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一 (1)
卷第一 (1)
1. 卷第一
此一卷論經絡。治傷寒先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陽,反攻少陰,證是厥陰,乃和少陽,寒邪未除,真氣受斃。又況傷寒看外證為多,未診先問,最為有準。孫真人云:「問而知之,別病淺深,名為巧醫。」病家云:「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
則知病在太陽經也。「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則知病在陽明經也。「胸脅痛耳聾,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則知病在少陽經也。「腹滿咽乾,手足自溫,或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則知病在太陰經也。「引飲惡寒,或口燥舌乾。」則知病在少陰經也。「煩滿囊縮。」則知病在厥陰經也。
然後切脈以辯其在表在裡,若虛若實,以汗下之。古人所以云「問而知之」為中工,「切而知之」為下工。若經隧支絡懵然不分,按寸握尺,妄意疾證,豈知坐授明堂,藏室金蘭者耶?
白話文:
[卷第一]
這卷書討論經絡。治療傷寒,首先必須了解經絡。如果不了解經絡,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邪氣在哪裡,往往病情在太陽經,卻反而去治療少陰經;病情是厥陰經的症狀,卻去調和少陽經,結果寒邪沒有去除,反而損傷了人體的真氣。況且,診斷傷寒,觀察外在症狀很重要,在診斷之前先詢問病人的情況,是最準確的方法。孫真人說:「通過詢問就能了解病情,分辨疾病的輕重,這才是聰明的醫生。」
如果病人說:「發熱惡寒,頭項疼痛,腰脊僵硬」,就知道病在太陽經。 「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躺臥」,就知道病在陽明經。「胸脅疼痛,耳朵聾,口苦舌乾,寒熱往來並嘔吐」,就知道病在少陽經。「腹部脹滿,咽喉乾燥,手腳溫熱,或者自己腹瀉但不渴,或者腹部脹滿時痛」,就知道病在太陰經。「想喝水但惡寒,或者口乾舌燥」,就知道病在少陰經。「煩躁,小便量少」,就知道病在厥陰經。
然後再切脈,判斷病情在表在裡,是虛是實,再用發汗或瀉下等方法治療。古人因此說:「通過詢問就能了解病情」是中等水平的醫生,「通過切脈就能了解病情」是低水平的醫生。如果連經絡的走向和分支都搞不清楚,就胡亂按壓脈搏,憑空臆測病情,怎麼能了解經絡循行的規律呢?
2. 經絡圖
風府穴:兩旁各一從此分為四道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膕:膕謂膝後曲腳之中委中穴也
足太陽膀胱之經。(腎與膀胱為合。故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從目內眥上頭連於風府。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太陽之經為諸陽主氣。或中寒邪。必發熱而惡寒。緣頭項腰脊。是太陽經所過處。今頭項痛。身體疼。腰脊強。其脈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陽經受病也。
(靈樞經云。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從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大迎穴:在曲頷前一寸一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者得之是
承漿穴:在唇下陷者中是
人迎穴:在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應手者是
缺盆穴: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者中是
胃:重二斤十四兩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為水穀之海
脾:絡脾
伏兔穴:在膝上六寸起內是一云是膝蓋上七寸是
髀關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是
氣衝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又云在陰毛兩旁
下膝:三寸者正白三里穴而下也三里穴在膝下三寸是
足陽明胃之經。(脾與胃為合。故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從鼻起挾於鼻。絡於目。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蓋諸陽在表。陽明主肌肉。絡於鼻。故病人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其脈尺寸俱長者。知陽明經受病也。
(靈樞經云。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
入氣衝中。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衝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氣衝穴:在陰毛兩旁動脈應手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
足少陽膽之經。(肝與膽為合。故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起目外眥。絡於耳。遂分為四道。下缺盆。循於脅並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病人胸脅痛而耳聾。(黃帝針經曰。邪在肝則兩脅痛。又曰。膽脹者脅下痛。口中苦。善太息)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尺寸俱弦者。知少陽經受病也。
白話文:
經絡圖
風府穴:位於後腦勺,兩側各一個,從此分為四條經絡。
膀胱:重九兩二銖(約37.5克),縱橫各九寸,容量九升九合(約1.8升)。
膕:膕指的是膝蓋後方彎曲處,也就是委中穴所在的位置。
足太陽膀胱經(腎與膀胱經互相表裡,因此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互為表裡)從眼睛內角上方往上走,到達風府穴,分為四條經絡,沿著頸項和背部,共有六條經絡上下通行,貫穿全身,是陽經的主要氣脈。如果體內寒邪入侵,就會發熱惡寒,頭痛、項部疼痛、腰脊僵硬,脈象浮大,這就是太陽經受病的表現。
大迎穴:位於下顎骨前下方一寸一分處的凹陷中,動脈搏動處。
承漿穴:位於嘴唇下方凹陷處。
人迎穴:位於喉結旁一寸五分處,動脈搏動處。
缺盆穴:又稱天蓋穴,位於鎖骨下方凹陷處。
胃:重二斤十四兩(約1.4公斤),容量二斗(約3.6升)穀物和一斗五升(約2.7升)水,是水穀之海。
脾:與胃經相絡。
伏兔穴:位於膝蓋骨上方六寸或七寸處(內側)。
髀關穴: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交界處。
氣衝穴:位於腹股溝上方一寸處,動脈搏動處,或陰毛兩旁。
下膝三寸:即足三里穴下方三寸處,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處。
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經互相表裡,因此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裡)從鼻翼旁開始,沿著鼻子,絡於眼睛,往下到咽喉,分為四條經絡,共有六條經絡上下通行,佈滿腹部,貫穿全身。陽明經在體表,主司肌肉,與鼻子相通,所以如果病人身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平臥,脈象長大,就知道是陽明經受病了。
氣衝穴:位於陰毛兩旁,動脈搏動處。
膽:位於肝臟短葉之間,重三兩三銖(約12.5克),容量三合(約54毫升)膽汁。
足少陽膽經(肝與膽經互相表裡,因此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互為表裡)從眼睛外角開始,絡於耳朵,分為四條經絡,下行至缺盆穴,沿著胸肋部,共有六條經絡上下通行,主司全身經絡,運行氣血。所以病人胸肋疼痛、耳聾;或者口苦、咽喉乾燥、寒熱往來、嘔吐,脈象弦緊,就知道是少陽經受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