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六 (1)
卷第六 (1)
1. 卷第六
[此一卷論傷寒、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痓病、溫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實辨;言順則事成。又況傷寒之名,種種不同。若識其名,縱有差失,功有淺深,效有遲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療。往往中暑乃作熱病治之,反用溫藥;濕溫乃作風溫治之,復加發汗。
名實混淆,是非紛亂。性命之寄,危於風燭。今於逐問下詳載疾狀而名之曰某病,庶幾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如暗得明,胸中曉然,而處病不瘥矣。
(三十八)問脈浮而緊澀。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煩躁。
此名傷寒也。傷寒之候,發熱惡寒,頭疼腰脊痛,脈緊無汗,宜發汗而解。麻黃湯主之。(正二十)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又人參順氣散(雜三十)。蔥豉湯。(雜七四)蒼朮散。(雜三一)麻黃葛根湯(雜三十二)可選而用之。○然太陽病亦有熱多寒少者,須仔細看脈與證也。
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浮者,雖熱多寒少,自可發汗。若脈弱者無陽也,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正四)。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加黃耆最良。尺脈尚遲,再作一劑。○或太陽證宜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利,
則頻頻與少桂枝湯(正乙),使體潤,漐漐連日,當自解。○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之類和解之。
(三十九)問脈浮而緩。寸大而尺弱。自汗體熱。頭疼惡風。熱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慘。煩躁。手足不冷。
此名傷風也。傷風之候,頭疼發熱,脈緩,汗出惡風,當須解肌。宜桂枝湯主之(正一)。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敗毒散(雜三十三)。獨活散(雜三十四)。可選用之。治太陽中風,有汗用桂枝湯。凡脈緊必無汗,唯濡而緊,卻自汗,勿誤用小建中湯也。(正三十七)須是脈浮而緩者,方可用桂枝也。項背強者,桂枝湯加葛根也(正十八)。(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蓋桂枝加葛根者,謂中風有濕,當加之去其風濕,取微汗者,風濕去也)。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正八)(不飲水者是也)。凡發汗後,汗不止為漏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正六)腹滿者太陰證;脈浮者,可服桂枝湯微發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也。(正十三)○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半兩,陽旦湯是也(雜百十六)。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大抵用溫藥當避春,用熱藥當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者也)。○又問傷寒與傷風何以別之?傷寒者,脈緊而澀;傷風者,脈浮而緩。]
白話文:
[卷第六]
這一卷討論傷寒、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痓病、溫毒等疾病的名稱。天下萬事萬物,名稱確定了,才能辨別其本質;說話順理成章,事情就能成功。況且傷寒這個名稱,種類繁多,各有不同。即使診斷名稱上有些出入,也只是療效的深淺、速度的快慢有所差異而已。如果連疾病的名稱都搞不清楚,就胡亂治療,常常會發生例如把中暑當成熱病治療,反而使用溫熱的藥物;或者把濕溫當作風溫治療,又加用發汗的藥物等等情況。名稱和實際情況混淆不清,是非顛倒混亂,性命攸關,危險如同風中之燭。因此,在接下來的問答中,我會詳細記載疾病的症狀,並將其命名為某某病,希望藉此能通過名稱認識疾病,通過疾病認識病症,如同撥雲見日,胸中豁然開朗,從而有效治療疾病。
問:脈象浮而緊澀,頭痛,身體拘緊,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白且不舒展,腰脊疼痛,手腳末端略微厥冷,不煩躁。
答:這是傷寒。傷寒的症狀是發熱惡寒、頭痛、腰脊痛、脈緊無汗,應該發汗解表,用麻黃湯治療。輕症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也可以用人參順氣散、蔥豉湯、蒼朮散、麻黃葛根湯等藥物選擇使用。然而,太陽病也可能熱多寒少,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
熱多寒少,不嘔吐,大便正常,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脈象浮,即使熱多寒少,也可以發汗。如果脈象虛弱,則陽氣不足,應該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熱多寒少,尺脈遲緩,說明營氣不足,血液減少,最好先用小建中湯加黃耆。如果尺脈仍然遲緩,再服用一劑。或者太陽病應該發汗,但病人恰好失血或腹瀉,則應多次服用少劑量的桂枝湯,使身體滋潤,持續數日,疾病就會自行痊癒。如果病人是尿路感染或鼻出血,則不能發汗,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類的和解藥物治療。
問:脈象浮而緩,寸脈大而尺脈弱,自汗,體熱,頭痛,惡風,熱多寒少,面色紅潤而不慘白,煩躁,手腳不冷。
答:這是傷風。傷風的症狀是頭痛、發熱、脈緩、汗出惡風,應該解肌散寒,使用桂枝湯治療。輕症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敗毒散、獨活散等藥物選擇使用。治療太陽中風,有汗則用桂枝湯。凡是脈緊就一定無汗,只有脈濡而緊,卻自汗者,不要誤用小建中湯。必須是脈象浮而緩,才能使用桂枝湯。項背僵硬的,桂枝湯中加葛根。裡寒的,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湯。不喝水的,也是如此。凡是發汗後,汗出不止的,是漏風,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腹部脹滿的是太陰證,脈象浮的,可以服用桂枝湯微發汗。腹部疼痛的,用桂枝加芍藥湯,疼痛劇烈的,用桂枝加大黃湯。雖然桂枝湯,在西北地區的人,四季服用都見效,但在江淮地區,只有冬季和初春可以使用。從春末到夏至以前,桂枝證可以加黃芩半兩,陽旦湯就是這樣。夏至以後出現桂枝證,可以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者加升麻半兩。如果病人素體虛寒,就用古方,不要加減。這也是岐伯所說的“同病異治”的道理。總之,使用溫藥應該避開春天,使用熱藥應該避開夏天,這是《素問》中所說的“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的道理。又問傷寒和傷風如何區分?傷寒脈緊而澀,傷風脈浮而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