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2)

1. 卷第六

傷寒者無汗。(脈澀故也)傷風者有汗。傷寒者畏寒不畏風。傷風者畏風不畏寒。大抵太陽病者。必脈浮發熱惡風惡寒也。惡寒者不當風而自增寒。惡風者當風而增寒也。六經皆有傷寒傷風。其證各異。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脈緊無汗。為傷寒。陽明善飢為中風。不食為傷寒。

少陽兩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為中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寒。若三陰傷風無變異形證。但四肢煩疼。餘證同三陽。

(四十)問有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有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

此名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也。蓋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中風脈。是傷寒見風脈也。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宜服大青龍湯(正三十五)。蓋大青龍證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

(脈弱有汗為桂枝證。脈緊不煩躁為麻黃證)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並傷寒俱盛。故青龍湯添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添石膏所以為緊。此治營衛俱病。若證不審。誤用大青龍湯。則發汗多傷人。(以其有煩躁一證。

故可用大青龍湯)大抵感外風者為傷風。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桂枝主傷衛。麻黃主傷營。大青龍主營衛俱傷故也。風傷衛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行脈外。為陽。主外。皮膚之間衛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淺。寒傷營者。寒氣中於肌肉也。以營行脈中為陰。

主內。肌肉之間。營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深。所以桂枝與麻黃所施各異。戒勿誤用。以有淺深之別。風寒之殊。大醫當宜審諦。大青龍尤宜慎用。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類纂云。凡發汗過多。筋惕肉瞤。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

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正百五)以救之。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惡熱藥者。去附子。余依加減法。仲景制真武湯。乃為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有此證。故用真武湯。若調理順者。無此證也。

(四十一)問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支節痛重。其脈洪盛者。

此名熱病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正一)無汗宜麻黃湯。(正二十)加煩躁者。宜大青龍湯(正三十五)。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鬚用加減法。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夏至後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

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也。蓋桂枝麻黃湯性熱。地暖之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雜三十五)此方夏至後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也。古方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

白話文:

卷第六

傷寒通常沒有汗。(因為脈象澀滯的緣故)傷風則會有汗。傷寒會怕冷但不怕風,傷風則怕風但不怕冷。大致來說,太陽病的症狀一定是脈象浮、發燒、怕風怕冷。怕冷是指沒有吹風也會感到寒冷加劇,怕風是指吹到風才會感到寒冷加劇。六經(指中醫的六個主要經絡系統)都有可能發生傷寒或傷風,但它們的症狀各有不同。

太陽病如果脈象浮且有汗,屬於中風;如果脈象緊且無汗,屬於傷寒。陽明病如果容易感到飢餓,屬於中風;如果不想吃飯,屬於傷寒。少陽病如果出現兩耳失聰、眼睛發紅、胸悶煩躁,屬於中風;如果出現口苦、咽乾、頭暈目眩,屬於傷寒。如果三陰經脈發生傷風,症狀沒有明顯差異,只會出現四肢煩疼,其他症狀與三陽經脈相同。

**(四十)**問:如果出現發燒、怕冷、煩躁,但手腳溫熱,脈象反而呈現浮緊的狀況;或者出現怕冷多於發熱、不煩躁,手腳稍微冰冷,脈象反而呈現浮緩的狀況,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叫做傷風出現了傷寒的脈象,傷寒出現了傷風的脈象。一般來說,發燒、怕風、煩躁、手腳溫熱,屬於中風的症狀,但出現脈象浮緊,則是傷寒的脈象,這就是中風出現了傷寒的脈象。怕冷多於發熱、不煩躁、手腳稍微冰冷,屬於傷寒的症狀,但出現脈象浮緩,則是中風的脈象,這就是傷寒出現了傷風的脈象。中風出現傷寒脈象,或傷寒出現傷風脈象,適合服用大青龍湯。大青龍湯的症狀是脈象類似桂枝湯但沒有汗,病況類似麻黃湯但更加煩躁。

(脈象微弱有汗,屬於桂枝湯證;脈象緊實不煩躁,屬於麻黃湯證)大青龍湯治療的病症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情更重且伴隨煩躁,就需使用大青龍湯。因為這時中風和傷寒都比較嚴重,所以青龍湯中麻黃用量增加到六兩,並且含有桂枝湯的藥味,又加入石膏來針對緊脈。此方治療的是營衛(中醫的概念,指人體的功能和營養)都出現問題的狀況。如果沒有仔細辨別病證而誤用大青龍湯,則會導致發汗過多而傷害身體。(因為有煩躁的症狀,所以可以用大青龍湯)

大致來說,感受到外來的風邪就叫做傷風,感受到寒冷就叫做傷寒。所以風邪會傷到衛氣(體表防禦),寒邪會傷到營氣(體內營養)。桂枝湯主要治療傷衛,麻黃湯主要治療傷營,大青龍湯則是治療營衛都受傷的情況。風邪傷衛,病位在皮膚表面,因為衛氣運行於脈絡之外,屬於陽氣,主外,是皮膚間衛氣運行的通道,所以病程較淺。寒邪傷營,寒氣侵入肌肉內部,因為營氣運行於脈絡之中,屬於陰氣,主內,是肌肉間營氣運行的通道,所以病程較深。因此桂枝湯和麻黃湯的用藥各有不同,切記不要誤用,因為病程有深淺之別,風寒也有差異。高明的醫生應該仔細分辨,大青龍湯尤其要謹慎使用。

張仲景說: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怕風,就不能服用青龍湯,服用後會導致四肢厥冷、肌肉抽搐顫動,這是不好的反應。醫書中提到,凡是發汗過多,導致肌肉抽搐顫動、身體抖動不止,或者虛弱的人,稍微出汗就會出現這種症狀,都適合服用真武湯來救治。如果體虛特別嚴重,可以酌情增加芍藥的用量,不喜歡熱藥的人,可以去除附子,其他藥材則按照加減法使用。張仲景制定真武湯是為了應對使用桂枝湯、麻黃湯之類藥物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而出現的症狀,所以使用真武湯。如果調理得當,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四十一)**問:夏天發燒怕冷,頭痛、身體關節疼痛沉重,脈象洪大盛滿,這是怎麼回事?

這叫做熱病。冬天受寒,因為暑氣而引發,稱為熱病。治療熱病和傷寒的方法相同。有汗就使用桂枝湯,無汗就使用麻黃湯。如果伴隨煩躁,就使用大青龍湯。但夏天用藥藥性應該偏涼,不宜過於溫熱。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都需要適當加減。夏至前,桂枝湯要加黃芩半兩;夏至後,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要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者加升麻半兩。因為桂枝湯、麻黃湯的藥性偏熱,而地處溫熱之地,與西北地區不同,夏天服用很容易導致皮膚發黃或出現斑疹。熱病三天以上,服用湯藥沒有好轉,脈象仍然急促,說明邪氣還停留在經絡,沒有進入臟腑,這時候適合使用桂枝石膏湯。這個方子是夏至後代替桂枝湯來使用的。如果再加麻黃半兩,就可以代替麻黃湯或青龍湯使用。古代醫書認為,從三月到夏天才發病的傷寒,屬於晚發的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