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4)

1. 經絡圖

(三)問傷寒三四日。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舌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尺寸脈俱弦。

此足少陽膽經受病也。(仲景云。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可吐下。診其脈弦緊者。小柴胡湯主之。(正方二十九)蓋脈弦細頭疼發熱屬少陽。少陽受病。口苦咽乾目眩。宜小柴胡湯以解表。不可發汗。(仲景少陽證唯小柴胡為解表藥耳)發汗則譫語。

譫語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燥。宜調胃承氣湯(正四三)此屬少陽陽明也。

(四)問傷寒四五日。腹滿咽乾。手足自溫。或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尺寸俱沉細。

此足太陰脾經受病也。(仲景云。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傷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溫者。系太陰也。自利不渴。屬太陰也。腹滿時痛。屬太陰也。自利不渴者臟寒也。當溫之。宜四逆湯、(正方七十五)理中湯也。(正方七十四)腹滿脈浮者。可桂枝(正方一)微發汗。

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正十三)○古人以四日太陰證病在胸膈。可吐而愈何也。答曰。不然。有太陰證脈大胸滿多痰者。可吐之。脈大而無吐證者。可汗而已。大抵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泄之。瓜蒂(正百十一)梔豉(雜十九)隨證施用。

不可拘以日數也。

(五)問傷寒五六日。尺寸脈俱沉。或口燥舌乾而渴。或口中和而惡寒。

此足少陰腎經受病也。(仲景云。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少陰病口燥舌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若不渴。不口燥舌乾而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正方七十五)太陰厥陰皆不惡寒只有少陰有惡寒之證。不可不知也。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

宜著灸並附子湯也。大抵傷寒陽明證宜下。少陰證宜溫。然仲景於少陰證口燥咽乾即云急下之。蓋少陰主腎。系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腎汁干。咽路焦。故口燥咽乾而渴。須宜急下之。非若陽明證宜下而可緩也。雖然。陽明亦有一證。發熱汗出多。急下之。

陽明屬胃。汗多則胃汁干。亦須急下也。

(六)問傷寒六七日。煩滿囊縮。其脈尺寸俱微緩。

此足厥陰肝經受病也。(仲景云。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宜小建中湯。(正三十七)脈浮緩者。必囊不縮。外證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若尺寸脈俱沉短者。必是囊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下之。(正方四十二)○大抵傷寒病臟腑傳變。

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經。以陽主生。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土傳足少陽木。為微邪也。陰主殺。故木傳足太陰土。土傳足少陰水。水傳足厥陰木。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必移氣克於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困而危殆。營衛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三) 詢問傷寒三四天,出現胸脅疼痛且耳鳴,或者口苦舌頭乾燥,或者忽冷忽熱又想吐,把脈時兩手的脈象都呈弦狀。

這表示是足少陽膽經生病了。(張仲景說,少陽病想好的時候,時間在寅時到辰時之間)太陽病沒有好,轉變成少陽病,會出現脅下脹滿,想吐卻吐不出來,吃不下東西,忽冷忽熱,還不能用吐或瀉的方法治療。診斷時如果脈象是弦而緊的,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是經典的第二十九方)脈象弦細、頭痛發熱,都屬於少陽病。少陽經受病時,會出現口苦、咽喉乾燥、眼睛昏花,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解表,不能發汗。(張仲景認為,少陽病的解表藥只有小柴胡湯)如果發汗,會產生說胡話的現象。

說胡話屬於胃的問題,胃氣調和就會好轉,如果胃氣不和就會煩躁不安,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這是經典的第四十三方),這屬於少陽與陽明合併的病症。

(四) 詢問傷寒四五天,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手腳卻是溫熱的,或者會拉肚子但不口渴,或者腹部脹滿有時會疼痛,把脈時兩手的脈象都沉而細。

這表示是足太陰脾經生病了。(張仲景說,太陰病想好的時候,時間在亥時到丑時之間)傷寒病通常手腳會微微發冷,如果手腳溫熱,就是太陰病。拉肚子但不口渴,也是太陰病。腹部脹滿且時常疼痛,也屬於太陰病。拉肚子但不口渴,表示內臟虛寒,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可以用四逆湯(這是經典的第七十五方)或理中湯(這是經典的第七十四方)。腹部脹滿但脈象是浮的,可以用桂枝湯(這是經典的第一方)微微發汗。

腹痛的,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這是經典的第十二方),如果痛得很厲害,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這是經典的第十三方)。古人說,四天時,太陰病是病在胸膈,可以用吐法治療,這是怎麼回事呢?答案是:不是這樣,如果太陰病脈象大,胸部脹滿多痰,可以用吐法治療;如果脈象大但沒有想吐的症狀,只能用發汗的方法。大致來說,病在表就用汗法,病在裡就用瀉法,病在上就用催吐法,病在下就用排泄法。可以用瓜蒂散(這是經典的第一百一十一)或梔子豉湯(這是雜病的第十九方),根據不同情況選用。

不能拘泥於發病的天數。

(五) 詢問傷寒五六天,把脈時兩手的脈象都是沉的,或者口燥舌乾而口渴,或者口中正常卻怕冷。

這表示是足少陰腎經生病了。(張仲景說,少陰病想好的時候,時間在子時到寅時之間)少陰病如果出現口燥舌乾,要趕快用瀉法治療,可以用大承氣湯(這是經典的第四十一)。如果不口渴,不口燥舌乾,但脈象是沉的,就要趕快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可以用四逆湯(這是經典的第七十五方)。太陰病和厥陰病都不會怕冷,只有少陰病會出現怕冷的症狀,這點必須知道。少陰病如果發病一兩天,口中沒有異樣,但背部怕冷,

可以用艾灸並服用附子湯。大致來說,傷寒病陽明證應該用瀉法,少陰證應該用溫補法。然而,張仲景對於少陰病出現口燥咽乾的症狀,則說是必須趕快用瀉法。因為少陰主腎,腎與舌根相連,傷寒的熱氣侵入內臟,流向少陰經,導致腎液乾涸,咽喉焦灼,所以出現口燥咽乾而口渴的症狀,必須趕快用瀉法治療,而不是像陽明證那樣可以緩一緩。雖然如此,陽明病也有一種情況需要趕快用瀉法,那就是發熱且大量出汗,

陽明屬胃,出汗過多會使胃液乾涸,也必須趕快用瀉法治療。

(六) 詢問傷寒六七天,出現煩躁不安、腹部脹滿、陰囊收縮的症狀,把脈時兩手的脈象都是微弱而遲緩的。

這表示是足厥陰肝經生病了。(張仲景說,厥陰病想好的時候,時間在丑時到卯時之間)厥陰病如果脈象微浮,表示快要好了;如果不浮,表示還沒有好。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這是經典的第三十七方)。如果脈象浮緩,陰囊一定不會收縮,外在的症狀一定會發熱怕冷,像瘧疾一樣,表示快要好了,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這是經典的第二方)。如果兩手的脈象都是沉而短的,一定是陰囊收縮,毒氣已經進入內臟,要用承氣湯來瀉下治療(這是經典的第四十二方)。大致來說,傷寒病的傳變是從臟腑開始的。

陽經會先受病,所以會依序傳入陰經。陽主生,所以太陽的水邪會傳到足陽明的土,土邪會傳到足少陽的木,這還是輕微的邪氣。陰主殺,所以木邪會傳到足太陰的土,土邪會傳到足少陰的水,水邪會傳到足厥陰的木。到了第六七天,應該要傳到厥陰肝木,必然會使脾土的氣受到克制,如果脾土再次受到侵襲,則五臟六腑都會衰弱而危險。營衛之氣不通暢,就會出現耳聾陰囊收縮,不認得人而死亡,要趕快用承氣湯瀉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