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一 (2)
卷第一 (2)
1. 經絡圖
(靈樞經云:足經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下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沖,繞毛際,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中,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之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其支別者,從跗上,入大趾,循岐骨內出其端)。
舌本:舌本者,舌根也。
咽門:重十兩,為胃之系。
胃:絡胃。
脾:重二斤三兩,象馬蹄,內色胃脘,象土形也。經絡之氣,交歸於中,以營運真靈之氣,意之舍也。
上循膝:股內前廉。
足太陰脾之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布於脾胃,絡於嗌喉。故病人腹滿而嗌乾,尺寸俱沉細者,知太陰經受病也。
靈樞經云: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示兗切)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腎臟:有二,形如紅豆相併而曲,附於膂筋外,有脂裹,里白表黑,主藏精。
足少陰腎之經,其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趣足心。別行者,入跟中,上至股內後廉,貫腎絡膀胱。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系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又經發汗吐下以後,臟腑空虛,津液枯竭,腎有餘熱亦渴。故病人口燥舌乾而渴。其脈尺寸俱沉者,知少陰經受病也。
靈樞經云: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趣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時兗切)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上膕:內廉。
循足跗:上廉。
巔:頂上曰巔。
頏顙者:懸雍兩旁肉也。又靈樞經曰:頏顙者,分氣之泄。
肝:重四斤四兩,有七布葉,一葉小如木甲拆之象也。各有支絡脈進中,以宦發陽和之氣,魏之宮也。
足厥陰肝之經。厥者,盡也。靈樞曰:亥為左足之厥陰,戌為右足之厥陰。兩陰俱盡,故曰厥陰。夫陰盡為晦,陰出為朔。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其脈循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脈弗營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而卵縮。凡病人煩滿而囊縮,其尺寸俱微緩者,知厥陰經受病也。
(靈樞經云: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
白話文:
經絡圖
足少陽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外角的部位,向上到達頭的側角,往下沿著耳朵後方,順著脖子,行走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達肩部,轉而交會到手少陽經的後面,進入鎖骨上窩。它的一個分支,從耳朵下方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外角的後方。它還有一個分支,從眼外角分出,向下到大迎穴,與手少陽經會合於面頰下方,再沿著頰車穴下方的脖子,匯入鎖骨上窩,然後向下進入胸腔,穿過橫膈膜,聯繫肝臟,歸屬於膽,並沿著脅肋內側行走。
再從氣沖穴出來,環繞陰毛邊緣,進入髖關節的凹陷處。它主幹的部分,從鎖骨上窩下行到腋下,沿著胸腔,經過季肋,下行至髖關節的凹陷處。再往下沿著大腿外側,到達膝蓋外側的下方,經過外踝骨的前方,直下到達腓骨的末端,再往下出至外踝的前方,沿著腳背上行,到達小腳趾第二個趾頭的末端。它的一個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腳趾,沿著趾骨內側而出。
舌本:舌本指的是舌根部位。
咽門:咽門的位置,相當於十兩重的胃的連繫。
胃:胃的經絡。
脾:脾臟重二斤三兩,形狀像馬蹄,內部顏色像胃脘,形狀像土。它是經絡之氣交匯之處,用以運行真靈之氣,是意識的住所。
上循膝:指大腿內側的前方。
足太陰脾經,是三陰經的首位,它的脈絡分佈在脾胃,連繫著咽喉,所以病人會出現腹脹、咽喉乾燥的症狀。如果脈搏尺寸部位都沉細無力,就表示太陰經受到了病邪的侵襲。
《靈樞經》記載,足太陰脾經的脈絡,起始於大腳趾的末端,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肉邊緣行走,經過核骨後方,上行至內踝前方,再沿著小腿內側的脛骨後方,與足厥陰經交會,走在足厥陰經的前面,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的前緣,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繫著胃,向上穿過橫膈膜,挾著咽喉,連繫著舌根,散佈於舌頭下方。它的一個分支,從胃分出向上穿過橫膈膜,注入心臟。
腎臟:腎臟有兩個,形狀像兩顆紅豆並列,彎曲地附著在脊椎兩側的肌肉旁,外面有脂肪包裹,裡面是白色,表面是黑色,主要功能是儲藏精氣。
足少陰腎經,它的脈絡起始於小腳趾的下方,斜向足心,一個分支進入腳跟,向上到達大腿內側的後方,貫穿腎臟,聯繫著膀胱。它主幹的部分,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中,聯繫著舌根。傷寒病邪的熱氣進入臟腑,會流注到少陰經。少陰經主腎,腎臟不喜歡乾燥,所以會出現口渴想喝水的症狀。另外,經過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後,臟腑會變得空虛,津液也會枯竭,腎臟如果還有餘熱,也會導致口渴。因此,病人如果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並且脈搏尺寸部位都沉細無力,就表示少陰經受到了病邪的侵襲。
《靈樞經》記載,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起始於小腳趾的下方,斜向足心,從然骨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分出一個分支進入腳跟,再沿著小腿內側向上,到達膝蓋內側的凹陷處,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的後方,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聯繫著膀胱。它主幹的部分,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中,沿著喉嚨,連繫著舌根。它的一個分支,從肺分出聯繫著心臟,注入胸腔。
上膕:指膝蓋內側的凹陷處。
循足跗:指腳背的上緣。
巔:頭頂最高的地方稱為巔。
頏顙:指的是懸雍垂兩旁的肉,另外《靈樞經》說,頏顙是氣散發的地方。
肝:肝臟重四斤四兩,有七片像樹葉一樣的組織,其中一片像木甲,各自有分支脈絡進入,以發揮陽和之氣,是衛氣的所在。
足厥陰肝經,厥指的是盡頭的意思。《靈樞經》說,亥時是左腳的厥陰經當令,戌時是右腳的厥陰經當令,兩陰都到了盡頭,所以叫做厥陰。陰到了盡頭就象徵著夜晚,陰出現就象徵著早晨。厥陰的意思,就是用陰到了盡頭來解釋。它的脈絡沿著陰部,聯繫著舌根。如果脈絡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筋脈拘攣,筋脈拘攣就會導致舌頭和睪丸都收縮。所以會出現嘴唇發青、舌頭蜷縮、睪丸收縮的症狀。病人如果出現煩躁、腹脹、陰囊收縮的症狀,並且脈搏尺寸部位都細微而緩慢,就表示厥陰經受到了病邪的侵襲。
《靈樞經》記載,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起始於大腳趾趾甲邊緣的毛髮處,沿著腳背上緣,距離內踝一寸的地方上行,到達內踝上方八寸的地方,與足太陰經交會,走在足太陰經的後面,向上到達膝蓋內側的凹陷處,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叢中,環繞陰部,到達小腹,挾著胃,歸屬於肝,聯繫著膽,向上貫穿橫膈膜,分佈於脅肋,沿著喉嚨後方上行,進入頏顙,連繫著眼球的根部,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頭頂。它的一個分支,從眼球的根部分出,向下到面頰裡面,環繞嘴唇內部。它還有一個分支,從肝臟分出,向上貫穿橫膈膜,注入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