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六 (4)
卷第六 (4)
1. 卷第六
○大抵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浮者可吐之。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非傷寒之謂。以其壞傷寒有溫瘧一證。故因而及之。
(四十五)問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此名風溫也。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即發風溫。主四肢不收。(左傳曰。風淫末疾)頭疼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風)不可發汗。發汗即譫言。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療之者。復發其汗。如此死者。醫殺之也。
風溫不可發汗。宜葳蕤湯。(雜四五)風溫身灼熱者。知母乾葛湯。(雜四六)風溫加渴甚者。栝蔞根湯。(雜四七)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雜四八)
(四十六)問一歲之中。長幼疾狀多相似。
此名溫疫也。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清時。秋冬或有暄暑時。人感疫厲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雜四九)、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並雜五十)、敗毒散。(雜三十三)冬氣溫。春氣寒。夏氣冷。秋氣熱。
為時氣。時氣與傷寒同而治有異者。蓋因四時不正之氣而變更。不拘以日數淺深。汗吐下隨證施行。所以聖散子不問表裡陰陽者此也。唯聖散子性差熱。用者宜詳之。若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責邪在肝。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升麻散(雜一)解肌湯主之。
(雜三十八)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責邪在心。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調中湯(雜五一)、射干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可選而用之。秋應涼而反大熱。抑之則責邪在肺。濕熱相搏。民多病癉。
癉者黃也。宜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煎茵陳汁調五苓散。(正六十六)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責邪在腎。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為冬溫。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則伏寒變為溫病。宜葳蕤湯。(雜四五)仲景云。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者。傷寒氣而作。冬溫者。
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過。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發汗吐下。隨證施行。要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大法。
(四十七)問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脈細者非也)主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正七十)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正七一)五苓散(正六六)主之。至真要論云。治濕之法。
白話文:
卷第六
瘧疾的脈象大多呈現弦脈。弦脈且跳動快速的,通常是熱症;弦脈且跳動緩慢的,通常是寒症。弦脈細小且緊繃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弦脈緩慢的,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弦脈緊繃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脈象浮在表面的,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夏天如果受到暑氣侵襲,秋天就容易發瘧疾,這並不是傷寒,而是因為傷寒後可能出現溫瘧這種情況,所以一併提及。
(四十五)問: 如果脈象寸關尺都浮在表面,同時出現頭痛、發燒、全身發熱、常常自己流汗、身體沉重、呼吸急促、四肢無力、只想睡覺、昏昏沉沉的,這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叫做「風溫」。這個人原本就受到風邪的侵襲,又再次感染熱邪,風熱兩種邪氣相互搏擊,就會引發風溫。風溫的主要症狀是四肢無力(《左傳》說:風邪會導致肢體末端的疾病)。頭痛發燒、常常自己流汗,而且汗流不止,應該從少陰經和厥陰經來治療(少陰屬火,厥陰屬風)。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就會胡言亂語、自言自語、內心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甚至出現驚厥、癲癇、眼睛茫然無神。如果醫生又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樣會導致病人死亡,這是醫生害死了病人。
風溫不可以發汗,應該用葳蕤湯來治療。如果風溫導致身體發燙,應該用知母乾葛湯來治療。如果風溫伴隨口渴非常嚴重,應該用栝蔞根湯來治療。如果風溫的脈象浮在表面,同時出現身體沉重、汗流不止,應該用漢防己湯來治療。
(四十六)問: 為什麼一年之中,不論年紀大小,得的疾病症狀都很相似?
這種情況叫做「溫疫」。一年四季都會有不正之氣,春夏有寒冷的時候,秋冬也有溫熱的時候。人們感染了這種疫病的邪氣,所以一年之中,不論年紀大小,得的病症狀都很相似,這就是所謂的流行性疾病,民間俗稱「天行」。可以使用老君神明散、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敗毒散來治療。
冬天如果氣候溫暖,春天如果氣候寒冷,夏天如果氣候涼爽,秋天如果氣候炎熱,這都是反常的氣候,會引起時氣病。時氣病和傷寒的病症相似,但是治療方法不同,這是因為四季不正之氣變化造成的。治療時不拘泥於發病的天數,只要根據症狀,用發汗、催吐、瀉下等方法來治療。所以聖散子不用區分表裡陰陽,但聖散子的藥性偏溫熱,使用時要注意。
春天如果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就表示邪氣侵犯了肝臟。三四月的時候,有時會突然變冷,這個時候陽氣還很弱,被寒冷所折損,引起的發熱病症比較輕微,可以使用升麻散或解肌湯來治療。
夏天如果應該炎熱卻反而寒冷,就表示邪氣侵犯了心臟。五六月的時候,陽氣已經很旺盛,如果被寒冷所折損,引起的發熱病症就比較嚴重。七八月的時候,陽氣開始衰退,如果被寒冷所折損,引起的發熱病症就比較輕微,可以使用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甘草湯等方劑來選擇使用。
秋天如果應該涼爽卻反而異常炎熱,就表示邪氣侵犯了肺臟,濕熱兩種邪氣相互搏擊,很多人會得黃疸病。黃疸病的症狀是身體發黃,應該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也可以用煎好的茵陳汁來調和五苓散服用。
冬天如果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就表示邪氣侵犯了腎臟。冬天出現不符合時令的溫暖,叫做「冬溫」,這是因為春天時的陽氣在冬天就發出來了,使得潛伏的寒邪轉變為溫病。應該用葳蕤湯來治療。張仲景說過,冬溫的毒性與傷寒大不相同,傷寒是受到寒氣侵襲而發病,冬溫是感受到溫氣而發病,寒疫是突然的寒冷侵襲人體,而不是因為觸犯寒邪而發病,所以治療的方法也不同。使用的藥物也應該有所區別,不能拘泥於發病的天數,應該根據病情來決定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方法。總之,治療熱症要用寒涼的藥物,治療溫病要用清涼的藥物,治療寒症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清症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的原則是以達到陰陽平衡為目標,不能過度使用藥物。這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四十七)問: 如果全身疼痛、發燒、身體發黃、小便不暢,大便反而順暢,這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叫做「中濕」。風雨交加,人體虛弱時,山間水澤的濕氣就會侵入人體,導致中濕。濕氣流注於關節,導致身體煩悶疼痛。脈象沉緩是中濕的典型症狀(如果脈象細小就不是中濕)。主要症狀是全身疼痛、發燒、身體發黃。如果小便順暢,應該用朮附湯來治療。如果小便不暢,大便反而順暢,就應該利小便,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或五苓散來治療。《至真要論》說過,治療濕病的方法,應該是根據不同的症狀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