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序 (2)
序 (2)
1. 序
余頃在三茅,見無求子傷寒百問,披而讀之,不知無求子何人也。愛其書,想其人,非居幽而志廣、形愁而思遠者,不能作也。惠民憂國,不見施設,遊戲藝文,以閱歲月者之所作乎?逃世匿跡,抗心絕慮,灌園荒丘,賣藥都市者之所作乎?顛倒五行,推移八卦,積功累行,以就丹灶者之所作乎?不然,則窮理博物,觸類多能,東方朔者耶?浩歌散發,採掇方技,皇甫謐者耶?周流人間,衛生救物,封君達者耶?前非古人,後無作者;則所謂無求子者,余不得而知也。三茅三年,挾冊抵掌,未嘗停手,所藉以全活者,不知其幾人也。惜其論證多而說脈少,治男子詳而婦人略,銖兩訛舛,升掬不明,標目混淆,語言不通俗,往往閭閻有不能曉者;此余之所以夙夕歉然者也。今秋遊武林,邂逅致政朱奉議,泛家入境,相遇於西湖之叢林。因論方士,奉議公乃稱賈誼云:「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醫卜之中。故嚴君平隱於卜,韓伯休隱於醫。然卜占吉凶,醫有因果;不精於醫,寧隱於卜。班固所謂有病不治得中醫,蓋慎之也。」古人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後,孫真人作千金,陶隱居作集驗,元晏先生作甲乙;率著方書。其論傷寒活法者,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陀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其重於世如此。然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不可曉會。頃因投閒,設為對問,補苴綴緝,僅成卷軸。因出以相示,然後知昔之所見百問,乃奉議公所作也。因乞其繕本,校其詳略;而傷寒百問,十得五六;前日之所謂歉然者,悉完且備。書作於己巳,成於戊子;增為二十卷,釐為七冊,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得此書者,雖在崎嶇僻陋之邦,道途倉卒之際,據病可以識證,因證可以得方;如執左契,易如反掌。遂使天下傷寒,無橫夭之人;其為饒益不可思議。昔樞密使高若訥作傷寒纂類,翰林學士沈括作別次傷寒,直秘閣胡勉作傷寒類例,殿中丞孫兆作傷寒脈訣,蘄水道人龐安常作傷寒卒病論;雖互相發明,難於檢閱;比之此書,天地遼落。張長沙,南陽人也;其言雖詳,其法難知。奉議公祖述其說,神而明之,以遺惠天下後世。
余因揭其名為南陽活人書云。
大觀五年正月日敘。
青詞
竊以神農嘗藥,伊尹論方;證順陰陽,雖克求於民瘼;時無疫癘,蓋有賴於神休。瞻彼旻穹,哀此黎庶。伏念(臣)浪遊東土,空閱流光;蔑聞經國之謀,端議濟人之術。冥冥長夜,憐橫死之無辜;斷斷窮年,矧餘生之多病。自朝及夕,考古驗今;首尾幾二十一年,前後僅九萬餘字。焦心皓首,編筆青編;原其微功,實自潛祐。屬成書之將上,爰奏牘以先天;恭即蘭場,四陳醮席。冀九清之降鑑,祈萬宇於康寧。仰獲證明,庶傳永久。(臣)無任懇禱之至。
白話文:
我之前在三茅山,看到一本叫做《傷寒百問》的書,作者是無求子。我翻閱閱讀,不禁想知道無求子是何許人也。我喜歡這本書,也對作者感到好奇。我想,這本書不是隱居山林但胸懷廣大、外表愁苦但思想深遠的人,是寫不出來的。這書會是那些關心百姓、憂慮國家,卻不參與政事,只是遊玩藝文來消磨時光的人寫的嗎?會是那些逃避世俗、隱藏蹤跡、專注修煉、在荒野種菜、或在都市賣藥的人寫的嗎?會是那些鑽研五行變化、推演八卦、累積功德、致力於煉丹的人寫的嗎?不然,難道是那些博學多聞、觸類旁通、像東方朔一樣的人物嗎?還是像皇甫謐一樣,放蕩不羈、採集醫方的人?還是像封君達一樣,周遊各地、救助百姓的人?如果說前人沒有這樣的人物,後人也沒有這樣的作者,那麼這位無求子到底是什麼人,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在三茅山住了三年,每天都拿著書本,從不停止學習。我靠著這些知識救活了許多人。可惜的是,這本書的論證多,但對脈象的描述較少,對男性的疾病描述詳盡,對女性的疾病卻較為簡略,藥量單位也有些混亂,升和掬的概念不清楚,標題和內容也有些混淆,文字用語也不夠通俗,導致很多鄉里的人無法理解。這也是我一直感到遺憾的地方。
今年秋天,我遊歷武林,偶然遇到告老還鄉的朱奉議。我們在西湖邊的樹林中相遇,談論起方術之士。奉議公說:「古代不在朝廷做官的人,一定會從事醫卜之術。所以嚴君平隱居研究卜卦,韓伯休隱居行醫。」然而,卜卦占算吉凶,醫術則關乎因果。如果醫術不精,寧可隱居卜卦。班固說「有病不治療,反而會遇到庸醫」,就是這個道理,說明了要謹慎。
古人治療傷寒有一定的方法,治療其他疾病也有相應的方劑。葛洪寫了《肘後備急方》,孫思邈寫了《千金要方》,陶弘景寫了《集驗方》,元晏寫了《甲乙經》,他們都撰寫了醫書。但只有張仲景一人專論傷寒的治療方法。華佗稱讚張仲景的《傷寒論》為活人書籍,後人又稱之為《金匱玉函》,可見這本書在世上的重要性。但是,《傷寒論》的文字深奧難懂,若不精通經絡學說,就無法理解。
我最近閒暇無事,便設定問題,自問自答,並加以補充修改,勉強寫成一本書。我拿給朱奉議看,這才知道我之前看到的那本《傷寒百問》,原來是奉議公所作。於是我向他索取了繕寫本,校對了其中的詳略,發現《傷寒百問》已經完整了五六成。之前我所感到遺憾的地方,也全部得到了補足。這本書的寫作始於己巳年,完成於戊子年,增加到二十卷,分為七冊,總共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
得到這本書的人,即使身處偏遠落後之地,在倉促之間,也能夠根據疾病的表現來判斷病情,根據病情就能找到治療的方子,就像拿著契約一樣簡單。這樣就可以讓天下沒有人因為傷寒而意外死亡,這本書的益處真是不可思議。以前,樞密使高若訥寫了《傷寒纂類》,翰林學士沈括寫了《別次傷寒》,直秘閣胡勉寫了《傷寒類例》,殿中丞孫兆寫了《傷寒脈訣》,蘄水道人龐安常寫了《傷寒卒病論》。雖然這些書彼此之間互相發明,但是查閱起來比較困難。與這本書相比,就相差甚遠了。
張仲景是南陽人,他的著作雖然詳細,但是其中的方法難以理解。奉議公繼承了他的學說,並加以發揚光大,使之更加明確,這是留給天下後世的恩惠。因此,我稱這本書為《南陽活人書》。
大觀五年正月日 序
(以下為青詞內容)
我認為神農嘗百草,伊尹論醫方,都是為了順應陰陽,雖然致力於解除百姓的疾苦,但當時沒有大的瘟疫,這大概要歸功於上天的庇佑。我仰望蒼天,哀嘆百姓的艱難。我(臣)遊歷各地,虛度光陰,沒有聽聞有什麼經邦濟世的謀略和幫助百姓的方法。在漫長黑暗的夜晚,我憐憫那些橫死的人,日復一日,更何況我一生多病。我從早到晚,研究古籍,驗證今事,前後經歷了二十一年,總共寫了九萬多字。
我耗盡心力,白髮蒼蒼,終於完成了這本書。我之所以能完成這本書,實在是暗中受到了上天的庇佑。在書即將獻上的時候,我呈上這份奏章,以感謝上天的恩惠。我虔誠地在祭壇上設壇祭祀,祈求上天降臨,保佑天下安寧,希望能夠得到上天的認可,使這本書能夠流傳永久。我(臣)誠摯地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