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4)

1. 卷第九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正四十五)

心下緊滿,無大熱,頭汗出者。茯苓湯主之。(雜八十四)仲景云:傷寒心下緊滿,無大熱,但頭汗出者,此名為水結在胸脅,以頭汗出,別水結證,小半夏加茯苓湯(雜方八十二)。陽明病,下血譫語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汗出則愈。汗出譫語者,有燥屎也,過經乃可下也;下之早,語言必亂,以表實裡虛故也。

(六十八)問頭疼

頭疼者,陽證也。太陽證頭疼,必發熱惡寒,無汗者,麻黃湯(正方二十);有汗者,桂枝湯。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雜七十五)服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主之。(雜七十六)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也,少陽不可發汗,小柴胡主之。(正二十九)陽明證,頭疼,不惡寒,反惡熱,胃實故也,陽明氣實,故攻頭也,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主之。

仲景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續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疼者必衄,屬桂枝湯(正方一)。太陰、少陰經從足至胸,俱不至頭,唯厥陰經挾胃,屬肝,絡膽,循喉嚨,上頏顙,連目,出額,故太陰、少陰並無頭疼之證,仲景只有厥陰一證吳茱萸湯,(正方一百)治乾嘔、吐涎沫、頭疼而已。大抵屬三陽者,頭疼為多也。

孫真人云:陽傷寒者,體熱頭疼是也;陰傷寒者,不壯熱,不頭痛是也。若非次頭疼,胸中滿,及發寒熱,脈緊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錢暖水調下,吐涎立愈,又問:病人頭疼鼻塞而煩者,何證也?此屬濕家,頭中寒濕,故鼻塞而頭疼也。內瓜蒂末鼻中。則愈,法在發黃門中。

(六十九)問身體痛(身癢附)

太陽、少陰、厥陰皆有身體痛,當以外證與脈別之。太陽證表未解,脈浮緊,法當身體痛,宜麻黃湯(正方二十)以汗之。脈浮緊,當身體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脈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尺脈遲者,先以小建中湯以養之;(正三十七)脈浮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中濕,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病人中濕,因而傷風,風濕相搏,一身痛重,是名風濕,當於風濕中求之(麻黃加朮湯主之)。(雜方一百二十二)若脈沉自利而身體痛者,陰證也,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正七十五)、附子湯(正六十八)、真武湯(一百五)之類以溫之(大抵大便利而身體疼者,當救里;大便如常而身體痛者,急當救表,此不可不知也)。或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身如被杖者,當作陰毒治之。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但病患體表仍然有熱,手腳也溫熱,沒有胸部結塊的現象,只是心中煩躁不安,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而且只有頭部出汗,這種情況要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如果心下感覺緊繃脹滿,沒有明顯發高燒,只有頭部出汗,這種情況要用茯苓湯來治療。張仲景說:傷寒病,心下緊繃脹滿,沒有明顯發高燒,只有頭部出汗,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液結聚在胸脅部位,可以藉由頭部出汗的現象,來分辨水液結聚的病症,要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陽明病,如果出現便血和胡言亂語的症狀,是因為熱邪進入血室,但只有頭部出汗,這時要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洩熱,等到汗出就會痊癒。如果出現汗出且胡言亂語,表示腸道內有乾燥的大便,要等病邪過了經絡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太早使用瀉下藥,病患的語言一定會錯亂,因為這是表證還存在而裡證虛弱的緣故。

關於頭痛

頭痛,屬於陽證。太陽經的頭痛,一定會發燒怕冷,沒有汗,要用麻黃湯治療;如果有汗,要用桂枝湯治療。如果已經發汗,或是還沒發汗,頭痛如裂開一樣,要用連須蔥白湯治療;如果喝了藥湯還沒止痛,要用葛根蔥白湯來治療。脈象細弦且頭痛發燒,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要用小柴胡湯治療。陽明經的頭痛,不會怕冷,反而怕熱,這是因為胃裡有實熱的緣故,陽明經的氣太旺盛,所以熱邪會往頭部跑,要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張仲景說:傷寒病,如果好幾天沒有大便,而且頭痛發熱,要用承氣湯治療,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病邪不在體內,仍然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頭痛而且會流鼻血,這屬於桂枝湯證。太陰經和少陰經的經脈從腳部到胸部,都沒有到達頭部,只有厥陰經的經脈夾著胃,歸屬於肝臟,聯繫著膽,沿著喉嚨,向上到臉頰,連接眼睛,到達額頭,所以太陰經和少陰經都沒有頭痛的病症。張仲景只有提到厥陰經的病症會用吳茱萸湯,來治療乾嘔、吐口水和頭痛而已。大致上來說,屬於三陽經的病,頭痛的情況比較多。

孫真人說:陽虛感冒,身體發熱而且頭痛;陰虛感冒,不會高燒也不會頭痛。如果不是經常性的頭痛,而是胸中脹滿,發冷發熱,脈搏緊繃但不強大,這就是膈膜上有痰液,要用瓜蒂粉一錢,用溫水調服,吐出痰液就會立刻痊癒。又問:病人頭痛鼻塞而且煩躁,這是什麼病症呢?這屬於濕邪引起的疾病,頭部有寒濕,所以會鼻塞頭痛。可以在鼻中塞入瓜蒂粉,就會痊癒,這個方法在《發黃門》中有記載。

關於身體疼痛

太陽經、少陰經和厥陰經都有身體疼痛的症狀,應該要從外在的症狀和脈象來辨別。太陽病表證還沒解除,脈象浮緊,正常情況下會身體疼痛,要用麻黃湯發汗來治療。脈象浮緊,應該會有身體疼痛,要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如果尺脈緩慢,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為什麼呢?因為是營氣不足,血少的緣故。尺脈緩慢,要先用小建中湯來調養身體;如果脈象浮,要用麻黃湯來治療。

太陽經受到濕邪侵襲,全身都疼痛,發燒而且身體發黃,小便不順暢,病人受到濕邪侵襲,又因而感冒,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導致全身疼痛沉重,這就叫做風濕,應該要從風濕的角度來治療(使用麻黃加朮湯)。如果脈象沉而且拉肚子,但身體卻疼痛,這是屬於陰證,要趕快治療體內虛寒的症狀,要用四逆湯、附子湯、真武湯之類的藥來溫補身體。大致上來說,如果拉肚子且身體疼痛,要治療體內虛寒;如果大便正常但身體疼痛,要趕快治療體表,這個觀念必須知道。或者出現身體沉重背部僵硬、腹部絞痛、喉嚨不舒服、身體感覺像被打過一樣,應該要按照陰毒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