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7)

1. 卷第十八

(白虎加蒼朮湯)(一百十七),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蒼朮(三兩),粳米(三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

(七味蔥白湯)(一百十八),許仁則治傷寒。或因起動勞復。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復甚者。一如傷寒。初有此症。宜服此湯。

乾葛(切三合),新豉(半合綿裹),蔥白(連須者切半升),生薑(切一合),麥門冬(去心三兩),乾地黃(三兩),勞水(四升以勺揚之一千過。名曰勞水)

上七味用勞水煎之三分。減去滓。分二服。漸漸服取汗。

(增損四順湯)(一百十九),治少陰下利。手足冷無熱候者。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龍骨(二兩),黃連,乾薑(炙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日三服。不瘥。復作甚良。若下利腹痛。加當歸二兩。嘔者加橘皮一兩。

(化斑湯)(一百二十),治斑毒。

人參(半兩),石膏(半兩),葳蕤,知母,甘草(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糯米一合。煎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官局桔梗湯)(一百二十一),治乾嘔。

桔梗,半夏,陳橘皮(各一兩),枳實(半兩)

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七分服之。

(麻黃加朮湯)(一百二十二),治中濕。

麻黃(一兩半去節湯泡),甘草(半兩炙),桂枝(一兩去皮),蒼朮(半兩),杏仁(三十五枚去皮尖),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竹皮大丸)(一百二十三),治虛煩。

生竹茹(二分),石膏(三分),桂心(一分),甘草(三分炙),白薇(一分)

上為細末。棗肉丸。彈子大。米飲服一丸。日三夜一。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枳實一分。

(古今錄驗橘皮湯)(一百二十四),療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鳴聲。上氣不得下。頭痛方。

陳橘皮,紫菀,麻黃(去節湯泡),杏仁(去皮尖),當歸,桂心,甘草(炙),黃芩(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

(黃連橘皮湯)(一百二十五),治溫毒發斑。

黃連(四兩去毛),陳橘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炙),麻黃(去節湯泡),葛根(各二兩),厚朴(薑汁製),甘草(各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小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下利當先止。

(麥門冬湯)(一百二十六),治勞氣欲絕。

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炙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先用水二小盞。入粳米半合。煎令米熟去米。約得水一小盞半。入藥五錢。棗二枚。竹葉十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能服者。綿滴口中。

白話文:

[卷第十八]

白虎加蒼朮湯 (117),治療濕熱病導致的多汗症狀。

藥材:知母(24克),炙甘草(8克),石膏(40克),蒼朮(12克),粳米(12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豆子大小的碎末。每次服用20克,加入約36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約300毫升。去除藥渣,取清澈的藥汁,溫熱服用。

七味蔥白湯 (118),許仁則用來治療傷寒。可能是因為活動後體力恢復不足,或是飲食稍多而引起的症狀。如果病情加重,症狀會像傷寒一樣。初期有此症狀,適合服用此藥方。

藥材:乾葛(切碎18克),新豉(約3克,用棉布包裹),蔥白(連根須切碎約90毫升),生薑(切碎約6克),麥門冬(去心12克),乾地黃(12克),勞水(約1440毫升,用勺子攪動一千次,使其含有空氣的特殊水)。

製作方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用勞水煎煮,水量減少三分之一。去除藥渣,分兩次服用,慢慢服用以達到發汗的效果。

增損四順湯 (119),治療少陰病引起的腹瀉,手腳冰冷且沒有發熱的症狀。

藥材:炙甘草(8克),人參(8克),龍骨(8克),黃連,炙乾薑(4克),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臍)。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12克,加入約36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約250毫升。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沒有好轉,再次服用效果會更好。如果腹瀉且腹痛,加入當歸8克。如果嘔吐,加入橘皮4克。

化斑湯 (120),治療斑疹毒。

藥材:人參(2克),石膏(2克),葳蕤,知母,甘草(各0.4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豆子大小的碎末。每次用湯匙取約20克,加入約360毫升的水,再加入糯米約18毫升,煎煮至米熟為度。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官局桔梗湯 (121),治療乾嘔。

藥材:桔梗,半夏,陳橘皮(各4克),枳實(2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12克,加入約360毫升的水和五片生薑,煎煮至剩約250毫升後服用。

麻黃加朮湯 (122),治療體內濕氣過重。

藥材:麻黃(6克,去節後用熱水泡過),炙甘草(2克),桂枝(4克,去皮),蒼朮(2克),杏仁(約14顆,去皮尖)。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豆子大小的碎末。每次服用20克,加入約36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約300毫升,溫熱服用。

竹皮大丸 (123),治療虛煩。

藥材:生竹茹(0.8克),石膏(1.2克),桂心(0.4克),炙甘草(1.2克),白薇(0.4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棗泥做成丸子,約彈珠大小。用米湯送服一丸,每日三次,晚上一次。有發熱症狀,白薇加倍。若有煩躁喘息,加入枳實0.4克。

古今錄驗橘皮湯 (124),治療春冬季傷寒,以及秋夏季感受寒濕引起的咳嗽、喉嚨有鳴聲、呼吸不順、頭痛等症狀。

藥材:陳橘皮,紫菀,麻黃(去節後用熱水泡過),杏仁(去皮尖),當歸,桂心,炙甘草,黃芩(各2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豆子大小的碎末。每次用湯匙取約20克,加入約36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約300毫升,去除藥渣後服用。

黃連橘皮湯 (125),治療溫熱病引起的發斑。

藥材:黃連(16克,去毛),陳橘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炙枳實,麻黃(去節後用熱水泡過),葛根(各8克),厚朴(薑汁炮製),炙甘草(各4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豆子大小的碎末。每次用湯匙取約20克,加入約18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約150毫升,去除藥渣後服用。如果腹瀉,應先止瀉。

麥門冬湯 (126),治療勞損導致氣虛將絕的情況。

藥材:麥門冬(4克,去心),炙甘草(8克)。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豆子大小的碎末。先用約720毫升的水,加入約18毫升的粳米煎煮至米熟,去除米後,約剩450毫升水。加入藥材20克,紅棗兩顆,竹葉15片,一同煎煮至剩約30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不能服用的患者,可用棉花沾藥汁滴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