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3)

1. 經絡圖

(一)問傷寒一二日。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尺寸脈俱浮。

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仲景云。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太陽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宜桂枝湯。(正一)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太陽病頭痛發熱無汗惡寒。宜麻黃湯。(正二十)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麻黃湯桂枝湯。二者均為解散。正分陰陽。

不可不慎也。仲景所謂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常須識此。勿令誤也。今人才見身熱頭痛。便發汗。不知汗孔閉而用麻黃。汗孔疏而用桂枝。傷寒傷風。其治不同。古人有汗者當解肌。無汗者可發汗。

(二)問傷寒二三日。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

此足陽明胃經受病也。(仲景云。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傷寒二日。陽明經受病。可發其汗。非正陽明也。(正陽明者。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故可下也)今言一二日傳陽明經。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其脈俱長者。是太陽陽明可表而已。若無汗尚惡寒。宜升麻湯。

(雜方)有汗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湯。(正方一)無汗脈浮。其人喘者。與麻黃湯。(正二十)○又問十二經皆一。而陽明有三。何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也。太陽陽明者。本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也。

(太陽陽明。脾約是也。大便堅。小便利。其脾為約)少陽陽明者。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實。大便難也。正陽陽明者。病人本風盛氣實也。三陽明俱宜下。唯惡寒乃中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蓋太陽與陽明合病。脈必浮大而長。外證必頭疼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也。

脈浮大者。太陽也。長者。陽明也。頭疼腰痛者。太陽也。肌熱目痛鼻乾者。陽明也。尚惡寒者。可升麻湯(雜方一)汗之。若不惡寒反惡熱。大便不秘者。可白虎湯(正方六十四)解利之。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或譫語者。屬胃家實也。可調胃承氣湯下之。(正四十三)○又問三陽有合病。

有並病。何也。脈浮大而長。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乾者。合病也。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者。並病也。三陽皆有合病。唯三陰無合病。不可不知也。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正四十一)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小發汗。設面赤色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大徹。則陽氣怫鬱。不得越散。當汗不汗。煩躁不知痛處。其人短氣但坐。蓋以汗出不徹故也。更以麻黃湯發其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之。

白話文:

經絡圖

(一) 詢問傷寒病發作一兩天的情況。病人發燒、怕冷,頭部和頸部疼痛,腰部和脊椎感到僵硬,把脈時寸脈和尺脈都呈現浮脈。

這表示是足太陽膀胱經受到病邪侵擾。(張仲景說,太陽病想痊癒的時候,時間會在巳時到未時之間)太陽病會有頭痛發燒、出汗怕風的症狀,應該服用桂枝湯來治療。(這是正統的治療方法之一)如果病情較輕微,只需要服用柴胡桂枝湯。(正方第三十一號方)太陽病若出現頭痛發燒、沒有汗又怕冷的情況,則應該服用麻黃湯。(正方第二十號方)若病情較輕微,則可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第二號方)麻黃湯和桂枝湯,兩者的作用都是疏散邪氣,主要區別在於針對陰陽的證狀。

這是絕對不可輕忽的。張仲景曾說,沒有出汗的情況,絕對不能服用桂枝湯;而有出汗的情況,則不能服用麻黃湯。一定要記住這個原則,切勿用錯藥。現在的人一看到身體發熱頭痛,就想著要發汗,卻不知道汗孔閉塞時要用麻黃湯,而汗孔疏鬆時則要用桂枝湯。傷寒和傷風的治療方法是不同的。古人認為,有汗時應該用解肌的方法,而沒有汗時則可以用發汗的方法。

(二) 詢問傷寒病發作兩三天的情況。病人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把脈時寸脈和尺脈都呈現長脈。

這表示是足陽明胃經受到病邪侵擾。(張仲景說,陽明病想痊癒的時候,時間會在申時到戌時之間)傷寒病發作兩天,陽明經受到侵擾,可以發汗,但這並不是正陽明病。(正陽明病的特徵是身體發熱、出汗卻不怕冷,反而怕熱,所以可以用攻下的方法)現在說傷寒病一兩天就傳到陽明經,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而且脈象都呈現長脈的情況,這表示是太陽陽明合併症,應該先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出汗而且仍然怕冷,則應該服用升麻湯。

(其他方劑)如果出汗且稍微怕冷,表示表證尚未解除,應該服用桂枝湯。(正方第一號方)如果沒有出汗,脈象呈現浮脈,而且出現喘的情況,則應該服用麻黃湯。(正方第二十號方)有人問,十二經脈都是單一的,為什麼陽明經卻有三種?這是因為陽明經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和正陽明三種。太陽陽明是指本來是太陽病,如果使用發汗、攻下或利小便的方法,導致津液喪失,胃中乾燥,進而轉屬陽明經。(太陽陽明,就是所謂的脾約,大便堅硬,小便正常,是脾胃受到約束)少陽陽明是指本來傳到少陽經,因為發汗或利小便的緣故,導致胃中乾燥實熱,大便困難。正陽明是指病人本來就是風盛氣實的體質。三種陽明病都適合用攻下的方法治療,但如果出現怕冷的症狀,表示是中寒,病邪還在經絡,屬於和太陽經合併的表證,應該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因為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發病時,脈象必然是浮大而長的,外在症狀必然是頭痛、腰痛、肌肉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

脈象浮大,表示是太陽經的病症;脈象長,表示是陽明經的病症。頭痛、腰痛,表示是太陽經的病症;肌肉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表示是陽明經的病症。如果還怕冷,可以用升麻湯來發汗治療。(其他方劑第一號方)如果沒有怕冷反而怕熱,大便不硬結,則可以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毒。(正方第六十四號方)如果沒有怕冷反而怕熱,大便秘結,或者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則表示胃中實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攻下。(正方第四十三號方)又有人問,三陽經有合併發病的情況,也有並發發病的情況,請問有什麼區別?

脈象浮大而長,同時出現頭痛、腰痛、肌肉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的症狀,這就是合併發病。太陽病剛發作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汗沒有完全發出,病邪就轉屬到陽明經,並且持續有微汗流出,卻沒有怕冷的感覺,這就是並發發病。三陽經都有合併發病的情況,只有三陰經沒有合併發病的情況,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如果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減退,卻出現發潮熱、手腳微微出汗、大便困難且胡言亂語的情況,這表示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正方第四十一號方)如果太陽病的症狀尚未減退,則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稍微發汗即可。(正方第二號方)如果病人臉色發紅,表示陽氣鬱結在體表,應該用解表散邪的方法治療。如果發汗不夠徹底,就會導致陽氣鬱結,無法散發出來。如果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就會感到煩躁不安,不知道疼痛的部位,並且會出現呼吸急促,只能坐著的狀況,這都是因為發汗不夠徹底的緣故。此時應該再用麻黃湯發汗,就可以痊癒。如何判斷發汗不徹底呢?可以從脈象呈現澀的狀態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