《備急方》、《救急方》:香附子、橘核各半兩,切碎,用半盞酒,先將藥物放在石器或銀器中炒,慢慢滴酒,炒至焦黃色,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小盞水煎至八分,慢慢服用。又一方單用香附子末。還有一方:大蒜頭兩個煨熟搗爛,加入白薑末(丸藥大小合適),研磨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搗碎的薤菜汁送服,每次服用二十丸,病情減輕後再服用十五丸。

問:發黃

病人寒濕停留在體內不散,熱邪積聚在脾胃,肌膚腠理不開,瘀熱與宿食互相搏鬥,鬱滯不消化,所以發黃。(漢代贊揚南方暑濕,近夏時節癉熱流行,癉就是黃疸的意思,古人以黃色為癉。濕熱相搏,百姓多患癉病,病情嚴重時會導致腳踝浮腫。)但是發黃和瘀血,外在表現和脈象都相似,只是小便不利是發黃,小便通暢則是瘀血。總之,發黃的人,心脾積熱,發熱口渴,脈象必定浮、滑而緊數。如果是瘀血,則表現如同狂躁,大便必定黑色,這是兩者的區別。凡是病人身體發熱,頭面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只出到頸部就停止了,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樣的情況必然會發黃。治療可以用茵陳蒿湯加五苓散。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兩種藥物混合,每次服用一錢,溫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