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3)

1. 卷第六

梔子升麻湯(雜三十六),亦可選用之。○又問夏至後皆可行白虎湯液耶?白虎湯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今之醫者,見六月中病,多雲中暑,不辨熱病,用藥大涼;又況夏月陰氣在內,最難調治,白虎湯尤宜戒之。

(四十二)問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

此名中暑也。大抵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寒即身體支節痛重,其脈洪盛,按之有力,此是冬月感寒深,至夏發耳。

中暑即背寒面垢(其面如塗油;類纂云:面垢者陽證也;一名面塵,若塵埃之著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正六四)。痰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雜四)。不惡寒者,竹葉湯主之(正九五)。頭疼、噁心、煩躁,心下不快者,

五苓散(正六六)最妙。○又問中暑何故灑然毛聳惡寒?答曰:經云: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熱病法治之,復用溫熱藥,必致發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

(四十三)問夏至以前,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

此名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也(又非溫疫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春初秋末,陽氣在裡,其病稍輕;縱不用藥治之,五六日亦自安)。升麻湯(雜一)、解肌湯(雜三八)、柴胡桂枝湯(正三一)最良。

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或煩渴發熱不惡寒與虛煩者,並竹葉石膏湯(正九五),次第服之。麻黃、桂枝、大青龍,唯西北二方四時行之,無有不驗。若江淮間地偏暖處,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以前,

桂枝、麻黃、大青龍內宜加減也(加減法在熱病門)。

(四十四)問病人先熱後寒,尺寸脈俱盛。

此名溫瘧也。先熱後寒,名曰溫瘧。病人尺寸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瘧疾寒熱相等,及先熱後寒者,俱宜與小柴胡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加桂湯(雜三九)。有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湯(雜四十)。有多寒但寒者,柴胡桂薑湯(雜四一)。有汗多、煩渴,

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服水土,嘔吐甚者,可服五苓散(正六六)。脈小緊,寒熱嘔吐,間日、頻日,發作無時,大便秘者,可服大柴胡湯下之(正三十)。脈浮大,寒熱往來者,可服祛邪丸吐之(雜四三)。久不愈者,服瘧母煎丸(雜四二),當自愈。治瘧之法,無以過也。

白話文:

[卷第六]

梔子升麻湯(這個方子也可以考慮使用)。

有人問:夏至之後,都可以使用白虎湯嗎?白虎湯只是用來治療中暑和發汗後的解表藥而已。現在的醫生,看到六月生病,大多說是中暑,不分辨是否是熱病,就用非常寒涼的藥物。何況夏天陰氣在內,最難調理,白虎湯更應該謹慎使用。

有人問:夏天自汗、怕冷、身體發熱又口渴,脈象虛弱,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是中暑。中暑和熱病的外在症狀很相似,但是熱病的脈象強盛,中暑的脈象虛弱,這是它們的區別。古籍《甲乙經》說:「脈象強盛、身體發冷,是得了傷寒;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得了中暑。」因為寒邪傷的是形體而不是氣,所以脈象強盛;熱邪傷的是氣而不是形體,所以脈象虛弱。傷寒會導致身體關節疼痛沉重,脈象洪大有力,這是因為冬天感受寒邪太深,到了夏天才發作。

中暑的症狀是背部發冷、面色污垢(臉色像塗了油一樣,有書說,面色污垢屬於陽證,又稱「面塵」,好像臉上沾了灰塵),手腳微微發冷,煩躁口渴,只是感覺疲倦,四肢卻不疼痛沉重。脈象微弱無力。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伴有痰逆、怕冷,可以用橘皮湯;如果沒有怕冷,可以用竹葉湯。如果頭痛、噁心、煩躁、胸悶不舒服,可以用五苓散,效果非常好。

又有人問:中暑為什麼會感到發冷、起雞皮疙瘩?回答說:書中說,春夏秋冬的風會使人得病,因為有寒暑的差別。寒邪使皮膚緊繃、毛孔閉塞;暑邪使皮膚鬆弛、毛孔張開。毛孔張開就會感到發冷,毛孔閉塞就會感到發熱悶熱。現在很多人不明白中暑的道理,把它當成熱病來治療,又用溫熱的藥,必然會導致發黃斑疹,甚至造成體內淤血,一定要謹慎避免。

有人問:夏至以前發熱、怕冷、頭痛、身體痛,脈象浮緊,這是怎麼回事?

這叫做溫病。春天受了寒邪,就叫做溫病。冬天受了寒邪,輕微的會在夏至以前發作,變成溫病,這是因為春天溫暖的氣候而引發的。(但這不是溫疫)治療溫病跟冬天的傷寒、夏天的熱病不同,因為溫病的熱比較輕微。(春天初期和秋天末期,陽氣在內,病情比較輕,即使不吃藥,五六天也會自己好。)升麻湯、解肌湯、柴胡桂枝湯,效果最好。

如果熱的症狀明顯,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不口渴、只是稍微發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桂枝;如果咳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五味子。如果煩躁口渴、發熱但不怕冷,或者感到虛煩,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按順序服用。麻黃桂枝和大青龍湯,在西北地區四季通用,效果都很好。但是在長江淮河一帶,比較溫暖的地方,只有冬天和年初可以使用原方。從春天末期到夏至以前,桂枝、麻黃、大青龍湯的配方要進行加減。(加減的方法在熱病門中)

有人問:病人先發熱後發冷,寸脈和尺脈都很盛,這是怎麼回事?

這叫做溫瘧。先發熱後發冷,就叫做溫瘧。病人寸脈和尺脈都很盛,是受到了寒邪更重的影響,變成了溫瘧。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瘧疾發作時,寒熱程度相等,以及先發熱後發冷的,都適合用小柴胡湯。先發冷後發熱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桂枝。如果發熱很嚴重,可以用白虎加桂湯。如果怕冷很嚴重,可以用柴胡桂薑湯。如果汗多、煩渴、小便發紅澀痛、本身有瘴氣、不適應當地水土、嘔吐很厲害的,可以服用五苓散。如果脈象細而緊,寒熱、嘔吐,間隔一天或每天都發作,大便不通暢的,可以用大柴胡湯來通便。如果脈象浮大、寒熱交替發作的,可以服用祛邪丸來催吐。如果病很久都沒好,可以服用瘧母煎丸,病就會自己好。治療瘧疾的方法,沒有比這些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