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六 (5)
卷第六 (5)
1. 卷第六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要略云。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加白朮四分。發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濕家雖身體痛。不可太發汗。汗出則作痓。大抵中濕者。水濕之蒸氣。及汗出當風。取冷過度。或中霧露與風寒氣合者曰痹。皆由中於濕而後挾以異氣。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
非附子桂術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熱。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其中氣者為堅滿。為癃閉。非甘遂葶藶枳朮不能泄也。
(四十八)問支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
此名風濕也。脈浮為風。濕是風氣與濕氣相搏。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欲發汗。但漐漐身潤。則風濕俱去。若大發其汗。則風氣去濕氣在矣。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雜五四)防己黃耆湯、(雜五五)桂枝附子湯(正六九)桂枝加白朮湯。甘草附子湯、(正七一)朮附湯、(正七十)杏仁湯、(雜五六)敗毒散(雜三十三)可選而用之。身腫者。
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四十九)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此名濕溫也。其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脾屬土主濕)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虫歪。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主之(此方出傷寒微旨。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雜四十)
(五十)問發熱惡寒。頸項強急。腰身反張如中風狀。或瘛瘲口噤。
此名痓也。傷風頸項強急。身體反張。屬太陽經。先因傷風。又感寒濕而致然也。古人謂之痓病。(痓音幟。又作痙。巨郢反。痓者。強直也。古人以強直為痓。金匱要略云。太陽病。其身體𠘧𠘧。便為痓也)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強硬。
如發癇之狀。此為異耳。(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亦有此證)當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痓柔痓。(無汗惡寒名剛痓。有汗不惡寒名柔痓,)無汗葛根湯主之(正廿六)有汗桂枝加葛根湯(正十八)主之。(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凡剛柔二痓。小續命湯。(雜五七)並可與之。
(有汗者小續命湯去麻黃加葛根也)若審知剛痓。胸滿口噤。其人臥不著席。腳攣急。咬齒。當行大承氣湯。(正四一)(外臺云。熱而痓者死。熱病痙者。反折瘛瘲。齒噤齘也)○又問剛柔二痓。與陰陽二痙是如何痓亦作痙。陽痙屬剛痓。陰痙屬柔痓。附術散、(雜五八)桂心白朮湯、(雜五九)附子防風散、(雜六十)八物白朮散、(雜六一)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
白話文:
卷第六
小便不利不是治療重點。就像《金匱要略》說的,濕氣重的人會感到身體煩躁疼痛,可以用麻黃湯加上白朮,幫助發汗。但絕對不能用火攻的方式來治療。濕氣重的人雖然會身體痛,但也不能過度發汗,發汗過多反而會引起抽搐。一般來說,感受濕邪的人,是因為水濕的蒸氣,或是流汗後吹風、受涼過度,或是接觸霧露等,這些濕氣和風寒結合,就成了痹症。都是因為先感受了濕邪,然後才夾雜其他邪氣。寒邪偏重的,會感到疼痛、浮腫,必須用附子、桂枝、白朮這類藥才能去除;風邪偏重的,會感到煩躁發熱、遊走不定、拘急,必須用麻黃、薏苡仁、烏頭這類藥才能疏散;濕邪在中焦的,會感到腹部脹滿、小便不暢,必須用甘遂、葶藶子、枳殼、白朮這類藥才能通泄。
**(四十八)問:**如果肢體疼痛沉重,無法翻身,額頭微微出汗但不想脫被子,或者身體稍微浮腫,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是風濕病。脈象浮是風邪的表現,濕是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肢體疼痛沉重,無法翻身,額頭微微出汗但不想脫被子,或者身體稍微浮腫。想發汗,但只要稍微出點汗讓身體滋潤,風濕就會一起消除。如果過度發汗,雖然風邪去了,濕邪還會留在體內。可以選擇使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防己黃耆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白朮湯、甘草附子湯、朮附湯、杏仁湯、敗毒散等方劑來治療。如果身體浮腫,可以用甘草附子湯再加防風。
**(四十九)問:**如果兩條小腿冰冷,胸腹脹滿,出汗很多,頭部和眼睛都疼痛,還會說胡話,這是怎麼回事?
這叫做濕溫病。這種人平時就容易受到濕邪侵襲,然後又中了暑熱,濕熱互相搏擊,就會發為濕溫。症狀是兩條小腿冰冷、腹部脹滿,胸部出汗多,頭部和眼睛疼痛,還會說胡話。脈象是陽脈濡弱,陰脈細而急。治療重點在太陰脾經(脾屬土,主濕),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說不出話、耳朵聽不清、不知道哪裡痛,而且臉色發青發白,這就叫做重⿰虫歪,這樣會死人的,是醫生害死的。《白虎加蒼朮湯》可以治療(這個方子出自《傷寒微旨》,也是仿照《金匱要略》的白虎加桂湯)。
**(五十)問:**如果發熱怕冷,脖子和後背僵硬,腰部和身體向後反張,像中風一樣,或者抽搐、牙關緊閉,這是怎麼回事?
這叫做痙病。因為感受了風邪,導致脖子和後背僵硬、身體向後反張,屬於太陽經的問題。這是因為先感受了風邪,然後又感受了寒濕。古人稱之為痙病(痙,意思是強直,古人認為強直就是痙。《金匱要略》說太陽病如果身體𠘧𠘧的,就是痙病)。外在表現是發熱怕冷,和傷寒很像,但脈象是沉遲弦細,而且脖子後背是反張僵硬,像癲癇一樣,這就不同了(剛生產的婦女,因為血虛多汗,容易中風,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要仔細觀察是有汗還是無汗,來區分是剛痙還是柔痙(無汗怕冷的叫剛痙,有汗不怕冷的叫柔痙)。無汗的用葛根湯治療,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本草》說葛根能治療風邪引起的濕氣,能開竅、解肌)。剛痙和柔痙都可以用小續命湯來治療(有汗的用小續命湯要去掉麻黃,加上葛根)。如果是剛痙,胸部脹滿、牙關緊閉,身體僵硬到躺不下床,腳會抽筋,咬牙,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外臺秘要》說發熱引起的痙病會死人,熱病引起的痙病,身體會反折、抽搐、牙關緊閉)。
**又問:**剛痙、柔痙和陰痙、陽痙之間有什麼關係?痙也寫作痙。陽痙屬於剛痙,陰痙屬於柔痙。可以使用附術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八物白朮散、桂枝煮散等方劑來選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