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三 (2)
卷第十三 (2)
1. 卷第十三
柴胡加芒硝湯(三十四),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屬太陽)
黃芩,人參(各半兩),柴胡(一兩三錢三字),芒硝(一兩),甘草(炙半兩),半夏(四錢一字湯洗),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內芒硝。更微沸溫服。
大青龍湯(三十五),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藥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此主之。(屬太陽)
桂枝(去皮一兩),甘草(一兩炙),石膏(如半個雞子大。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若汗周身潤。止後服。未周身潤可停待相次服盡。不欲汗多。恐亡陽故也。若汗多不止。用溫粉撲之。
溫粉方
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每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之。粉撲周身止汗。無藁本亦得。若汗已出後盡劑服。汗多亡陽。遂逆。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小青龍湯(三十六),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此主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此主之。
芍藥,桂枝(去皮),乾薑(炮),甘草(炙),細辛(各一兩半),五味子(一兩。別本或加一分),半夏(一兩半。湯洗。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麻黃(一兩半。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一彈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個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二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一兩半。去皮尖麻黃湯泡)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杏仁、半夏二味。或各作一兩一分。
小建中湯(三十七),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宜服。
芍藥(三兩),甘草(一兩炙),桂枝(一兩半去皮),膠飴(半升。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飴。局方加黃耆一兩半為黃耆建中湯)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四片。大棗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溫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加黃耆末一錢。
白話文:
卷第十三
柴胡加芒硝湯(第三十四方):
傷寒病到了第十三天還沒好,出現胸部和脅肋脹滿想吐,每天下午發作潮熱,然後開始輕微腹瀉。這種情況本來應該用柴胡湯來治療,但因為沒有腹瀉,現在反而出現腹瀉,就知道是醫生用了丸藥來攻下造成的,這樣治療是不對的。出現潮熱是體內有實熱,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體表的邪氣,然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此證屬於太陽經病)
藥方組成:黃芩、人參(各半兩)、柴胡(一兩三錢三分)、芒硝(一兩)、炙甘草(半兩)、半夏(四錢一分,用熱水洗過)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成黃豆大小,每次取五錢匕的藥量,加入生薑四片,紅棗一枚,用水一碗半,煮到剩八分,去除藥渣後加入芒硝,再稍微煮沸,溫服。
大青龍湯(第三十五方):
太陽中風,脈象浮而且緊,發燒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而且煩躁。這種情況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如果脈象微弱,容易出汗又怕風,就不能用這個藥,用了會導致手腳冰冷、筋脈抽動、肌肉顫動等不良反應。這是用藥錯誤造成的。還有一種情況,傷寒病脈象浮而緩,身體不痛,但感覺沉重,偶爾會感覺輕鬆一點,又沒有少陰經的症狀,也可以用這個藥方。(此證屬於太陽經病)
藥方組成:桂枝(去皮一兩)、炙甘草(一兩)、石膏(如半個雞蛋大,打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麻黃(三兩,去節,用熱水泡過,去除黃色汁液,烘乾後稱重)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成黃豆大小,每次取五錢匕的藥量,加入生薑四片,紅棗一枚,用水一碗半,煮到剩八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服用後以微微出汗為度。如果出汗均勻且全身濕潤,就停止服用。如果出汗不均勻,可以停一下再繼續服用完剩下的藥。不希望出汗過多,是因為擔心損傷陽氣。如果出汗過多止不住,可以用溫粉撲在身上來止汗。
溫粉配方: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等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用一兩藥粉加入三兩米粉混合均勻,然後撲在身上止汗。沒有藁本也可以。如果出汗後已經服用完藥劑,出汗過多會造成陽氣虛脫,導致手腳冰冷、怕風、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
小青龍湯(第三十六方):
傷寒病,心下有水氣,咳嗽並有輕微喘息,發燒但不口渴。服藥後如果出現口渴,表示寒邪已經去除,病快好了,可以用此藥治療。還有一種情況,傷寒病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燒又咳嗽,或者口渴,或者腹瀉,或者吞嚥困難,或者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者氣喘,也可以用此藥治療。
藥方組成:芍藥、桂枝(去皮)、乾薑(炮製)、炙甘草、細辛(各一兩半)、五味子(一兩,有的版本會加一分)、半夏(一兩半,用熱水洗過,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樓根一兩半)、麻黃(一兩半,如果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如彈子大小,熬成紅色。如果吞嚥困難,去掉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半個。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二兩。如果氣喘,去掉麻黃,加入杏仁一兩半,去皮尖,麻黃要用熱水泡過)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成黃豆大小,每次取五錢匕的藥量,用水一碗半,煮到剩八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杏仁和半夏兩味藥,有的版本會改成各一兩一分。
小建中湯(第三十七方):
傷寒病,陽脈澀滯,陰脈弦急,照理應該會腹部急痛,先用小建中湯治療,如果沒好,再用小柴胡湯治療。還有一種情況,傷寒病二三天,出現心中悸動煩躁,也可以用此藥治療。
藥方組成:芍藥(三兩)、炙甘草(一兩)、桂枝(去皮,一兩半)、膠飴(半升,以前的版本有寫如果服用後微微腹瀉或嘔吐,就去掉膠飴。醫方集解版本會加入黃耆一兩半,變成黃耆建中湯)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成黃豆大小,每次取五錢匕的藥量,加入生薑四片,紅棗一枚,用水一碗半,煮到剩八分,去除藥渣後,加入兩湯匙左右的膠飴,再稍微加熱溶解,溫服。每天服三次,晚上服二次。如果尺脈仍然遲緩,再服用一劑,並加入黃耆粉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