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

1. 卷第二

此一卷論切脈。治傷寒先須識脈。若不識脈,則表裡不分,虛實不辨。仲景猶誚當時之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必欲診衝陽,按太谿而後慊。況於寸關尺耶?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內,證之與脈不可偏廢。且如傷寒脈緊,傷風脈緩,熱病脈盛,中暑脈虛。

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率以脈別之,非特此也。病人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者,結胸也。結胸證於法當下。雖三尺之童皆知,用大黃甘遂陷胸湯下之。然仲景云:「結胸脈浮者,不可下,下之則死。」以此推之,若只憑外證,便用陷胸湯則誤矣。況傷寒尤要辨表裡。

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裡。陽動則有汗,陰動則發熱。得汗而脈靜者生,汗已而脈躁者死。陰病陽脈則不成,陽病陰脈則不永。生死吉凶,如合龜鏡。其微至於禍福休咎,修短貴賤,無不可考。然古人乃以切脈為下者,特以脈理精微,其體難辨,而傷寒得外證為多故也。外證易見。

切脈難明,弦緊之混淆,遲緩之參差,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似。非得之於心,超然領解,孰能校疑似於錙銖者哉?苟知浮芤滑實弦緊洪屬於表,遲緩微澀沉伏濡弱屬於里,表裡內外,陰陽消息,以經處之,亦過半矣。

白話文:

[卷第二]

這一卷討論切脈。治療傷寒,首先必須懂得辨識脈象。如果不懂得辨識脈象,就無法區分表裡症狀,也無法分辨虛實。張仲景就曾批評當時的醫生,只按寸關尺三部脈,而不按衝陽、太溪等穴位,認為這樣不夠全面。總之,詢問病人以了解其外在症狀,切脈以了解其內在病理,症狀和脈象的判斷不可偏廢。例如,傷寒的脈象緊,傷風的脈象緩,熱病的脈象盛,中暑的脈象虛。

人迎脈緊盛是受寒,氣口脈緊盛是飲食傷損。總之,用脈象來區分疾病,絕不僅限於此。病人心中緊滿,按壓像石頭一樣堅硬疼痛的,是結胸症。結胸症依照醫法應該用藥物攻下。即使是三尺高的孩子都知道,要用大黃甘遂陷胸湯攻下。但是張仲景說:「結胸脈象浮的,不可以攻下,攻下就會死。」由此推論,如果只憑藉外在症狀就使用陷胸湯,就會出錯。況且治療傷寒尤其要辨別表裡。

脈象浮表示病在表,脈象沉表示病在裡。陽氣活動則會出汗,陰氣活動則會發熱。出汗而脈象平靜的則會痊癒,出汗後脈象躁動的則會死亡。陰病出現陽脈的症狀則不會痊癒,陽病出現陰脈的症狀則不會長久。生死吉凶,如同龜殼上的卦象一樣明確。其微妙之處,以至於禍福休咎,壽命長短,貧富貴賤,都沒有不可以推測的。然而古人將切脈列為次要的診斷方法,只是因為脈理非常精微,其脈象難以辨別,而傷寒多半能從外在症狀觀察出來。外在症狀容易觀察。

切脈卻很難明瞭,弦脈和緊脈容易混淆,遲脈和緩脈容易混亂,沉脈和伏脈相似,濡脈和弱脈相似。如果不是用心領會,深入理解,誰能分辨這些細微的差異呢?如果能知道浮、芤、滑、實、弦、緊、洪屬於表證,遲、緩、微、澀、沉、伏、濡、弱屬於裡證,就能根據表裡、內外、陰陽的變化,運用經方治療,就能治癒一半以上的疾病了。

2. 脈穴圖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右手關前一分。氣口之位)

人迎在頸法象天地要會始終之門戶。(人迎屬太陰肺之經。而黃帝乃云。人迎亦胃脈何也。左手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挾喉嚨兩旁者人迎之穴。人迎之位屬手太陰肺之經。人迎之穴屬足陽明胃之經。故素問云人迎亦胃脈也)

傷寒何以須診太谿脈耶。答曰。太谿穴是足少陰腎之經。男子以右腎為命門。女子以左腎為命門。(三十六難曰命門者神精所舍。原氣所繫。男子藏精。女子以胞)主生死之要。病人有命門脈者活。無者死。仲景云。少陰病手足逆冷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太谿七壯。故傷寒必診太谿以察其腎之盛衰也。(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傷寒何以須診衝陽脈耶。答曰。衝陽穴是足陽明胃之經。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臟腑皆受氣於胃。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胃為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故傷寒必診衝陽。

以察其胃之有無也。(衝陽二穴。一名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仲景云。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正一)愈。謂服桂枝湯後。其證尚自汗發熱惡寒。脈尚寸浮尺弱而反煩。為邪痹在陽維經。故可先針風池。(風池二穴。是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後髮際陷中。是穴。甲乙經云。風池穴在擿顬後髮際陷者。

中是穴。針入一寸一分)風府。(風府一穴。是督脈陽維之會。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穴中。不可灸。針入四分留三呼)此二穴陽維之會。非太陽經也。太陽經穴在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名曰天柱。不針此者。桂枝已主太陽病故也。

期門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凡婦人病。法當針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臟膜引氣上。但下針令病人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此是平瀉法也。凡針期門。必瀉勿補。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

臍下一寸五分。名氣海。二寸名丹田。三寸名關元。關元穴。是小腸募足少陰任脈之會。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然不及針。(氣海穴。或作臍下一寸。按針灸經云。臍下一寸曰陰交穴。陰交下五分曰氣海)

(七)問三部之位

左右手去魚一寸名曰寸口。去澤一尺名曰尺部。兩境之間。名為關位。關位六分。陽部出三分。陰部入三分。關前為陽。關後為陰。為陰陽之關津。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陽得寸內九分。取陽奇之數。陰得尺內一寸。取陰耦之數。是名寸關尺也。寸上一分為魚際。

白話文:

脈穴圖

皇帝問道:氣口為何獨為五臟之主?岐伯回答:胃是水穀的倉庫,六腑的大本營。五種味道的食物入口,都貯藏在胃裡,以滋養五臟之氣。氣口也是太陰經,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胃,並在氣口處顯現出來。氣口的位置在右手關脈前一分處。

人迎穴位於頸部,如同天地交匯、起始終結的門戶。(人迎屬太陰肺經,但黃帝卻說人迎也是胃脈,這是為什麼呢?左手關脈前一分處是人迎穴的位置,夾在喉嚨兩旁的則是人迎穴。人迎穴的位置屬於手太陰肺經,人迎穴則屬於足陽明胃經,所以《素問》說人迎也是胃脈。)

為何傷寒必須診斷太谿脈?回答:太谿穴是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男子以右腎為命門,女子以左腎為命門。(《三十六難》說:命門是神氣精華的所在,元氣的歸宿,男子藏精於此,女子則以胞宮為命門。)主宰生死的大事,病人若有命門之脈則可活,沒有則會死。仲景說:少陰病患者手腳冰冷發熱,不會死,但脈搏搏動不到的,就要灸太谿穴七壯。所以傷寒一定要診斷太谿脈,以觀察腎氣的盛衰。(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

為何傷寒必須診斷衝陽脈?回答:衝陽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人從食物中獲得氣,食物進入胃,再傳輸給五臟六腑。臟腑都從胃中獲得氣,清氣為營,濁氣為衛。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陰陽相互貫通,如同環狀無始無終。胃是水穀的倉庫,主宰著人體的四時變化,都以胃氣為根本。這就是四時變化導致疾病,以及生死攸關的所在。所以傷寒必須診斷衝陽脈,以觀察胃氣的有無。(衝陽穴,又名會源,位於足跗骨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處。)

仲景說:太陽病初期服用桂枝湯,反覆煩躁不能解決的,要先針刺風池、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即可痊癒。意思是服用桂枝湯後,症狀仍然是自汗、發熱、惡寒,脈象仍然是寸脈浮大、尺脈弱小而煩躁,這是邪氣阻塞在陽維經,所以可以先針刺風池穴。(風池穴是足少陽陽維經的交會穴,位於項後髮際的凹陷處。這個穴位,《甲乙經》記載:風池穴位於項後髮際凹陷處。針刺一寸一分。)風府穴(風府穴是督脈陽維經的交會穴,位於項後髮際上一寸,大筋穴中,不可灸,針刺四分,留針三呼。)這兩個穴位都是陽維經的交會穴,不是太陽經的穴位。太陽經的穴位位於項後髮際大筋外側凹陷處,稱為天柱穴。如果不針刺這兩個穴位,是因為桂枝湯已能治療太陽病。

期門穴位於乳房直下,靠近腹部筋骨處。凡是婦女疾病,都應該針刺期門穴,不用行子午法,以免刺激臟腑膜,使氣上行,只需下針讓病人吸五口气,停針良久,然後慢慢拔針,這是平瀉的方法。凡是針刺期門穴,必須瀉法,不可補法,肥胖者可針刺二寸,瘦弱者針刺一寸半。

臍下一寸五分處名為氣海穴,二寸處名為丹田穴,三寸處名為關元穴。關元穴是小腸募穴、足少陰腎經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八分,留針三呼,瀉五吸,灸也很好,但不如針刺的效果好。(氣海穴,有的書上寫作臍下一寸,按《針灸經》記載,臍下一寸稱為陰交穴,陰交穴下五分處為氣海穴。)

(七)問三部之位的取法

左右手的寸口脈,從魚際穴起一寸處為寸口,從澤穴起一尺處為尺部,兩者之間的名為關部。關部有六分,陽部佔三分,陰部佔三分。關脈前為陽,關脈後為陰,是陰陽的關口。寸脈下不到關部為陽絕,尺脈上不到關部為陰絕。陽脈在寸口內取九分,取陽奇數;陰脈在尺部內取一寸,取陰偶數。這就是寸、關、尺的取法。寸口上邊一分處為魚際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