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

1. 卷第二

此一卷論切脈。治傷寒先須識脈。若不識脈。則表裡不分。虛實不辨。仲景猶誚當時之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必欲診衝陽。按太谿而後慊。況於寸關尺耶。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內。證之與脈不可偏廢。且如傷寒脈緊。傷風脈緩。熱病脈盛。中暑脈虛。

白話文:

這卷書討論切脈。治療傷寒首先必須認識脈象。如果不認識脈象,就會無法分辨表證和裡證,虛證和實證。仲景在當時就責備不懂切脈的人。只按寸脈而不按尺脈,摸手而不摸腳,一定要診斷衝陽脈,按壓太谿穴後才滿足。更何況是寸關尺三部脈?一般來說,通過詢問可以瞭解病情的外在表現,通過切脈可以瞭解內在狀況。辨證和切脈都不能偏廢。比如說,傷寒的脈象緊促,傷風的脈象緩慢,熱病的脈象強盛,中暑的脈象虛弱。

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率以脈別之。非特此也。病人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者。結胸也。結胸證於法當下。雖三尺之童皆知。用大黃甘遂陷胸湯下之。然仲景云。結胸脈浮者。不可下。下之則死。以此推之。若只憑外證。便用陷胸湯則誤矣。況傷寒尤要辨表裡。

白話文:

  • 胸前急促收緊,表示受了寒邪。氣口(指喉嚨部位)急促收緊,表示食積於胸。通常要根據脈象來區別。但不僅如此。
  • 病人胸口緊脹,按壓時感覺堅硬疼痛,這是結胸的症狀。按照醫學法則,結胸應該馬上用藥治療。即使是三歲小孩也知道。通常用大黃、甘遂等藥物組成陷胸湯來治療。
  • 但仲景曾說:結胸脈象浮浮的,不能下藥治療。如果下藥,病人就會死亡。以此類推,如果只憑外在症狀,就用陷胸湯治療,那是錯誤的。特別是對於傷寒病,更需要辨別是表證還是裡證。

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裡。陽動則有汗。陰動則發熱。得汗而脈靜者生。汗已而脈躁者死。陰病陽脈則不成。陽病陰脈則不永。生死吉凶。如合龜鏡。其微至於禍福休咎。修短貴賤。無不可考。然古人乃以切脈為下者。特以脈理精微。其體難辨。而傷寒得外證為多故也。外證易見。

白話文:

脈搏浮沉反映了疾病的表裡之分。

脈浮代表疾病在表層。脈沉代表疾病深入體內。

陽氣活動就會出汗。陰氣活動就會發熱。

出汗後脈搏恢復平靜的,就能康復。出汗後脈搏仍然浮躁的,會死亡。

陰證如果出現陽脈,病情無法好轉。陽證如果出現陰脈,病情不會持久。

從脈象可以推斷生死吉凶,就像照鏡子一樣清楚。

更微妙的是,脈象還能預測禍福、休咎、壽命、貴賤等。

然而,古人認為把脈只是治病的方法之一,因為脈理非常精細,不易辨別,而傷寒多有外證,所以主要根據外證來判斷病情。外證更容易觀察出來。

切脈難明。弦緊之混淆。遲緩之參差。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似。非得之於心。超然領解。孰能校疑似於錙銖者哉。苟知浮芤滑實弦緊洪屬於表。遲緩微澀沉伏濡弱屬於里。表裡內外。陰陽消息。以經處之。亦過半矣。

白話文:

切脈很難辨別清楚。弦脈和緊脈容易混淆。遲脈和緩脈參差不齊。沉脈和伏脈很相似。濡脈和弱脈相近。如果沒有在心中領悟,透徹理解,誰能像用天平稱量金錢那樣準確地分辨出相似的脈象呢?假若知道浮脈、芤脈、滑脈、實脈、弦脈、緊脈、洪脈都屬於表證。遲脈、緩脈、微澀脈、沉脈、伏脈、濡脈、弱脈都屬於裏證。那麼,表裡、內外、陰陽的變化,就能通過經絡來處理,就可以治好一半的病了。

2. 脈穴圖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右手關前一分。氣口之位)

白話文:

皇帝問:「氣口為什麼是五臟的主人?」

岐伯回答:「胃是食物和水的儲存處,是六腑中最主要的部分。入口的食物和水,都儲存在胃中,用來滋養五臟的氣息。氣口也是屬於太陰系統的。因此,五臟六腑的氣息和味道,都來自胃,並在氣口這個穴位上反映出來。氣口位於右手關門穴的前方一分處。」

人迎在頸法象天地要會始終之門戶。(人迎屬太陰肺之經。而黃帝乃云。人迎亦胃脈何也。左手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挾喉嚨兩旁者人迎之穴。人迎之位屬手太陰肺之經。人迎之穴屬足陽明胃之經。故素問云人迎亦胃脈也)

白話文:

人迎穴位位於頸部,彷彿是天地交會的門戶。(人迎穴屬於手太陰肺經。但《黃帝內經》中提到,人迎穴也屬於胃脈,這是為什麼呢?把左手放在喉嚨前,關節前一橫指處就是人迎穴的定位;夾在喉嚨兩側的即是人迎穴的穴位。人迎穴的定位屬於手太陰肺經;人迎穴的穴位則屬於足陽明胃經。所以《素問》中記載,人迎穴也屬於胃脈。)

傷寒何以須診太谿脈耶。答曰。太谿穴是足少陰腎之經。男子以右腎為命門。女子以左腎為命門。(三十六難曰命門者神精所舍。原氣所繫。男子藏精。女子以胞)主生死之要。病人有命門脈者活。無者死。仲景云。少陰病手足逆冷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太谿七壯。故傷寒必診太谿以察其腎之盛衰也。(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白話文:

為什麼傷寒患者需要診斷太谿脈?

回答:太谿穴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男性以右腎為命門,女性以左腎為命門。(《三十六難》說,命門是精神所寄託的地方,原氣所繫之處。男性儲藏精氣,女性儲藏子宮)掌控著生死的要害。病人如果有命門脈象,就能活命;如果沒有,就會死亡。張仲景說,少陰病患者手腳冰冷、發熱,不會死亡。如果脈象不到,就灸太谿穴七壯。所以,在傷寒病中,必須診斷太谿脈,以觀察腎的盛衰。

(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凹陷處,左右各一)

傷寒何以須診衝陽脈耶。答曰。衝陽穴是足陽明胃之經。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臟腑皆受氣於胃。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胃為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故傷寒必診衝陽。

以察其胃之有無也。(衝陽二穴。一名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白話文:

為什麼在診斷傷寒時,必須診視衝陽脈?

回答:衝陽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人體通過食物攝取能量,食物進入胃部後,會傳輸到五臟六腑。臟腑都從胃部獲得能量,清氣部分稱為營氣,濁氣部分稱為衛氣。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陰陽互通,形成一個循環。

胃部是五穀雜糧的貯藏場所,受控於四季變化,但都以胃氣為基礎。這就是所謂的「四時之變病」,是生死關鍵所在。因此,在診斷傷寒時,一定要診視衝陽脈。

仲景云。太陽病初服桂枝。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正一)愈。謂服桂枝湯後。其證尚自汗發熱惡寒。脈尚寸浮尺弱而反煩。為邪痹在陽維經。故可先針風池。(風池二穴。是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後髮際陷中。是穴。甲乙經云。風池穴在擿顬後髮際陷者。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得了太陽病,服用了桂枝湯治療以後,病情仍然出汗、發熱、惡寒,脈搏寸脈浮,尺脈弱,而煩躁不安,這說明邪氣阻塞在陽維經脈上。因此,可以先針刺風池和風府穴。之後再服用桂枝湯。(症狀)就會慢慢好轉。這是指服用了桂枝湯之後,證狀仍然出汗、發熱、惡寒,脈搏寸脈浮,尺脈弱,而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邪氣阻塞在陽維經脈上,所以可以先針刺風池穴。(風池穴:位於頸後髮際陷中,是足少陽陽維經的交會穴。)

中是穴。針入一寸一分)風府。(風府一穴。是督脈陽維之會。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穴中。不可灸。針入四分留三呼)此二穴陽維之會。非太陽經也。太陽經穴在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名曰天柱。不針此者。桂枝已主太陽病故也。

白話文:

中是指穴位,針要刺入一寸一分:風府穴。(風府穴是一個穴位,是督脈、陽維兩條經脈相交之處。位於後頸部髮際線後一寸處,大筋的凹陷處。不能灸。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三口氣的時間。)這兩個穴位屬於陽維經,不是太陽經。太陽經的穴位位於頸部後側髮際線處,大筋外側的凹陷中,稱之為天柱穴。不針刺這個穴位,是因為桂枝方已經可以治療太陽病了。

期門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凡婦人病。法當針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臟膜引氣上。但下針令病人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此是平瀉法也。凡針期門。必瀉勿補。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

白話文:

期門穴

位於乳頭直線下方,接近腹部,也就是肋骨和腹肌交界處。

對於婦科疾病,通常需要針灸期門穴。針灸時不適用「行子午法」(從中指至小指),以免針刺傷及臟腑,導致氣血上沖。

針灸時,讓患者吸氣 5 次,然後停針一會兒,慢慢拔出。這種方法是平瀉法,有助於瀉去病邪。

針灸期門穴時,必須瀉而不補。肥胖的人針刺深度為 2 寸,瘦弱的人針刺深度為 1.5 寸。

臍下一寸五分。名氣海。二寸名丹田。三寸名關元。關元穴。是小腸募足少陰任脈之會。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然不及針。(氣海穴。或作臍下一寸。按針灸經云。臍下一寸曰陰交穴。陰交下五分曰氣海)

(七)問三部之位

白話文:

肚臍下方 1.5 寸處:稱作「氣海穴」。

下方 2 寸處:稱作「丹田」。

下方 3 寸處:稱作「關元穴」。關元穴是小腸募穴,足少陰腎經、任脈之會穴。

針灸深度:8 分。

針灸時間:留針時,患者連續呼氣 3 次,吸氣 5 次後,拔針。

灸法也很好,但效果不如針法。(氣海穴:或記載於臍下一寸處。根據針灸經記載:臍下一寸處,稱作「陰交穴」。陰交穴下方 5 分處,稱作「氣海穴」)

左右手去魚一寸名曰寸口。去澤一尺名曰尺部。兩境之間。名為關位。關位六分。陽部出三分。陰部入三分。關前為陽。關後為陰。為陰陽之關津。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陽得寸內九分。取陽奇之數。陰得尺內一寸。取陰耦之數。是名寸關尺也。寸上一分為魚際。

白話文:

左右手手腕上,離魚際穴一寸的地方稱為寸口。離澤脈一尺的地方稱為尺部。在寸口和尺部之間的區域,叫做關位。

關位分為六等分,其中陽脈佔外三分,陰脈佔內三分。關位前面為陽,後面為陰,是陰陽氣血交錯的地方。

如果寸脈的脈象不足以到達關位,稱為陽絕。如果尺脈的脈象不足以到達關位,稱為陰絕。

陽脈在寸口內取九分,符合陽數為奇數的規律。陰脈在尺部內取一寸,符合陰數為偶數的規律。這就是寸關尺的定義。

寸口上再往上移一分的地方,就是魚際穴。

關下一分為神門。左關為人迎。右關為氣口。三陽從地長。故男子尺脈常沉。三陰從天生。故女子尺脈常浮。男子陽多而陰少。其脈在關上。故寸盛而尺弱。女子陰盛而陽微。其脈在關下。故寸沉而尺盛。所以男子不可以久瀉。女子不可以久吐。男得女脈為不足。女得男脈為太過。

白話文:

關脈以下一分的地方是神門。左邊的關脈是人迎,右邊的關脈是氣口。三條陽脈從地面升起,所以男子的尺脈通常沉穩有力。三條陰脈從天上生成,所以女子的尺脈通常較浮。男子陽氣多,陰氣少,所以他們的脈搏在關脈以上,因此寸脈盛而尺脈弱。女子陰氣盛,陽氣弱,所以她們的脈搏在關脈以下,因此寸脈沉而尺脈盛。所以男子不應久瀉,女子不應久吐。男子若有女脈,表示氣血不足。女子若有男脈,表示氣血過盛。

所謂反也。(今人以男子尺脈常弱。女子尺脈常盛謂之反。非也。男子陽有餘。脈在上。尺脈必弱。女子陰有餘。脈在下。寸脈必微。乃是正也。非反也。又以男子以右尺為命門。女子以左尺為命門。謂之反亦非也。男子得陰以生。先生右腎。女子得陽以長。先生左腎。乃是正也。

白話文:

所謂的反常現象並非如此。(現在的人認為男性的尺脈通常較弱,女性的尺脈通常較強,稱之為反常。這種說法並非如此。)男性陽氣較盛,脈象在上方,尺脈必定較弱。女性陰氣較盛,脈象在下方,寸脈必定較微。這纔是正常的,而非反常。再者,認為男性的右手尺脈為命門,女性的左手尺脈為命門,這種說法也不正確。男性得到陰氣才能生存,先產生右腎;女性得到陽氣才能成長,先產生左腎。這纔是正確的。

非反也。所謂反者。只是男子尺脈當弱今反盛。女子尺脈應盛今反弱。謂之反耳)聖人以察陰陽以決生死。雖經絡流注。如環無端。豈能逃於三部者耶。

(八)問診候之法

白話文:

並非真正的逆反。所謂「逆反」,是指男子的尺脈本來應該弱小,但現在卻強盛;女子的尺脈本來應該強盛,但現在卻弱小。這就是所謂的「逆反」。聖人觀察陰陽以判斷生死,雖然經絡循環流注,就像環形一樣沒有終點,但怎麼可能逃脫三部的規律呢?

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揣按得關位。乃齊下前後二指為三部脈。前指寸口也。後指尺部也。若人臂長乃疏下指。若臂短乃密下指。先診寸口。(男先左手。女先右手)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

白話文:

一開始把脈時,先用中指按壓,找出關位。接著把前、後兩指同時往下按,分為三部脈:前面是寸口脈,後面是尺部脈。

如果患者的胳膊長,則手指按壓的間距要寬鬆一些。如果胳膊短,則手指按壓的間距要緊密一些。

首先診斷寸口脈(男性先按左手,女性先按右手)。輕按並感覺其搏動,然後中等力度按壓並感覺,再加大壓力按壓並感覺。接著,按壓指尖上方並感覺,按壓指尖下方並感覺,按壓手指外側並感覺。

推指內消息之。(醫家責肥人脈浮為肌肉厚實。重取乃得。若舉手而得。則其浮也甚矣。責瘦人脈沉為皮脈相附而易見。若按之始應。則其沉也亦甚矣)凡診脈以氣息平定。方下指。以一呼一吸為一息。其一息之間。脈息四至。或五至。不大不小。與所部分四時相應者。為平和脈也。

白話文:

用手指推按脈搏,就能瞭解內部的消息。(醫家認為肥胖者脈浮動是因為肌肉厚實。必須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如果輕輕舉手就能感受到脈搏,那麼脈浮的程度就非常嚴重。醫家認為消瘦者的脈沉是因為皮膚脈絡相貼,容易看到。如果按壓後纔出現脈搏,那麼脈沉的程度也十分嚴重。)凡是診脈,一定要在氣息平穩時才開始按壓。以一呼一吸為一次呼吸。一次呼吸的時間內,脈搏會跳動四次或五次。脈搏跳動的強弱適中,與所對應的四個季節相符,這就是平和的脈象。

過則為至。不及則為損。損至之脈。難經言之詳矣。(所屬部分。謂心位洪。肺位浮。腎位沉。肝位弦。脾位緩也。四時謂春脈弦。夏脈洪。四季脈緩。秋脈浮。冬脈沉也。假令心脈本位雖當見洪。得冬脈須微帶沉下。是四時相應。余皆仿此)

(九)問脈息之證

白話文:

過度了就會達到極致,不足則會受損。受損的脈象,《難經》中已經詳細地說明瞭。(相應的身體部位:心位為洪,肺位為浮,腎位為沉,肝位為弦,脾位為緩。四季脈象:春季脈象為弦,夏季脈象為洪,四季脈象為緩,秋季脈象為浮,冬季脈象為沉。例如:心臟脈象原本應該有洪大脈象,如果在冬天出現,則應略微帶有沉下的特徵。這時四季脈象才相應。其他部位的脈象推斷也以此類推。)

脈之字。從肉從䗃。又作𧖴。蓋脈以肉為陽。𧖴以血為陰。華佗云。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按內經云。形盛脈細。氣少不足以息者危。

白話文:

「脈」這個字,由「肉」和「䗃」組成。也有寫作「𧖴」。這是因為脈絡以肌肉為陽,而「𧖴」以血液為陰。

華佗說:「脈絡是氣血的先兆。」氣血充盈,脈搏就強盛;氣血衰弱,脈搏就衰弱;氣血過熱,脈搏就快速;氣血過寒,脈搏就緩慢;氣血虛弱,脈搏就微弱;氣血平和,脈搏就緩和。

此外,身材高大的脈搏較長,身材矮小的脈搏較短;性情急躁的人脈搏較快,性情溫和的人脈搏較慢。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屬於反常現象。

根據《內經》記載:「身體強壯的人脈搏細小;氣息不足以支撐的人情況危急。」

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難經云。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王叔和云。脈沉為在裡。脈浮為在表。遲則在臟。數則在腑。滑為實為下。數為虛為熱。張仲景云。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

白話文:

體型消瘦而脈搏強大,有胸腔氣滯者會死亡。體型和氣血狀態相協調者會存活。氣血調節不協調者會生病。

《難經》說:脈搏跳得快的是腑的狀態,跳得慢的是臟的狀態。脈搏快表示熱,脈搏慢表示寒。所有陽經的脈象都是熱,所有陰經的脈象都是寒。

王叔和說:脈搏沉下去表示在身體內部,脈搏浮在表面表示在外表。脈搏慢表示在臟腑裡,脈搏快表示在體表。脈搏滑表示陽氣實足,脈搏數表示陽氣虛弱,脈搏熱。

張仲景說:脈搏強大、浮在表面、跳動快、光滑,這是陽症。脈搏沉在裡面、滯澀、微弱、細微,這是陰症。

此名陰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大抵陽脈常浮而速。陰脈常沉而遲。七表屬腑。病在於陽。春夏見之易治。八里屬臟。病在於陰。秋冬見之猶輕。假令數在左寸。浮之得者熱入小腸。沉之得者熱入於心。余皆仿此。脈理精微。非言可盡。論其梗概。不出於此矣。

王叔和云。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亦在乎人熟之而已矣。

(十)問七表

白話文:

這叫做陰證。陰病出現陽脈的,能生還。陽病出現陰脈的,會死亡。概括來說,陽脈通常浮出且跳動快。陰脈通常沉穩且跳動慢。七表屬腑,病在於陽,春秋見面比較容易醫治。八里屬臟,病在於陰,秋冬見面仍然較輕。假設脈搏出現在左手寸口,浮脈觸及就是熱氣進入小腸。沉脈觸及就是熱氣進入心臟。其他脈象都以此類推。脈象細微奧妙,難以用言語說盡。大致上討論脈象,不出於這些原則。

七表陽也。陽數奇。浮。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寸口浮。其人傷風。發熱頭疼。關上浮腹滿。尺中浮小便難。趺陽浮即為虛)芤。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關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滑。往來前卻流利。替替然與數相似。

白話文:

七表

都是陽脈。陽脈的數字是奇數。浮脈:按壓時感覺不足,抬起手指後脈搏浮起,顯得有餘。(寸口浮脈:傷風發熱,頭痛;關上浮脈:腹脹;尺中浮脈:小便困難;趺陽浮脈:虛弱)

芤脈

浮大而軟。按壓中央時空虛,兩邊實。(芤脈主失血。寸口芤脈:吐血;微芤:鼻衄;關上芤脈:大便出血;尺中芤脈:小便出血)

滑脈

往返前後來迴流利。跳動連續,與數脈相似。

(脈滑為陽。寸口滑為陽盛。關上滑為嘔逆。尺中滑小便赤。婦人經脈不利。然而尺脈滑者。亦本形也。趺陽脈滑者。胃氣實)實。脈大而長。按之隱指。愊愊然。浮沉皆得。(寸口實。主上焦熱。關上見之腹脹。尺中有此。主小腹痛。並小便澀)弦。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

白話文:

脈象滑動,屬於陽氣。寸口脈滑動,說明陽氣旺盛。關脈滑動,會出現嘔吐反胃的症狀。尺脈滑動,小便會呈現紅色。如果女性經脈不通暢,也可能導致尺脈滑動。但是,如果尺脈滑動是其本身的特徵,則無須擔憂。趺陽脈滑動,說明胃氣充足。

脈象大而長,按下去會隱入手指,有微微震動的感覺,浮脈和沉脈都能摸到。(寸口脈實,說明上焦有熱。關脈實,會有腹脹的表現。尺脈實,會導致小腹疼痛,同時小便不通暢。)

脈象弦細,抬起手指時,脈象消失;按下去時,像弓弦一樣堅硬。

又曰。浮緊乃為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大抵傷寒脈須弦。蓋人迎緊盛傷於寒。人迎者少陽之分。少陽脈主弦故也。寒邪中人。其脈必弦。弦則多兼洪數。為其先有邪熱也。洪數甚者。正為陽證。若沉細而弦疾。乃正陰證也)緊。按之實。數似切繩狀。

白話文:

又說,脈象浮緊又很軟,就叫做「弦脈」。形狀就像弓弦,按壓它也不會移動。(陽弦脈則會頭痛,陰弦脈則會腹痛。一般來說,患傷寒時脈象會呈現弦狀。這是因為人迎穴脈搏緊盛時,表示受到寒邪所傷。人迎穴位於少陽經的分界處,少陽經脈的脈象特徵就是弦狀,因此寒邪入侵人體,其脈象必然會呈現弦狀。弦脈常伴有洪數的脈象,這是因為病人在發病前曾有外感熱邪的緣故。洪數的脈象特別明顯的,就是屬於陽證。如果脈象沉細但是弦且跳動快速,則屬於陰證。)緊脈,按壓起來感覺很實,脈搏跳動的次數就像切繩子一樣。

(緊則為寒。寸口緊頭痛。關緊心中滿痛。尺緊臍下痛。陰陽俱緊。當清邪中於上。濁邪中於下)洪。極大在指下。舉按滿指。(寸口洪主胸膈煩熱。關洪主胃熱口乾。尺中洪。主大小便血。三部洪。三焦俱熱)

(十一)問八里

白話文:

緊脈

  • 脈搏緊促,表示寒邪
  • 寸口脈緊:頭痛
  • 關脈緊:心窩滿痛
  • 尺脈緊:臍下疼痛
  • 陰陽脈都緊:清邪在上面,濁邪在下面

洪脈

  • 脈搏洪大,指腹感受很滿
  • 按壓時也能感受到滿滿的
  • 寸口脈洪盛:胸腹煩熱
  • 關脈洪盛:胃熱,口乾
  • 尺脈洪盛:大小便出血
  • 三部脈都洪盛:三焦都有熱證

八里。陰也。陰數耦。微。若有若無。極細而軟。(微則為虛。寸口微為陽不足。陽微則惡寒。陰微則下利)沉。舉之不足。按之有餘。(沉為在裡。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然沉而遲者。乃陰證也。宜溫之。沉而數者有熱也。宜下之)緩。去來亦遲。小快於遲。(緩則為虛。

白話文:

八里:主陰氣。陰數為偶數,屬微弱。若有若無,細軟至極。(微弱則為氣虛。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則惡寒。陰氣不足則腹瀉。)

:脈搏按下去不夠飽滿。按上去有餘力。(沉脈表示脈位在裏。寸口兩脈都沉的,表示少陰經受病。但脈沉而遲,是陰證。應當溫補。脈沉而數,表示有熱。應當瀉下。)

:脈搏往來都很緩慢。比遲脈稍快。(緩脈表示氣虛。)

太陽病。其脈緩者為傷風。惟脾得之即是本形)澀。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澀則少血。寸口澀少氣。上焦冷。關上澀胃冷脾痛。尺中澀小便數。小腹冷。三部俱澀。腹中氣結。王冰曰。陽有餘則血少。故脈澀也。又曰。澀者陽氣有餘。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遲。呼吸三至。

白話文:

太陽病。脈搏緩慢的,是傷風所致。只有脾臟遭受病邪,才表現為脈搏細而遲緩,時快時慢,有時會停止。(脈搏澀表示血氣不足。寸口脈澀表示氣血不足、上焦寒涼。關脈澀表示胃寒、脾痛。尺脈澀表示小便次數多、小腹寒涼。三部脈象都澀,表示腹中氣機鬱結。王冰說:陽氣過剩,血氣就少,所以脈搏會澀。又說:脈澀表示陽氣過剩。陽氣過剩就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流汗)呼吸三口才脈動一次。

去來極遲。(遲則為寒。寸口遲則上焦冷。關上遲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尺中遲。小便多。並白濁)伏。極重按之。指著骨乃得。(伏主物聚。寸口伏胸中逆氣。關上伏有水氣。溏泄。尺中伏。水穀不化。大抵關前得之多為熱。關後得之多為冷。關中得之陰陽結。或冷或熱不定。

白話文:

脈搏很慢。(脈搏慢代表有寒證。寸口脈慢則上焦氣血偏寒。關上脈慢則胃氣虛寒,不想進食,伴有反酸和吐水。尺中脈慢則小便增多,而且小便清白)脈搏隱伏。必須重按,手指按到骨頭附近才能摸到脈搏。(脈搏隱伏表示有水濕或寒邪積聚。寸口脈隱伏則胸中氣機逆亂。關上脈隱伏則有水濕氣滯,大便溏泄。尺中脈隱伏則水榖不化。一般來說,脈搏隱伏的位置在關脈之前,多為熱證;在關脈之後,多為寒證;在關脈之中,則陰陽交結,寒熱不定。)

當以餘證參之)濡。按之似無。舉之全無力。(形與緩澀遲脈雖稍殊。其為冷證皆一也)弱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弱為虛。寸口弱。陽氣虛。汗自出。關弱無胃氣。胃中有熱。脈弱為虛熱病作。不可大攻。熱去寒起。尺中弱。氣少發熱也)

(十二)問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又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

白話文:

根據其他症狀的表現,有以下脈象:

  • **濡脈:**按起來感覺潮濕,但舉起來又沒有力氣。(與緩澀遲脈有些相似,都是寒證的表現)

  • **弱脈:**非常微弱,軟而細小,按下去感覺快要沒有了。(弱脈表示身體虛弱。寸口脈弱,陽氣虛,會自發出汗。關脈弱,胃氣不足。胃中有熱時,脈弱表示虛熱病發作,不能大劑量攻補。熱退後寒證會出現。尺中脈弱,氣血不足,發熱。)

有結脈。有促脈。有代脈。結者。陰也。陰盛則結。脈來緩時一止復來曰結。主胸滿煩躁。促者。陽也。陽盛則促。脈來數時一止復來。曰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正方七)若微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正八)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

白話文:

有些人的脈搏是結脈。有些人的脈搏是促脈。有些人的脈搏是代脈。

  • **結脈:**陰氣盛,脈搏緩慢,時而停頓後又來,主胸悶煩躁。
  • **促脈:**陽氣盛,脈搏快速,時而停頓後又來,主氣滯積,憂思所致。
  • **代脈:**太陽病(指風寒表證)發作後,服用瀉下藥後出現脈搏促脈、胸悶的症狀,可以用桂枝去芍藥湯主治。(正方七)如果還有輕微的寒證,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正方八)

太陽病原本符合桂枝證(表證),但錯誤服用了瀉下藥。

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正二十八)大抵結促之脈。雖時一止為病脈。非死脈也。惟代脈者。真死矣。往來緩。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正五十六)

白話文:

如果腹泻不止,脉搏急促,说明表症还没有解除。喘气还出汗,可以服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一般来说,脉象结促,虽然有时会停止一下,但还是属于病态脉象,并非死亡征兆。只有代脉才是真正的死亡预兆。脉象往来缓慢,动一下就停止,无法自行恢复,又继续动一下,叫做代脉。代脉就是死亡的征兆。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如果脉象结代,心悸动,可以服用炙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