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5)

1. 卷第九

又問:發汗後身疼痛,脈沉而遲,當用何藥?仲景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正方十一),蓋為此證也;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兼治汗後身疼、脈沉而遲者;若霍亂吐瀉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與桂枝湯(正方一)即愈。《金匱要略》云:瘡家雖身體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又問:身癢者,何也?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太陽病七八日,脈微而惡寒,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若重反發汗,則氣虛,必兩耳聾無聞,素無熱人,可芍藥甘草附子湯;(正七十二)素有熱人,可黃耆建中湯。(正三十七)

面赤有熱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

(七十)問筋惕肉瞤,頭眩身搖

太陽病發汗不解,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欲擗地者,屬真武湯(正一百五)。大凡發汗過多,即身瞤動振搖,虛羸之人,微發汗,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羸甚者,去芍藥,或少用之;有熱證惡熱藥者,去附子,余依本方加減法詳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正方五十二),傷寒應發汗,而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筋惕肉瞤,此為逆,難治,且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散(雜方二),次服建中湯。(正三十七)

(七十一)問喘

傷寒喘,只有太陽、陽明二證。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汗,屬麻黃湯(正方二十)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正二十八)。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也(正方十九)。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也(正方三十一)。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宜下,屬承氣湯(正四十二)然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正方二十)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又發汗後飲水多,咳而微喘者,水停心下,腎氣乘心故也,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正三十六)。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也(正二十六)又問:麻黃主喘,何故去之?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留汗也,小便不利,小腹滿,故去麻黃加茯苓也。

(七十二)問渴

脈浮而渴,屬太陽。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渴者,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根。(正三十六)太陽病,服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者,白虎加人參。(正六十五)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正六十六)。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主之。

白話文:

卷第九

有人問: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緩而遲,應該用什麼藥?張仲景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就是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小建中湯也能治療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緩而遲的狀況;如果是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停止後,身體疼痛仍然持續,稍微服用桂枝湯就會好。另外,《金匱要略》說:長瘡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發汗,發汗反而會引起抽搐。

又有人問:身體發癢是什麼原因?脈象浮而遲,遲代表陽氣不足,無法正常出汗,身體自然會癢。太陽病經過七八天,如果脈象微弱且怕冷,這是陰陽兩虛的表現,不能再用發汗、攻下或催吐的方法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如果再次發汗,會導致氣虛,聽力可能受損,造成兩耳失聰。原本沒有發熱的人,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原本體內有熱的人,可以用黃耆建中湯。

臉色發紅且有熱感,表示病還沒好,因為無法正常出汗,身體自然會癢,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有人問:肌肉跳動、頭暈、身體搖晃

太陽病發汗後沒有好轉,出現發熱、心悸、頭暈、身體顫動,甚至想跌倒的情況,屬於真武湯的適應症。一般來說,發汗過多會引起肌肉顫動和身體搖晃,身體虛弱的人,稍微發汗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這些都適合服用真武湯。身體極度虛弱的人,可以去掉芍藥,或少量使用;如果患者有熱象且不適合溫熱藥,可以去掉附子,其他藥物則依照原方加減。

傷寒如果使用過催吐或攻下的方法,造成心下痞滿、氣往上衝到胸口、站起來就頭暈,脈象沉緊,如果又用發汗的方法會造成經絡動盪、身體搖晃,這屬於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的適應症。傷寒本來應該發汗,但如果出現氣機在左邊跳動的情況,就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反而會頭暈、出汗、肌肉跳動,這種情況是逆症,很難治療,應該先服用防風白朮牡蠣散,接著服用建中湯。

有人問:喘

傷寒引起的喘,只有太陽病和陽明病兩種情況。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怕風、沒有汗而喘,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屬於麻黃湯的適應症。如果是桂枝湯證,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造成腹瀉不止,且脈象加快,表示表證沒有解除;如果喘且出汗,則是葛根黃芩黃連湯的適應症。太陽病用攻下法治療後,出現輕微喘的症狀,是因為表證沒有解除,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發汗後,不能再用桂枝湯,如果出現出汗且喘,沒有明顯發熱,可以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陽明病如果出現出汗但不怕冷,腹部脹滿且喘,並有潮熱,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屬於承氣湯的適應症。然而,陽明病如果脈象浮且無汗而喘,用發汗的方法就能好轉,應該用麻黃湯。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發病,出現喘且胸悶的情況,不能用攻下法,應該用麻黃湯。

另外,發汗後如果飲水過多,出現咳嗽且輕微喘的症狀,這是因為體內有水停留在心下,腎氣向上影響心臟造成的,應該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加上杏仁。如果出現小腹脹滿的情況,應該去掉麻黃加上茯苓。又有人問:麻黃主要是用來治療喘,為什麼要去掉它?這是因為要治療心下有水而喘的情況,不宜再發汗,且患者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所以要去掉麻黃加上茯苓。

有人問:口渴

脈象浮且口渴,屬於太陽病。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且口渴,應該用小青龍湯去掉半夏,加上瓜蔞根。太陽病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後出現嚴重煩躁口渴,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脈象浮、小便不利,有輕微發熱且口渴,應該用五苓散。傷寒四五天,出現發熱怕風、脅下脹滿、手腳溫熱且口渴的情況,應該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上人參和瓜蔞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