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九 (1)
卷第十九 (1)
1. 卷第十九
此一卷論婦人傷寒。古人治病。先論其所主。男子調其氣。婦人調其血。血室不,蓄。則二氣和諧。血室凝結。水火相刑。傷寒氣口緊盛即宜下。人迎緊盛即宜汗。婦人左關浮緊不可下。當發其汗。以救其血室。營衛得和。津液自通。浹然汗出而解。仲景云。婦人傷寒。經水適斷。
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無犯胃氣者。言不可下也。小柴胡湯主之。若行湯遲。則熱入胃。令津燥中焦。上焦不榮成血結胸狀。須當針期門也。五行相剋以生。相扶以出。平居之日。水常養於木。水木相生。則榮養血室。血室不蓄。
脾無蘊積。脾無蘊積。則剛燥不生。剛燥既生。若犯胃氣。則晝夜譫語。喜忘小腹滿。小便利。屬抵當湯證也。(傷寒胃實譫語。宜下之。婦人熱入血室譫語者。不可下耳)雖然。婦人傷寒與男子治法不同。男子先調氣。婦人先調血。此大略之詞耳。要之。脈緊無汗名傷寒。
脈緩有汗為傷風。熱病脈洪大。中暑脈細弱。其證一也。假如中暍用白虎。胃實用承氣。豈必調血而後行湯耶。仲景傷寒論所以不分婦人。良亦以此。學者皆可隨病於男子藥證中以意選用也。(若孕婦傷寒。藥性須涼。慎不可行桂枝半夏桃仁等藥。小柴胡去半夏名黃龍湯。蓋為孕婦而去也。
大抵產前先安胎。產後先補益。次服傷寒藥。若病稍退則止藥。不可盡劑。此為大法。黃帝問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過者死)
〔婦人傷寒藥方〕
男子婦人傷寒。仲景治法別無異議。比見民間有婦人傷寒方書。稱仲景所撰。而王叔和為之序。以法考之。間有可取。疑非古方也。特假聖人之名以信其說於天下。今取金匱玉函治婦人傷寒與俗方中可採者。列為一卷。雖不足以盡婦人傷寒之詳。並可於百問中參用也。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宜小柴胡湯(方見第十卷中)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宜以小柴胡湯服之。(方見第十卷中)
婦人傷寒。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期門穴見第二卷中)
婦人傷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流通。宜瀉心三黃湯。
蜀大黃,鼠尾黃芩,雞爪黃連(各等分)
上搗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八分。去滓服。取微利。如目赤睛疼。加白茯苓、嫩竹葉。瀉肝余之氣。
白話文:
[卷第十九]
這一卷討論婦女傷寒。古人治病,首先考慮病症的根本原因。男子治病調理氣,婦女治病調理血。血室(指女子胞宮)功能正常,氣血調和;血室凝結,則陰陽失衡。傷寒若表邪氣盛,則應服用瀉下藥;若頸部脈搏(人迎脈)跳動有力,則應服用發汗藥。婦女左關脈浮緊不能服用瀉下藥,應當發汗,以拯救血室,使營衛之氣調和,津液自然暢通,汗出而病癒。張仲景說:婦女傷寒,月經剛結束,白天症狀不明顯,晚上則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像看見鬼一樣,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沒有犯到胃氣及上焦,所以不能服用瀉下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服藥後效果不佳,熱邪就會侵入胃部,導致津液乾燥,中焦受損,上焦氣血不暢,出現胸部脹滿如同血結胸的症狀,需要針刺期門穴。五行相生相剋,平時水滋養木,水木相生,則滋養血室,血室功能正常,脾胃功能良好,則不會產生燥熱。如果燥熱產生,又犯到胃氣,則晝夜神志不清,健忘,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屬於抵當湯的治療範圍。(傷寒若胃實而神志不清,應當服用瀉下藥;婦女熱邪侵入血室而神志不清,則不能服用瀉下藥)。總之,婦女傷寒與男子治療方法不同,男子先調氣,婦女先調血,這是總體的原則。總而言之,脈緊無汗是傷寒,脈緩有汗是傷風,熱病脈洪大,中暑脈細弱,這些症狀都一樣。例如中暑用白虎湯,胃實用承氣湯,難道一定要調血才能服用藥物嗎?張仲景《傷寒論》所以不區分男女,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學習者可以根據病症,在男子藥方中選擇合適的藥物。(如果孕婦患傷寒,藥性必須寒涼,要謹慎使用桂枝、半夏、桃仁等藥物。小柴胡湯去半夏稱為黃龍湯,是專門為孕婦而設的。
總之,孕期先安胎,產後先補益,然後再服用治療傷寒的藥物。如果病情稍有好轉,就停止服藥,不要服用完所有藥物,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黃帝問:婦女懷孕患病,治療方法如何?岐伯說:有病就治療,避免病情加重,不可過度治療,病情好轉大半就停止治療,治療過度會導致死亡。
〔婦人傷寒藥方〕
男子婦女傷寒,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並沒有區別。近來民間出現一些治療婦女傷寒的方劑,聲稱是張仲景所著,王叔和作序,但根據醫學原理考證,其中有些可取,有些則令人懷疑不是古方,只是假借聖人之名來增加其說服力。現在選取《金匱玉函要略》中治療婦女傷寒和民間可行的方劑,編撰成這一卷,雖然不能完全詳盡,但也可在《傷寒論》中參考使用。
婦女傷寒發熱,月經剛好來,白天症狀不明顯,晚上則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像看見鬼一樣,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沒有犯到胃氣及上焦,宜用小柴胡湯(方劑見第十卷)。
婦女中風七八天,接著寒熱交替,發作有規律,月經剛結束,這是熱邪侵入血室,血必然凝結,所以像瘧疾一樣,宜用小柴胡湯(方劑見第十卷)。
婦女傷寒,發熱惡寒,月經剛來,七到八天熱退,脈象遲緩,身體涼爽,胸脅下脹滿如同血結胸,神志不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應當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選取穴位。(期門穴位見第二卷)。
婦女傷寒六七天,胃中有乾硬的糞便,大便困難,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眼睛紅腫,毒邪阻塞不通,宜用瀉心三黃湯:
蜀大黃、鼠尾黃芩、雞爪黃連(各等分)
上藥搗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渣服用,服藥至大便略通。如果眼睛紅腫疼痛,加入白茯苓、嫩竹葉,瀉去肝臟的餘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