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五 (2)
卷第五 (2)
1. 卷第五
或口燥舌乾而渴。為正責屬裡。可下之而愈。若無此證。但發熱脈沉者。誤下必死。須行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麻黃細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小發汗。此皆仲景之確論也。
(三十三)問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
素問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內熱。陰盛則外寒。故治傷寒者。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也。陰陽虛盛。非謂分脈尺寸也。表、陽也。里、陰也。外臺云。表病里和。汗之則愈。表和里病。下之則愈。亦只是論表裡陰陽以汗下之。
(難經云陰陽虛實者。說脈也。素問云陰陽虛盛者。說表裡也。仲景論傷寒汗下。故引素問表裡之義。與外臺所論合矣)○大抵營衛為表屬陽。胃腑為里屬陰。寒毒爭於營衛之中。必發熱而惡寒。尺寸俱浮大。內必不躁。設有微煩。其人飲食欲溫而惡冷。為陽虛陰盛也。汗之則愈。
誤下則死。○若寒毒相搏於營衛之內。而陽勝陰衰。極陰變陽。寒盛生熱。而陽熱之氣盛而入里。熱毒居胃。水液乾涸。燥糞結聚。其人外不惡寒。必蒸蒸發熱而躁。甚則譫語。其脈浮滑而數。或洪實。為陽盛陰虛也。下之則愈。誤汗則死。
謹按黃帝素問調經論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蓋陽主外而陰主內。又曰。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則愈。今三十三問誤寫作陽盛則內熱。陰盛則外寒。竊詳內外寒熱不同。則汗下差誤。便分死生。又按將作監簿王宗正難經疏義有陰陽盛虛汗下圖。
與素問合。以理考之。此是三十三問誤寫。合行刊正。勿誤後人。
(三十四)問仲景有發汗者。有和解之者。
傷寒表證須看營衛淺深。故仲景有正發汗湯劑。如麻黃湯(正二十)、桂枝湯(正一)、大青龍湯(正三五)、是也。有和解其表。如小青龍湯(正三六)、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白虎湯(正六四)、桂枝二越婢一湯(正四)、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是也。後人不能深究寒熱淺深。
藥性緊慢。一概用藥。因茲夭傷。其間縱獲生全。往往汗後虛乏。遂致勞復。或變生百病。淹引歲月。卒至不救。此皆由汗下過度。陰陽並竭。血氣羸損。以致此禍。如遇病輕。但當和解之。所謂和其營衛以通津液。令其自解也。
(三十五)問仲景有宜下之。有微和其胃氣者。
傷寒里證須看熱氣淺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氣湯(正四一)、小承氣湯(正四二)、十棗湯(正八九)、大柴胡湯(正三十)、是也。有微和其胃氣。如調胃承氣湯(正四三)、脾約丸、(雜六六)少與小承氣(正四二)、微和之之類是也。金匱玉函云。虛者十補勿一瀉。
白話文:
卷第五
有些人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體內出了問題,屬於裡證,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沒有這些口乾舌燥的症狀,只是發燒,脈象卻是沉的,誤用瀉下藥會導致死亡。這種情況應該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細辛附子湯,進行輕微的發汗治療。這些都是張仲景的確切論述。
(三十三)問: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死亡;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死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
《素問》說:陽氣虛弱就會導致體表發寒,陰氣虛弱就會導致體內發熱;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體內發熱,陰氣旺盛就會導致體表發寒。所以治療傷寒時,如果是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的情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死亡;如果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情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死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陰陽的虛盛,不是指脈搏的尺寸,而是指表裡。表,屬於陽;裡,屬於陰。《外台秘要》說:表面的疾病,裡部平和,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表面平和,裡部的疾病,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這也只是在討論表裡的陰陽,然後決定是用發汗還是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難經》所說的陰陽虛實是指脈象,《素問》所說的陰陽虛盛是指表裡。張仲景討論傷寒的發汗和瀉下,所以引用了《素問》中表裡的意義,這與《外台秘要》的論述相符。)一般來說,營衛之氣屬於表,屬於陽;胃腑屬於裡,屬於陰。寒邪侵入營衛之中,一定會發燒而且怕冷,脈象浮大,體內不會煩躁。如果有輕微的煩躁,病人會喜歡溫熱的食物而討厭寒冷的食物,這是屬於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的情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誤用瀉下藥則會導致死亡。如果寒邪與營衛之氣相搏,導致陽氣旺盛、陰氣衰弱,陰氣到了極點轉化為陽氣,寒邪過盛轉化為熱邪,陽熱之氣盛而入裡,熱邪侵入胃部,使體內津液乾涸,糞便乾燥結塊。這種情況,病人體表不會怕冷,而是會持續發燒並且煩躁,嚴重時會出現胡言亂語,脈象浮滑而快,或洪大有力,這是屬於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情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誤用發汗的方法則會導致死亡。
謹慎地按《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所說:陽氣虛弱就會導致體表發寒,陰氣虛弱就會導致體內發熱,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體表發熱,陰氣旺盛就會導致體表發寒。因為陽氣主外而陰氣主內。又說: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發汗就能痊癒,瀉下就會死亡;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發汗就會死亡,瀉下就會痊癒。現在第三十三問誤寫作「陽氣旺盛則體內發熱,陰氣旺盛則體表發寒」。我仔細地分析,體內體外的寒熱不同,發汗和瀉下的錯誤使用,就會直接關係到病人的生死。而且根據將作監簿王宗正《難經疏義》中的陰陽盛虛汗下圖,與《素問》的說法一致。從道理上分析,這第三十三問是錯誤的,應該修正,不要誤導後人。
(三十四)問:張仲景的方劑中,有的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有的用和解的方法治療?
傷寒的表證要看營衛之氣的深淺。所以張仲景有直接發汗的湯劑,如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等。也有和解表證的湯劑,如小青龍湯、桂枝麻黃各半湯、白虎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等。後人不能深入研究寒熱的深淺,藥性的急緩,一概使用藥物,導致疾病惡化。即使有時候能治好病,往往也會在發汗後感到虛弱乏力,導致勞復,或者轉化成各種疾病,拖延多年,最終不治。這些都是由於發汗和瀉下過度,導致陰陽兩虛,氣血虧損所造成的。如果遇到病情較輕的,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也就是調理營衛之氣,使津液流通,讓病邪自然消退。
(三十五)問:張仲景的方劑中,有的適用於瀉下,有的用於稍微調理胃氣?
傷寒的裡證要看熱邪的深淺。所以張仲景有適用於瀉下的方劑,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十棗湯、大柴胡湯等。也有稍微調理胃氣的方劑,如調胃承氣湯、脾約丸、少量的小承氣湯,這類屬於輕微調理的方法。《金匱玉函》說:虛弱的病人要用十倍的補藥來治療,而不是用瀉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