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1)

1. 卷第九

此一卷,首論惡寒。大抵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飲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不能治矣。

(六十三)問惡寒

白話文:

這一卷書,首先討論惡寒。一般而言,太陽病必定會發熱且惡寒。對於惡寒的人,切不可過度覆蓋衣物或靠近火氣,寒氣和熱氣相互搏鬥,脈絡會沉伏,讓病人更加寒冷、難以遏止。只要去掉被褥、撤掉火氣,再服用調和表氣的藥物,自然就不會惡寒了。尤其對於女性患者,不可靠近火氣,以免寒氣進入腹部,導致血室凝結,這時針灸和藥物都無法治療了。

惡寒有二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宜解表,脈必浮數,屬桂枝(正方一)、桂枝二越婢一湯(正四)、麻黃(正方二十)、青龍湯(正方三十六)證也;發於陰者宜溫里,脈必沉細,屬理中湯(正方七十四)、四逆湯(正方七十五)證也(少陰病下利已,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宜建中湯(正方三十七);若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用大柴胡湯下之。(正方三十)若發熱微惡寒者,屬柴胡桂枝湯也(正方三十一)。

白話文:

惡寒分為兩種類型:

  • 發熱而惡寒:屬於陽虛造成。
  • 無熱而惡寒:屬於陰虛造成。

陽虛惡寒

  • 宜發散表寒,脈象通常浮數。
  • 常見證型: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湯、青龍湯。

陰虛惡寒

  • 宜溫補內臟,脈象通常沉細。
  • 常見證型:理中湯、四逆湯。

特殊情況

  • 少陰病下利停止後,若出現惡寒蜷縮,手腳溫暖者,可治癒,宜用建中湯。
  • 少陰病惡寒蜷縮,時常煩躁,不喜歡穿厚衣服,宜用大柴胡湯下泄。
  • 發熱微有惡寒者,屬於柴胡桂枝湯證型。

發汗後反惡寒者,虛故也,屬芍藥甘草附子湯。(正七十二)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也,不可更吐下也。發汗面色赤有熱者,為欲解,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傷寒大下後,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正方一),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正方五十九)。雖然,太陽、陽明、少陰,皆有惡寒,要之,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也。

白話文:

發汗後反惡寒者: 虛弱所致,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傷寒論第72條)

脈象微弱且惡寒者: 陰陽兩虛,不可再使用催吐或瀉藥。

發汗後面色赤紅,有熱感者: 病勢將解,宜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第2條)

傷寒大便後,再次發汗,心下痞滿,惡寒者: 表證未解,不可治療痞滿,應先解表,表證解除後再治療痞滿。解表宜用桂枝湯(傷寒論第1條),攻痞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第59條)。

雖然: 太陽病、陽明病、少陰病皆有惡寒,但總的來說,太陽病無論發熱與否,都必然會惡寒。

陽明證俱宜下,唯惡寒中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發其汗耳。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寒者,白虎證也(正方六十四)。又問:有汗出惡寒者,有汗出多而微惡寒者,有頭汗出而微惡寒者,何也?仲景云:太陽病,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正方六十)。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也。

白話文:

陽明證總宜用瀉法,但惡寒為病在經絡,與太陽病合病屬表證,只要發汗就可以了。如果嘔吐或瀉後,七八天還沒有好轉,熱氣積結在內,表裡都熱,時常惡寒的,就是白虎證(《傷寒論》第64條)。

再問:有出汗而惡寒的,有出汗多而微惡寒的,有頭部出汗而微惡寒的,這是為什麼?仲景說:太陽病,這個人發熱出汗,又惡寒不嘔吐,但是心下痞悶的,這是用瀉下法治療。心下痞悶而又復發惡寒出汗的,用附子瀉心湯治療(《傷寒論》第60條)。

陽明病脈搏遲緩出汗多的,微惡寒的,是表證沒有解除,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

(正方一)頭汗出而微惡寒者,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也。(正方二十九)又問:背惡寒者何也?背惡寒有兩證:三陽合病背惡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乾也;少陰病背惡寒者,口中和也,以此別之。

白話文:

(正方一)頭部冒汗但感到稍微畏寒的,屬於少陽證,應服用小柴胡湯。(正方二十九)又問:背部畏寒是由於什麼呢?背部畏寒有兩種證狀:三陽合病導致的背部畏寒,嘴巴會感到麻痺,口乾舌燥;少陰病導致的背部畏寒,嘴巴會感到舒適,以此區分。

口中不仁、口燥舌乾而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正六十五)口中和而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正方六八)仍灸之(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六十四)問惡風

白話文:

  • **口中失去知覺、口乾舌燥、背部發冷:**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 **口中正常、背部發冷:**附子湯主治,並配合艾灸治療(張仲景說:少陰病發作一、兩天,口中正常、背部發冷,應艾灸,附子湯主治)。

惡風者,衛中四時之虛風,所以惡風也,其人當汗出而脈緩也。數與桂枝湯(正方一)、桂枝加葛根湯(正方十八),使遍體微潤連日當自解矣。又有太陽病發汗多,亡陽遂漏不止,衛虛而惡風者,當溫其經也。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也(正方六)。

白話文:

怕冷的人,是因為身體表層的衛氣受了季節性風邪的影響,才會怕冷。這種人通常會出汗,脈搏比較慢。可以經常服用桂枝湯(正方一)或桂枝加葛根湯(正方十八),讓身體微微出汗,持續幾天就會好轉。

還有一種情況,是太陽病出汗過多,陽氣虧損,導致漏汗不止,衛氣虛弱而怕冷。這種情況需要溫暖經絡。如果怕冷、小便困難、四肢有點僵硬、難以屈伸,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正方六)。

若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也(正方二十九)。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正方二十二)

(六十五)問傷寒不得汗

白話文:

如果感冒四五天,

  • 身體發熱,怕吹風
  • 脖子僵硬
  • 肋骨下脹滿
  • 手腳溫熱,口渴

可以使用小柴胡湯。(經方二十九)

如果風寒夾雜濕邪相爭,

  • 骨頭關節疼痛、煩躁不安
  • 肌肉抽痛,不能彎曲伸直
  • 出汗、氣喘
  • 小便不利
  • 怕風寒,不願意脫衣服
  • 或者身體輕微浮腫

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經方二十二)

《甲乙經》云:熱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而得汗者,生。大抵傷寒營衛俱病則無汗,麻黃湯(正方二十)、葛根湯(正方二十六)、大青龍湯(正方三十五)、蔥豉湯(雜方七十四)可選而用之。若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溫熱之氣於外迎之,無不得汗也。

白話文:

《甲乙經》中記載:

發熱疾病中,脈搏急速強盛,但卻無法出汗的,這是陽脈極端旺盛的徵兆,很可能會死亡;如果脈搏雖然急速強盛,但卻可以出汗,則可以生存。

通常來說,傷寒時營氣和衛氣都受損,因此不容易出汗。可以使用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蔥豉湯等藥方來治療。如果連續服用這些藥方後仍然無法出汗,那麼可能會死亡。

這時可以採取中風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蒸氣治療。溫熱的蒸氣可以幫助患者出汗。

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灑之,取蠶沙、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可側手厚,上鋪席,令病人當上臥,溫覆之;夏月熱,只布單覆之,汗移時立至,俟周身至腳心皆汗漐漐,乃用溫粉撲止汗,移上床。最得力者,蠶沙、桃、柏葉也;無蠶沙亦得,單桃葉亦得,蒴藿亦可;用麩糠,乃助添令多爾;不用亦得。傷寒亦有氣虛不能作汗者。

白話文:

點燃篝火燒一陣子,等火熄滅後,可以用水澆滅,或取蠶沙、柏葉、桃葉、麥麩,混合均勻,鋪在地上,厚度約一側手之高,上面鋪上席子,讓病人躺上去,蓋上被子保暖;夏天炎熱時,只蓋一層薄毯即可。不久就會滿身大汗,等到汗水從頭到腳都浸透衣物,此時用溫熱的粉撲擦乾汗水,將病人移到牀上。效果最好的材料是蠶沙、桃葉、柏葉;沒有蠶沙也可以,單用桃葉也可以,香椿葉也可以;加入麥麩可以幫助出汗更多,不加也可以。有的人傷寒時因為氣虛而不能出汗。

仲景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正方二),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宜朮附湯(正方七十)、黃耆建中湯(正方三十七)。

(六十六)問自汗

白話文:

仲景說:

脈浮緩慢,緩慢是氣陽不足,不能發汗,身體必定會發癢,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正方二)。

陽明病,本應多汗,但反而不汗,有如蟲子在皮膚裡爬行的感覺,這是因為虛弱太久所致,應該用朮附湯(正方七十)或黃耆建中湯(正方三十七)治療。

傷寒無汗者七證,自汗者九證。太陽傷寒、剛痓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陰易病、冬陽明病,皆無汗(凡少陰證無汗,類麻黃湯之證,然類麻黃證。脈陰陽俱緊,少陰脈微細為異也。又汗出為陽微。故仲景云:陰不得有汗,脈陰陽俱緊而反汗出為亡陽,屬少陰經也)。

白話文:

傷寒不發汗的病症有七種,自發汗的病症有九種。太陽傷寒、剛痓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陰易病、冬陽明病,這些病症都不會發汗。特別是少陰病症不發汗,類似麻黃湯治療的病症,但少陰脈微細,與麻黃湯病症有所不同。此外,汗出代表陽氣虛弱,所以仲景說,陰證不應該出汗,脈象陰陽俱緊卻反倒出汗,這是亡陽之象,屬於少陰經病症。

汗出者九證,衛不和自汗。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衛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屬桂枝也。(正方一)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汗出,欲救風邪者,宜桂枝湯。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也,以衛氣不共營氣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

白話文:

自汗有九種徵象:

  1. **衛氣不調自汗:**患者臟腑沒有其他疾病,時常發熱自汗,久治不癒,是衛氣不調所致。及時發汗就能好轉,屬於桂枝證。(正方一)
  2. **太陽病發熱出汗:**這是由於營氣虛弱,衛氣強盛,所以出汗。治療時要祛除風邪,可以使用桂枝湯。
  3. **經常自汗:**這是由於營氣調和,但營氣調和時無法與衛氣協調所致,因為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再次發汗後,營衛和調則可痊癒。

傷風自汗。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為中風,屬桂枝湯(正方一)。又云: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正方十八)主之。汗出而渴者,五苓散;(正方六十六)不渴者,茯苓甘草湯。(正五十三)雖然,仲景云:傷風自汗,用桂枝,然桂枝湯難用,須是仔細消息之。

白話文:

如果受風寒後出現出汗症狀,屬於太陽病範疇。陽明經病,發燒出汗怕風,脈搏緩慢,屬於中風,應使用桂枝湯治療(正方 1)。如果陽明經病,後頸和背部出現肌肉緊張,出汗後反而怕風,則應使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正方 18)。出汗口渴的,可以使用五苓散(正方 66);不出汗的,可以使用茯苓甘草湯(正方 53)。雖然張仲景認為傷風出汗可以使用桂枝,但桂枝湯的運用需要謹慎,必須仔細辨識病情。

假令傷風自汗,若脈浮而弱,設當行桂枝湯,服後無桂枝脈息證候而煩者,即不可再服也;若傷風自汗出而小便數者,切不可與桂枝也。仲景云: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桂枝湯內加附子服之;(正方六)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與桂枝附子湯,宜服芍藥甘草湯;(正方五七)若誤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乾煩燥,厥逆嘔吐,作甘草乾薑湯(正五十五)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與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微溏則止其譫語,緣芍藥甘草湯主脈浮自汗,小便數者,寸口脈浮為風,大為溫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小便數,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用桂枝,宜服芍藥甘草補虛退風熱通治。誤服桂枝湯後。

白話文:

如果傷風後自發出汗,脈象浮弱,應該使用桂枝湯。服藥後,如果脈象不再浮弱,但仍然煩躁,就不能再服用桂枝湯。

如果傷風出汗且小便頻繁,絕對不能服用桂枝湯。張仲景說:太陽病自發出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如果小便困難,可以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服用;

如果小便頻繁,千萬不能服用桂枝附子湯,應服用芍藥甘草湯;

如果誤用桂枝附子攻表,導致咽喉乾澀、煩躁、厥逆嘔吐,應服用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

如果厥逆好轉,足溫回升,再服用芍藥甘草湯,雙腳就能伸展;

如果胃氣不和,出現胡言亂語,應服用調胃承氣湯,稍有腹瀉,胡言亂語就會停止。

芍藥甘草湯主治脈浮自汗、小便頻繁。寸口脈浮為風,大脈浮為溫風,會產生輕微發熱。虛弱時,兩腿會抽筋,小便頻繁,仍出汗,這是體液不足,不能誤用桂枝湯。應服用芍藥甘草湯,以補虛、退風熱、通治。誤服桂枝湯後,應服用芍藥甘草湯治療。

病證仍存者,風溫自汗。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屬葳蕤湯,(雜四十五)

白話文:

如果症狀還沒有消失,是風溫自汗。太陽經發熱口渴,不畏寒的,是溫病;如果已經出汗,身體燒熱的,稱為風溫。風溫這種病,脈象陰陽兩部都浮,自發出汗,身體沉重愛睡覺,鼻子呼吸一定會打鼾,說話困難,屬於蕤葳湯的證型。

中濕自汗(《難經》云:何以知傷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濕,故知腎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中暑自汗(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屬白虎湯),(正六十四)陽明病自汗不惡寒,反惡熱,濈濈然汗自出者,屬陽明也。若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以汗多胃中燥,豬苓複利其小便故也。

白話文:

濕氣在體內時會自出汗(《難經》中說:如何知道身體濕氣太重?當身體濕氣太重時,就會喜歡出汗,不可制止。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腎臟掌管身體的水代謝,腎臟發熱時就會導致心臟發熱,因此會出汗不止。)

中暑時會自出汗 (陽光中暑者,會出現大汗淋漓的症狀,且會怕冷、身體發熱及口渴,屬於「白虎湯」證。)

陽明病時會自出汗 (陽明經有熱時會出汗,但不怕冷,反而怕熱,而且汗水會不斷自出,屬於「陽明證」。)

若陽明病時大量出汗且口渴 ,則不可使用「五苓散」,因為出汗過多會導致胃中燥熱,而「豬苓」會利尿,會加劇小便的排出量。

故仲景云: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陽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譫語者,屬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雖然,陽明汗多急下,若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爾不可攻之,須自大便導之,宜用蜜煎導法。(正一百十二)陽明病汗出而脈遲,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湯。

白話文:

因此,仲景說:陽明經發熱出汗多的患者,應緊急瀉下。陽明經發熱的患者通常出汗多,這是因為津液外流,導致胃中乾燥,大便必定硬結。如果患者出現譫語,可用調胃承氣湯(正方第43條)治療。儘管如此,對陽明經出汗多、發熱的患者急於瀉下的原則,如果小便仍能自行通暢,說明津液尚未耗盡,不宜採取攻伐治療,應該從大便通導入手,可以用蜜煎導法(正方第112條)。陽明經發熱出汗,脈搏卻緩慢,且略感惡寒的患者,說明表證尚未解除,應使用桂枝湯治療。

(正方一)陽明法多汗則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正方二十)亡陽自汗太陽病發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惡風,當溫其經,宜桂枝加附子湯。(正方六)傷寒尺寸脈俱緊而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其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正七十五)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溫粉撲之。

白話文:

(1)陽明經的證候特點是多汗,那麼脈象就會浮。不流汗卻氣喘,發汗後會好轉,適合用麻黃湯治療。

(2)太陽病的證候特點是發汗過多,汗液無法止住,病人怕風。這時需要溫經散寒,適合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3)傷寒時脈象緊且出汗,是因為陽氣不足。這種情況屬於少陰經證,病人應當會有咽痛、嘔吐或腹瀉,但熱度不退,體內有緊悶感,四肢疼痛,手腳冰涼且怕冷。這時應當使用四逆湯治療。

(4)如果出汗不止,可以使用溫粉撲在身上止汗。

若汗多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者,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雜二),次服小建中湯,(正三十七)柔痓自汗(太陽病發熱,脈沉細,搖頭口噤,背反張,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柔痓,小續命湯主之也),(雜五十七)霍亂自汗(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汗過多且不止,必定會惡寒煩躁,無法入眠,應先服用「防風白朮牡蠣湯」(見《楊上善太醫方》卷二),然後服用「小建中湯」(見《傷寒論》卷三第七),

針對「柔痓」引起的盜汗(發熱,脈搏沉細,搖頭、口緊閉,背部反張,出汗卻不惡寒的疾病,可用「小續命湯」來治療)(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第七)。

針對「霍亂」引起的盜汗(嘔吐、腹瀉、出汗,發熱惡寒,四肢僵硬,手腳冰冷的疾病,可用「四逆湯」來治療)。

(正七十五)雖然,少陰不得有汗,而少陰亦有反自汗出之證(陰證四肢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濈濈者,亡陽也)。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之證,不可不察也。

(六十七)問頭汗出

白話文:

雖然少陰病症狀通常是無法發汗,但也有相反自汗的證狀(表現為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上出現大量冷汗,這是因為陽氣虛弱)。陽明病症狀通常是多汗,但也有相反的不發汗證狀,這也是需要辨別的。

病人表實裡虛,玄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於頭。凡頭汗出者,五內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證: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

白話文:

患者表面看似實證,實則裡虛,胸中氣滯不通,導致陽氣上湧,出汗集中在頭部。凡是頭部出汗的,都是因為五臟內臟燥熱、胞宮空虛,體液不足所致,應慎防瀉下,瀉下則會加重虛證。

然而,頭部出汗也分為幾種證型:傷寒五六天後,出現頭部出汗,伴有輕微惡寒、手足發冷、心下痞滿、不想進食、大便乾結、脈象細弱的,屬於陽氣微弱凝聚所致,說明既有表證又有裡證。脈象沉細也有裡證,出汗是因為陽氣微弱;如果完全是陰寒凝聚,就不會有外證,病邪全部深入體內,屬於半表半裡的證型。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正方三十二)病人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五苓散(正六十六)、茵陳湯(正方九十三)。

白話文:

  • **第29條:**脈象雖然沉而緊,但不能診斷為少陰病。這是因為陰陽不得出汗,現在頭部有汗,所以可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小柴胡湯主治。)

  • **第32條:**傷寒五、六天,已經出過汗,胸脇脹滿而微有結塊,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反覆寒熱,心中煩悶者,這是表證未解。(柴胡桂枝幹薑湯主治。)

  • **第66條和93條:**病人只有頭部出汗,身體沒有出汗,汗水從脖子流回,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者,這是因為瘀熱在體內,身體必定會發黃。(五苓散、茵陳湯主治。)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正四十五)

白話文:

陽明熱症,大便後,身體外表有熱,手腳溫暖,沒有胸悶,心中煩躁不安,飢餓卻不能吃,只有頭部出汗(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正治實熱證方四十)

心下緊滿,無大熱,頭汗出者。茯苓湯主之。(雜八十四)仲景云:傷寒心下緊滿,無大熱,但頭汗出者,此名為水結在胸脅,以頭汗出,別水結證,小半夏加茯苓湯(雜方八十二)。陽明病,下血譫語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汗出則愈。汗出譫語者,有燥屎也,過經乃可下也;下之早,語言必亂,以表實裡虛故也。

(六十八)問頭疼

白話文:

心窩緊繃、滿悶,沒有明顯發熱,只有頭部出汗的症狀。治療此症,以茯苓湯為主。(《傷寒論》雜病八十四)

仲景說:傷寒導致心窩緊繃、滿悶,沒有明顯發熱,只見頭部出汗的症狀,這是水飲停留在胸脅部位,根據頭部出汗的症狀,與水飲停留在胸脅的其他證候相區別,可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傷寒論》雜方八十二)

陽明病,出現大便帶血、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熱邪進入血室所致,如果同時還有頭部出汗的症狀,應針刺期門穴,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放血治療,出汗後症狀就會緩解。

出汗伴胡言亂語的症狀,可能是因為腸道中有燥屎,必須等一段時間後才能進行瀉下治療;如果過早瀉下,會導致患者神志更加混亂,這是因為表實裡虛所致。

頭疼者,陽證也。太陽證頭疼,必發熱惡寒,無汗者,麻黃湯(正方二十);有汗者,桂枝湯。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雜七十五)服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主之。(雜七十六)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也,少陽不可發汗,小柴胡主之。(正二十九)陽明證,頭疼,不惡寒,反惡熱,胃實故也,陽明氣實,故攻頭也,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主之。

白話文:

頭痛 屬於陽性的證狀。

太陽證 引起的頭痛,必定發燒畏寒,沒有出汗的,服用麻黃湯(正方第二十)。有出汗的,服用桂枝湯。

如果已經出汗,或者還沒有出汗,頭痛像破了一樣,服用連須蔥白湯(雜方第七十五)。服湯後頭痛不止的,服用葛根蔥白湯(雜方第七十六)。

脈搏細弦,頭痛發熱的,屬於少陽證。少陽證不可發汗,服用小柴胡湯(正方第二十九)。

陽明證 引起的頭痛,不畏寒,反而怕熱,這是因為胃氣過盛所致,陽明之氣過盛,所以上攻到頭部,服用調胃承氣湯(正方第四十三)。

仲景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續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疼者必衄,屬桂枝湯(正方一)。太陰、少陰經從足至胸,俱不至頭,唯厥陰經挾胃,屬肝,絡膽,循喉嚨,上頏顙,連目,出額,故太陰、少陰並無頭疼之證,仲景只有厥陰一證吳茱萸湯,(正方一百)治乾嘔、吐涎沫、頭疼而已。大抵屬三陽者,頭疼為多也。

白話文:

仲景說:傷寒病患者如果沒有大便,六七天後出現頭痛發熱的症狀,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說明病邪不在身體內部,而是在體表,需要發汗治療。如果出現頭痛並伴有鼻出血,適用桂枝湯(正方一)。太陰經和少陰經從腳到胸,都不會到達頭部。只有厥陰經附著在胃上,與肝臟相連,並且與膽相絡,沿著喉嚨,向上到頏顙(眉骨上方的額頭),連接著眼睛,最後到達額頭。因此,太陰經和少陰經沒有頭痛的症狀。仲景只有針對厥陰經的一種證型,即吳茱萸湯(正方一百),用於治療乾嘔、吐涎沫、頭痛。一般來說,屬於三陽經的病證,頭痛的症狀較多。

孫真人云:陽傷寒者,體熱頭疼是也;陰傷寒者,不壯熱,不頭痛是也。若非次頭疼,胸中滿,及發寒熱,脈緊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錢暖水調下,吐涎立愈,又問:病人頭疼鼻塞而煩者,何證也?此屬濕家,頭中寒濕,故鼻塞而頭疼也。內瓜蒂末鼻中。則愈,法在發黃門中。

(六十九)問身體痛(身癢附)

白話文:

孫思邈說:陽性傷寒的人,身體發熱頭痛。陰性傷寒的人,沒有發熱發燒,也沒有頭痛。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只頭痛,胸口發悶,還有發熱發寒,脈搏緊而不大,這就是膈膜上有痰涎,應該用一錢瓜蒂末,用溫水送服,就能吐出痰涎而痊癒。又問:病人頭痛鼻塞而煩躁,這是什麼證候呢?這是濕性體質,頭部有寒濕,所以鼻塞頭痛。把瓜蒂末塞進鼻中,就能痊癒,方法在黃門科中。

太陽、少陰、厥陰皆有身體痛,當以外證與脈別之。太陽證表未解,脈浮緊,法當身體痛,宜麻黃湯(正方二十)以汗之。脈浮緊,當身體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脈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尺脈遲者,先以小建中湯以養之;(正三十七)脈浮者,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少陰、厥陰三種證型都可能出現身體疼痛的症狀,需要根據外在症狀和脈象來區分。

太陽證的患者表證未解,脈浮緊,這時應該出現身體疼痛的症狀,應使用麻黃湯(正方二十)讓患者發汗。脈浮緊,應該以出汗的方法緩解疼痛。

但是,如果尺脈遲緩,則不能發汗,因為尺脈遲緩表示營氣不足,血氣不足。尺脈遲緩的患者,應先用小建中湯(正方三十七)來調理;脈浮的患者,則可以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中濕,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病人中濕,因而傷風,風濕相搏,一身痛重,是名風濕,當於風濕中求之(麻黃加朮湯主之)。(雜方一百二十二)若脈沉自利而身體痛者,陰證也,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正七十五)、附子湯(正六十八)、真武湯(一百五)之類以溫之(大抵大便利而身體疼者,當救里;大便如常而身體痛者,急當救表,此不可不知也)。或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身如被杖者,當作陰毒治之。

白話文:

太陽中濕

  • 太陽經被濕氣侵襲,全身痠痛,發燒發黃,小便困難。患者因濕邪而感冒,風邪和濕邪相互搏鬥,全身疼痛加劇,稱為風濕。應從風濕中尋找治療方法。(使用麻黃加朮湯。)

脈沉自利

  • 如果脈象沉伏,但有腹瀉,身體疼痛,這是陰證。應急救脾胃,使用四逆湯、附子湯或真武湯等藥方溫補。(一般來說,大便稀溏而身體疼痛時,應救脾胃;大便正常而身體疼痛時,應急救外感,這點要分辨清楚。)

陰毒證

  • 身體沉重,背部僵硬,腹中絞痛,咽喉不適,身體像被杖打過一樣疼痛。應當採取治療陰毒的方法。

又問:發汗後身疼痛,脈沉而遲,當用何藥?仲景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正方十一),蓋為此證也;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兼治汗後身疼、脈沉而遲者;若霍亂吐瀉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與桂枝湯(正方一)即愈。《金匱要略》云:瘡家雖身體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白話文:

再問: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穩且緩慢,應該用什麼藥?仲景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傷寒論》正方第十一條),就是針對這個情況;小建中湯(《傷寒論》正方第三十七條),兼治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穩且緩慢;如果霍亂嘔吐腹瀉停止了,但是身體疼痛仍然持續,服用少量的桂枝湯(《傷寒論》正方第一條)即可痊癒。《金匱要略》中說:有瘡口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疾病加重。

又問:身癢者,何也?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太陽病七八日,脈微而惡寒,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若重反發汗,則氣虛,必兩耳聾無聞,素無熱人,可芍藥甘草附子湯;(正七十二)素有熱人,可黃耆建中湯。(正三十七)

白話文:

另有人詢問:身上癢,是什麼原因?

答:脈象浮腫而且緩慢,緩慢表示沒有陽氣,無法發汗,身體肯定會發癢。

太陽病已經持續七八天,脈象微弱而且畏寒,這是因為陰陽兩虛,不能再發汗、瀉下、催吐了。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正二十九條)。

如果反覆發汗,就會導致氣虛,一定會兩耳失聰,無法聽見聲音。如果本身沒有熱象,可以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正七十二條)。

如果本身有熱象,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正三十七條)。

面赤有熱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

(七十)問筋惕肉瞤,頭眩身搖

白話文:

面色紅且有發熱的症狀,表示病情尚未解除,因為病人無法微微出汗,身體一定會感到瘙癢,適合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問到筋肉跳動,頭暈並且身體搖晃。

太陽病發汗不解,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欲擗地者,屬真武湯(正一百五)。大凡發汗過多,即身瞤動振搖,虛羸之人,微發汗,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羸甚者,去芍藥,或少用之;有熱證惡熱藥者,去附子,余依本方加減法詳之。

白話文:

患了太陽病熱證,發汗治療卻沒有緩解,出現發熱心悸、頭暈、身體抽搐痙攣、想要在地上打滾的情況,適用真武湯(《傷寒論》卷一第115條)。總體來說,發汗過多就會出現身體抽搐痙攣,身體虛弱的人,稍微發汗就會出現這種證狀,都應該服用真武湯。身體特別虛弱的,去掉芍藥,或者少用;有熱證而忌用發熱藥物的,去掉附子,其他藥物按照本方的加減法詳細加減。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正方五十二),傷寒應發汗,而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筋惕肉瞤,此為逆,難治,且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散(雜方二),次服建中湯。(正三十七)

(七十一)問喘

白話文:

如果傷寒後出現嘔吐或腹瀉,導致心窩以下部位脹滿,氣息上衝胸部,起身後頭暈目眩,脈搏沉緊,如果發汗療法會加重症狀,身體感到振顫搖晃,可以使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正方編號52)。

傷寒應該採用發汗療法,但如果氣血在左側運行不暢,就不能發汗。如果強行發汗,會導致頭暈出汗,肌肉跳動抽搐,眼睛乾澀發炎。這是身體逆亂的徵兆,難以治療。應先服用防風白朮牡蠣散(雜方編號2),然後再服用建中湯(正方編號37)。

傷寒喘,只有太陽、陽明二證。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汗,屬麻黃湯(正方二十)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正二十八)。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也(正方十九)。

白話文:

感染風寒導致的氣喘,僅有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證型。

太陽經證型:

  • 頭痛發燒,
  • 身體疼痛,怕吹風,
  • 沒有出汗,卻氣喘,
  • 應發汗治療,使用麻黃湯(參考方劑二十)。
  • 如果誤用瀉下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脈搏跳動急促,表示體表病邪未解。
  • 如果氣喘同時伴有出汗,應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參考方劑二十八)。

陽明經證型:

  • 太陽經病症已退而仍有輕微氣喘,表示體表病邪未解,
  • 應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參考方劑十九)。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也(正方三十一)。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宜下,屬承氣湯(正四十二)然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正方二十)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白話文:

  • 發汗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伴有喘氣,但沒有明顯發熱,可以服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正方三十一)
  • 陽明病,出汗不畏寒,腹部脹滿並喘息,有潮熱感者應瀉下,使用承氣湯。(正方四十二)
  • 但是,陽明病脈象浮大,沒有出汗而喘息,發汗後會好轉,應服用麻黃湯。(正方二十)
  •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喘息胸悶,不可瀉下,宜服用麻黃湯。

又發汗後飲水多,咳而微喘者,水停心下,腎氣乘心故也,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正三十六)。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也(正二十六)又問:麻黃主喘,何故去之?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留汗也,小便不利,小腹滿,故去麻黃加茯苓也。

(七十二)問渴

白話文:

如果發汗後喝水過多,出現咳嗽和輕微喘息,這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腎氣衝擊心臟所致。此時可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方劑編號:正三十六)。

如果小腹脹滿,則去麻黃,加茯苓(方劑編號:正二十六)。

有人問:麻黃可以治療喘病,為什麼要去掉它呢?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喘息是因為心下有水,汗液無法排出,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因此,需要去麻黃,加茯苓來治療。

脈浮而渴,屬太陽。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渴者,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根。(正三十六)太陽病,服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者,白虎加人參。(正六十五)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正六十六)。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主之。

白話文:

脈搏浮而口渴,屬於太陽病。如果傷寒初期症狀未解,胸口有積水導致口渴,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半夏,再加上栝蔞根。太陽病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之後感到極度口渴,可以用白虎湯加入人參。脈搏浮,小便不暢,微熱口渴,可以用五苓散。傷寒病發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脅肋部位脹滿,手腳溫暖而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根來治療。

(正二十九)太陽證身體灼熱而渴者,為風溫,栝蔞根湯主之(雜方四十七)。有汗而渴,屬陽明。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虛人老人,及春秋月可與竹葉石膏湯。(正九十三)。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正九十五)、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正二十九)傷風寒熱,或發熱惡風而渴,屬少陽。

白話文:

(正文二十九) 如果太陽型體質的人出現身體發熱、口渴的症狀,這是風熱證,可以用栝蔞根湯治療(雜方四十七)。

(正文九十三) 如果有出汗、口渴的情況,屬於陽明證。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虛弱的人、老人,或者在春天和秋天,可以用竹葉石膏湯。

(正文九十五) 如果陽明病出現只出頭汗、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等症狀,身體會發黃,建議使用茵陳湯(正文九十五)、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正文二十九)。

(正文二十九) 如果傷風寒熱,或者發熱、怕風、口渴,屬於少陽證。

少陽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正二十九)自利而渴,屬少陰。傷寒熱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咳而嘔渴,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正方一百八)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

白話文:

少陽經絡脅肋下方硬, 不排便反而嘔吐, 舌苔白而口渴, 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 (難經第二十九章)

自發性腹瀉而且口渴, 屬於少陰病。 傷寒熱邪入侵臟腑,流入少陰, 少陰經絡主管腎臟,腎臟不喜乾燥, 所以口渴引飲,少陰腹瀉,咳嗽嘔吐口渴, 可以用豬苓湯治療。 (難經第六十七章)

腹瀉且想喝水, 是因為有熱邪, 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 (難經方一百八)

特別注意, 太陽病證沒有出汗而口渴的, 不能使用白虎湯。

仲景云: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脈浮發熱無汗,是表未解也,不可與白虎湯,薏苡、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也。(正方三十六)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也。(正二十九)陽明證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汗多胃中燥,豬苓複利其小便故也,薏苡竹葉湯可與之。

白話文:

仲景說:口渴想喝水,但沒有感冒症狀的,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脈搏浮動發熱沒有汗,說明感冒尚未解除,不能用白虎湯,可以使用去半夏、加栝蔞的薏苡小青龍湯。(正方三十六)

傷寒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脅肋下方有脹滿感,手腳溫熱並且口渴的,可以使用去半夏、加人參栝蔞的小柴胡湯。(正二十九)

有陽明病症,出汗多並且口渴的,不能用五苓散。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豬苓會讓小便更利,所以要用薏苡竹葉湯。

仲景云:陽明病發作有時,汗出多者,急下也。太陽病渴,終不可與白虎耶?太陽證得汗後,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也。陽明病渴,終不可與五苓耶?陰明證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此皆仲景之妙法也(仲景豬苓湯證,亦云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若小渴咽乾者,只小呷滋潤之,令胃中和。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明病發作時,如果出汗多,應該立即用瀉法治療。太陽病患者口渴,難道不能用白虎湯嗎?太陽病在出汗後,如果脈搏洪大有力,而且口渴,纔可以使用白虎湯。陽明病患者口渴,難道不能用五苓散嗎?陽明病證出現小便不利,出汗少,脈搏浮動而口渴的情況下,纔可以使用五苓散。這些都是張仲景的高明醫術(仲景的豬苓湯證,也提到:脈搏浮動,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可以使用豬苓湯)。

一般情況下, 非極度口渴,不用喝水。如果只是口乾舌燥,可以少量喝水潤喉,讓胃部保持平衡。

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斗者,與五升飲之;若全不與,則乾燥無由作汗。發喘而死,常人見因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喘死者甚眾,當以五苓散(正六十六)。或陷胸丸(正三十九)與之。《金匱要略》云:得時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也。

白話文:

如果口渴煩躁得很厲害,能喝一斗水的人,給他喝五升;如果完全不給水,就會乾燥得無法出汗。這樣會導致氣喘而死。一般人看到因為口渴喝水而出了汗,就會在稍微口渴時就大量喝水,這導致水停留在心下,造成腹部脹滿,導致喘息而死的人很多。應該服用五苓散(配方:茯苓、澤瀉、豬苓、白術、桂枝,各6克,甘草3克)或陷胸丸(配方:沉香、乳香、沒藥、蘇合香、丁香、檀香、藿香、木香、甘草、白芷、防風、當歸,各1克)。《金匱要略》中說:得了時氣後五六天出現口渴,想喝水但不能喝很多,不應該給水喝。

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依證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凡人但見仲景云: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勝數。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致。

白話文:

由於腹中的熱氣還很少,不能將它化解,因此會變成別的疾病。到了七八天後,病人會非常口渴,想要喝水,此時應根據病情給予病人水,但不要讓他們喝得太飽。 一般人只看到仲景說:「生病的人反而能喝水,這是要好的徵兆。」於是即使只是輕微口渴,也強迫病人喝水,結果因此導致許多不幸。總的來說,傷寒的水氣都是因為喝太多水造成的。

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結於胸脅,則為水結胸;胃中虛冷,則為嘔為噦;冷氣相搏,則為噎;上迫於肺則為咳;漬入腸中,則為利;邪熱所薄,蓄於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小腹滿,或裡急;溢於皮膚,則為腫。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雜方二十)。

白話文:

水停留在心臟下方,氣往上衝擊心臟,就會出現心悸和喘息。

水停滯在胸部和肋部,就會形成胸水。

胃中虛寒,就會出現嘔吐和呃逆。

冷氣相互作用,就會導致噎塞。

水氣上迫肺部,就會引起咳嗽。

水氣流入腸道,就會導致腹瀉。

邪熱積聚在下焦,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裏急後重。

水氣溢出皮膚,就會導致水腫。

如果陽毒格外嚴重,導致躁動亢奮、口渴異常,可以使用黑奴丸來治療(取自《雜方二十》)。

中暑伏熱深,累取不瘥,其人發渴不已,酒蒸黃連丸(雜七十九)主之。(雜七十九)

(七十三)問鼻衄

白話文:

暑熱深入體內,長久沒有康復,患者非常口渴,此時使用酒蒸黃連丸(見「雜方」第79條)治療。

傷寒太陽證,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仲景所謂陽盛則衄。若脈浮緊無汗,服麻黃湯(正方二十)不中病,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湯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也。若脈浮自汗,服桂枝湯(正七)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疼甚而致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宜再與桂枝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桂枝湯也。大抵傷寒衄血不可發汗者,為脈微故也。

白話文:

對於傷寒的陽證,如果出現流鼻血的症狀,表示病情正在好轉,這是因為陽氣過盛所致。仲景曾說過,陽氣過盛就會流鼻血。

如果患者脈象浮緊、沒有出汗,服用麻黃湯(常用的方劑為20劑)但沒有改善症狀,患者表現出煩躁、眼睛發紅,嚴重者一定會流鼻血,如果流鼻血較少而脈象仍然浮緊,可以再次服用麻黃湯;如果流鼻血後脈象已經微弱,則不能再服用麻黃湯。

如果患者脈象浮而自汗,服用桂枝湯(常用的方劑為7劑)但沒有改善症狀,說明桂枝證仍然存在,患者一定會感到頭疼厲害而流鼻血,如果流鼻血較少而脈象仍然浮,可以再次服用桂枝湯;如果流鼻血後脈象已經微弱,則不能再服用桂枝湯。

總的來說,對於傷寒流鼻血,如果脈象微弱,則不能發汗治療。

治法,衄家不可發汗,汗出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瞬,不得眠。然而無汗而衄,脈尚浮緊者,須再與麻黃湯;有汗而衄,脈尚浮緩者,須再與桂枝湯。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雜七十八)、犀角地黃湯(雜八十六)。衄血不止者,茅花湯。(雜方八十)若衄而渴,心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正方六六),次服竹葉湯(正九十五)。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對於流鼻血的患者,不可發汗。如果額頭上已出汗,面色蒼白,脈搏緊急,直視不能眨眼,失眠,這些情況表示病情嚴重。

然而,若患者沒有出汗而流鼻血,脈搏仍然浮而緊,則需要再次服用麻黃湯。如果已出汗而流鼻血,脈搏仍然浮而緩,則需要再次服用桂枝湯。

若脈搏已微弱,則可服用黃芩芍藥湯或犀角地黃湯。

對於流鼻血不止的患者,可服用茅花湯。

如果流鼻血時伴有口渴、心煩,喝水後嘔吐,則先服用五苓散,再服用竹葉湯。

又問:陰證有衄血者乎?陰證自無熱,何緣有衄?若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

(七十四)問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譫語遺尿。

白話文:

再問:陰證的人會有鼻子出血的情況嗎?陰證本身沒有熱象,為什麼會有鼻出血?如果是少陰病,只有手腳冰冷沒有出汗,如果勉強讓病人出汗必定會造成流鼻血,目前不知從何處流出,可能是從口鼻,也可能是從耳目,這種情況稱為「下厥上竭」,很難治療。

此三陽經合病也,白虎湯主之。(正六十四)不可發汗,汗之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加人參也。(正六十五)又第二問論合病。

白話文:

表陽經合病,用白虎湯治療。(64)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說胡話;向下瀉,會導致額頭出汗,手腳發冷;如果自汗,白虎湯中加人參。(65)又問,合病的第二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