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九 (2)
卷第九 (2)
1. 卷第九
若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也(正方二十九)。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正方二十二)
(六十五)問傷寒不得汗
《甲乙經》云:熱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而得汗者,生。大抵傷寒營衛俱病則無汗,麻黃湯(正方二十)、葛根湯(正方二十六)、大青龍湯(正方三十五)、蔥豉湯(雜方七十四)可選而用之。若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溫熱之氣於外迎之,無不得汗也。
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灑之,取蠶沙、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可側手厚,上鋪席,令病人當上臥,溫覆之;夏月熱,只布單覆之,汗移時立至,俟周身至腳心皆汗漐漐,乃用溫粉撲止汗,移上床。最得力者,蠶沙、桃、柏葉也;無蠶沙亦得,單桃葉亦得,蒴藿亦可;用麩糠,乃助添令多爾;不用亦得。傷寒亦有氣虛不能作汗者。
仲景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正方二),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宜朮附湯(正方七十)、黃耆建中湯(正方三十七)。
(六十六)問自汗
傷寒無汗者七證,自汗者九證。太陽傷寒、剛痓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陰易病、冬陽明病,皆無汗(凡少陰證無汗,類麻黃湯之證,然類麻黃證。脈陰陽俱緊,少陰脈微細為異也。又汗出為陽微。故仲景云:陰不得有汗,脈陰陽俱緊而反汗出為亡陽,屬少陰經也)。
汗出者九證,衛不和自汗。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衛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屬桂枝也。(正方一)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汗出,欲救風邪者,宜桂枝湯。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也,以衛氣不共營氣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
傷風自汗。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為中風,屬桂枝湯(正方一)。又云: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正方十八)主之。汗出而渴者,五苓散;(正方六十六)不渴者,茯苓甘草湯。(正五十三)雖然,仲景云:傷風自汗,用桂枝,然桂枝湯難用,須是仔細消息之。
假令傷風自汗,若脈浮而弱,設當行桂枝湯,服後無桂枝脈息證候而煩者,即不可再服也;若傷風自汗出而小便數者,切不可與桂枝也。仲景云: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桂枝湯內加附子服之;(正方六)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與桂枝附子湯,宜服芍藥甘草湯;(正方五七)若誤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乾煩燥,厥逆嘔吐,作甘草乾薑湯(正五十五)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與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微溏則止其譫語,緣芍藥甘草湯主脈浮自汗,小便數者,寸口脈浮為風,大為溫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小便數,仍汗出,為津液少,不可誤用桂枝,宜服芍藥甘草補虛退風熱通治。誤服桂枝湯後。
白話文:
卷第九
如果傷寒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脅下脹滿,手腳溫熱卻口渴,這是小柴胡湯證。風濕互相侵襲,導致關節疼痛煩躁,抽痛難以彎曲伸展,出汗氣短,小便不順暢,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輕微浮腫,這是甘草附子湯證。
(六十五)問傷寒不出汗
《甲乙經》說:熱病脈搏通常躁動而無法出汗,這是陽脈到達極點,會死亡;脈搏強勁躁動但能出汗的,則能活下來。大體來說,傷寒導致營衛之氣都生病就會不出汗,可以使用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蔥豉湯等方劑。如果傷寒連續服用湯藥卻不出汗,就會死亡。可以像治療中風一樣,用蒸氣熏,使溫熱之氣從外部迎入,沒有不出汗的。
用柴火燒地一段時間,然後清除火,可以用水灑在地上,再將蠶沙、柏葉、桃葉、麩皮等混合,鋪在燒過的地上,厚度可以到手側,上面鋪上席子,讓病人躺在上面,用被子蓋好;夏天熱,只用單層布蓋著就好,很快就會出汗,等到全身到腳心都微微出汗,就用溫粉撲在身上止汗,然後扶到床上。其中效果最好的是蠶沙、桃葉、柏葉;沒有蠶沙也可以,單用桃葉也可以,蒴藿也可以;用麩皮只是為了增加分量而已,不用也可以。傷寒也有氣虛導致無法出汗的情況。
張仲景說:脈搏浮而遲緩,遲緩是陽氣不足,不能出汗,身體一定會發癢,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陽明病的特點是多汗,反而不出汗,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這是因為久病體虛,應該用朮附湯、黃耆建中湯來治療。
(六十六)問自汗
傷寒不出汗有七種情況,自汗有九種情況。太陽傷寒、剛痓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陰易病、冬天發作的陽明病,這些都是不出汗的(凡是少陰證不出汗,類似麻黃湯證,但和麻黃湯證不同的是,少陰證的脈象陰陽都緊,而且脈象微細。另外,出汗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所以張仲景說:陰證不應該有汗,脈象陰陽都緊卻反而出汗,是陽氣虛脫,屬於少陰經的病)。
出汗有九種情況,衛氣不調和就會自汗。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只是經常發熱自汗且不好的,是衛氣不和,應該在其發病前先發汗就會好,這是桂枝湯證。太陽病發熱出汗,這是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所以出汗,為了要驅逐風邪,應該用桂枝湯。又說:經常自己出汗的,這是營氣調和,營氣調和是和外在不協調,因為衛氣不能和營氣協調,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再發汗使其營衛調和就會好。
傷風自汗。太陽病發熱出汗怕風,脈象和緩是中風,屬於桂枝湯證。又說:太陽病,脖子和背部僵硬,反而出汗怕風,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出汗且口渴的,用五苓散;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湯。雖然如此,張仲景說:傷風自汗,用桂枝湯,但桂枝湯不容易用好,必須仔細斟酌。
假設傷風自汗,如果脈象浮而無力,本應該用桂枝湯,但服藥後沒有桂枝湯的脈象和症狀反而煩躁的,就不能再服用;如果傷風自汗且小便頻繁的,絕對不能用桂枝湯。張仲景說: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攣,難以彎曲伸展,如果小便困難的,可以用桂枝湯內加附子服用;如果小便頻繁的,千萬不能用桂枝附子湯,應該服用芍藥甘草湯;如果誤用了桂枝附子湯攻表,就會咽喉乾燥煩躁,四肢厥冷嘔吐,用甘草乾薑湯治療,以恢復陽氣;如果厥逆好轉,腳也溫暖了,再用芍藥甘草湯治療,腳就能伸直;如果胃氣不和說胡話,用調胃承氣湯治療,稍微腹瀉就能止住胡話,因為芍藥甘草湯主治脈浮自汗小便頻繁,寸口脈浮是風邪,大是溫風會產生微熱,虛弱就會導致兩小腿攣縮,小便頻繁,仍然出汗,是津液不足,不能誤用桂枝湯,應該服用芍藥甘草湯來補虛退風熱,可以通治這些症狀。誤服桂枝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