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3)

1. 卷第九

病證仍存者,風溫自汗。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屬葳蕤湯,(雜四十五)

中濕自汗(《難經》云:何以知傷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濕,故知腎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中暑自汗(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屬白虎湯),(正六十四)陽明病自汗不惡寒,反惡熱,濈濈然汗自出者,屬陽明也。若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以汗多胃中燥,豬苓複利其小便故也。

故仲景云: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陽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譫語者,屬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雖然,陽明汗多急下,若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爾不可攻之,須自大便導之,宜用蜜煎導法。(正一百十二)陽明病汗出而脈遲,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湯。

(正方一)陽明法多汗則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正方二十)亡陽自汗太陽病發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惡風,當溫其經,宜桂枝加附子湯。(正方六)傷寒尺寸脈俱緊而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其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正七十五)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溫粉撲之。

若汗多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者,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雜二),次服小建中湯,(正三十七)柔痓自汗(太陽病發熱,脈沉細,搖頭口噤,背反張,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柔痓,小續命湯主之也),(雜五十七)霍亂自汗(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正七十五)雖然,少陰不得有汗,而少陰亦有反自汗出之證(陰證四肢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濈濈者,亡陽也)。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之證,不可不察也。

(六十七)問頭汗出

病人表實裡虛,玄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於頭。凡頭汗出者,五內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證: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正方三十二)病人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五苓散(正六十六)、茵陳湯(正方九十三)。

白話文:

卷第九

風溫引起的自汗:如果疾病還在,並且出現自發性出汗,這屬於風溫病。太陽病發熱口渴,但不怕冷,這是溫病;如果已經發過汗,身體還是發燙,就叫做風溫。風溫這種病,脈象表現為陰陽兩脈都浮在表面,會有自發性出汗、身體沉重、嗜睡、打鼾、說話困難等症狀,適合使用葳蕤湯治療。

濕邪引起的自汗:濕邪引起的自汗,古籍《難經》說:「如何得知是濕邪造成的?」,應該要喜歡出汗,不要阻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腎臟主掌濕氣,所以當知道濕邪進入心臟導致出汗時,就不可強行止汗。

中暑引起的自汗:中暑引起的自汗,屬於太陽中暑,也就是「暍」。患者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口渴,適合使用白虎湯治療。

陽明病引起的自汗:陽明病引起的自汗,不會怕冷,反而會怕熱,汗水不斷湧出,這屬於陽明病的症狀。如果陽明病患者出汗很多又口渴,就不能使用五苓散,因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而豬苓又會使小便增加,反而不利。

仲景說過:陽明病發熱且汗多,應立即使用瀉藥來治療;陽明病患者汗多,是因為體內津液外洩,導致胃中乾燥,大便必然會變硬,甚至會出現胡言亂語,這適合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儘管如此,陽明病汗多要趕緊用瀉藥,但如果小便順暢,表示體內津液已經耗竭,此時就不能使用瀉藥,要用其他方法幫助大便排出,像是使用蜜煎導法。陽明病患者如果出汗但脈象遲緩,且稍微怕冷,表示表證還沒解除,應使用桂枝湯治療。

陽明病一般會汗多且脈象浮,如果沒有汗還出現喘,發汗後就會好轉,適合使用麻黃湯。

亡陽引起的自汗:太陽病發汗過多,導致汗液不斷流出,患者會怕風,應溫暖經絡,適合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傷寒患者如果寸脈和尺脈都緊,並且出汗,這屬於亡陽,是少陰病,通常會出現咽喉疼痛、嘔吐和腹瀉,身體發熱卻無法退燒,內部感到拘急、四肢疼痛、手腳冰冷、怕冷等症狀,適合使用四逆湯治療。如果汗出不止,可以使用溫粉來撲在身上。

如果汗出不止,還會出現怕風、煩躁、無法入睡等情況,應先服用防風白朮牡蠣湯,接著服用小建中湯。

柔痓引起的自汗:太陽病發熱,脈象沉細,頭部搖晃、牙關緊閉、背部僵硬、出汗但不怕冷,這種情況稱為柔痓,適合使用小續命湯治療。

霍亂引起的自汗:霍亂會出現嘔吐、腹瀉、出汗、發熱怕冷、四肢拘急、手腳冰冷等症狀,適合使用四逆湯治療。

儘管如此,少陰病不應該出汗,但少陰病也有反常出現自汗的情況(陰證會出現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冒冷汗,這也是亡陽的表現)。陽明病通常會汗多,但陽明病也有反常出現不出汗的情況,這點必須仔細觀察。

頭汗

如果病人是屬於表實裡虛的體質,體內玄府不通暢,陽氣會往上跑,汗就會從頭部出來。凡是頭部出汗的人,通常五臟都比較乾燥,膀胱空虛,津液不足,切記不可使用瀉藥,否則會使身體更加虛弱。然而,頭部出汗有很多種情況:傷寒五六天,頭部出汗、稍微怕冷、手腳冰冷、胸口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硬、脈象細弱,這屬於陽氣虛弱且有結聚,表示有表證也裡證。脈象沉也是有裡證的表現,出汗則表示陽氣虛弱。假如是純粹的陰結,就不會有外在的症狀,症狀都會在體內,這屬於半表半裡的情況。

脈象雖然沉緊,但不能算是少陰病,原因是少陰病不應該出汗,現在卻頭部出汗,因此可以知道不是少陰病(適合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五六天,已經發過汗或用過瀉藥,胸脅滿悶、小便不順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且出現忽冷忽熱、心煩等症狀,這表示表證還沒解除(適合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病人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汗,汗液只到脖子就停止,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表示體內有瘀熱,身體一定會發黃,適合使用五苓散或茵陳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