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一 (4)
卷第十一 (4)
1. 卷第十一
乘虛入室。故血室有熱。遂令譫語。當以小柴胡解之。(正二十九)卻與胃實譫語不同。胃實有燥糞。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正四十三)若血實有熱譫語。非胃家實。仲景恐人作胃實攻之。故曰無犯胃氣也。大抵譫語是熱。屬陽而反見陰證者逆。
(九十二)問吐血
傷寒吐血。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不發汗。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也。瘀血甚者。抵當丸(正方九十)輕者桃仁承氣湯(正四十四)兼服犀角地黃湯(雜八十六)三黃丸(雜九十八)
(九十三)問腹痛(腹脹滿附)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正方十二)痛甚者。加大黃。(正方十三)(桂枝加芍藥。即是小建中也。太陰脈弱自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其人胃虛。陽氣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十餘沸)難經云。痛為實。
大抵痛宜下。(仲景云。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又曰腹中滿痛。此為實。當下之。屬大柴胡湯)(正方三十)腹痛有二證。有熱痛、有冷痛、尺脈弦、腸鳴泄利而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主之。(正三十七)仲景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正方二十九)陰證腹痛。即四逆散、(正七十六)通脈四逆加芍藥湯。(正八十一)腹痛小便不利者。真武湯(正一百五)關脈實。腹滿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實痛也。桂枝加大黃湯。(正方十三)黃連湯、(正八十三)大承氣湯主之。
(正四十一)○又問腹脹滿者何也。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雜九十九)仲景論太陽證發汗後。腹脹滿也。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正五十八)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正四十八)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
急下之。宜承氣湯。(正四十三)
(九十四)問煩躁
傷寒煩躁。太陽與少陰經為多。(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經或因不大便。中有燥屎。故煩躁耳。(仲景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也。宜承氣湯。大抵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小便利。屎定硬。以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少少與。
微利之。然有病已瘥。尚微煩。必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小便少。津液當還入胃。不須攻也)大抵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故太陽經傷風。多煩而躁也。(仲景云。太陽傷風。服桂枝湯)(正一)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又云。太陽傷風。脈浮緊。
白話文:
卷第十一
-
乘虛進入(血室): 因為身體虛弱時邪氣容易入侵,如果邪氣進入血室(指婦女的經絡),導致血室發熱,就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現象。這種情況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種胡言亂語與胃腸實熱引起的胡言亂語不同。胃腸實熱是因為腸道有乾燥的糞便,所以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是血室實熱引起的胡言亂語,並非胃腸問題,張仲景是擔心人們誤以為是胃腸實熱而用瀉下藥,所以說不要損傷胃氣。總的來說,胡言亂語是因為有熱,屬於陽證,如果反而出現陰證,那就是病情逆轉的表現。
-
關於吐血的問答: 傷寒引起的吐血,多是由於身體陽氣受到邪氣侵擾,一開始熱在表層,應該用發汗法治療而沒有發汗,導致熱毒深入體內,結聚在五臟之中,造成體內有瘀血,所以才會吐血。瘀血嚴重的人,應該用抵當丸(正方九十),較輕的用桃仁承氣湯(正方四十四),同時可以服用犀角地黃湯(雜八十六)和三黃丸(雜九十八)。
-
關於腹痛的問答(附帶腹脹): 原本是太陽病的症狀,醫生反而用了瀉下的方法,因此導致腹部時而脹滿疼痛,這種情況是表證和裡證都有。所以張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正方十二)。如果疼痛劇烈,可以加入大黃(正方十三)。(桂枝加芍藥湯其實就是小建中湯。如果是太陰病脈弱,容易腹瀉,在使用大黃芍藥的時候應該減量,因為這樣的人胃虛,陽氣容易波動。如果是下痢,要先將芍藥煎煮多時。)《難經》說,疼痛是屬於實證。
總的來說,疼痛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張仲景說:如果發汗後沒有好轉,反而腹部脹滿疼痛,就應該立即瀉下,用大承氣湯。)(正方四十一)(又說: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屬於實證,應該瀉下,用大柴胡湯。)(正方三十)腹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熱痛,一種是冷痛。如果尺脈弦,並伴有腸鳴、腹瀉的疼痛,就是冷痛,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正三十七)。張仲景說:陽脈澀,陰脈弦,這種情況就應該腹部劇痛。
先用小建中湯,如果沒有好轉,再用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去除黃芩,加入芍藥)。(正方二十九)如果是陰證引起的腹痛,可以用四逆散(正七十六)或通脈四逆加芍藥湯(正八十一)。如果腹痛而且小便不利,可以用真武湯(正一百五)。如果關脈實,腹部脹滿、大便秘結,按壓時疼痛,這是實痛,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正方十三)、黃連湯(正八十三)或大承氣湯來治療(正四十一)。
-
關於腹脹滿的問答: 腹脹滿的原因是陰陽不調和,可以用桔梗半夏湯效果最好(雜九十九)。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太陽病用發汗法治療後,如果出現腹脹滿,可以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正五十八)。如果是瀉下後出現心煩、腹脹滿、臥起不安,可以用梔子厚朴湯(正四十八)。如果是嘔吐後出現腹脹滿,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少陰病六七天腹脹而且沒有大便,應該立即瀉下,用承氣湯(正四十三)。
-
關於煩躁的問答: 傷寒引起的煩躁,在太陽經和少陰經比較常見(因為太陽經和少陰經是表裡關係)。陽明經的煩躁,有時候是因為大便不通暢,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 (張仲景說:病人大便不通暢五六天,繞肚臍疼痛、煩躁,並且發作有時,這是腸道有乾燥的糞便,應該用承氣湯。大體來說,得病兩三天,脈弱,沒有太陽病或柴胡湯證,出現煩躁,心下硬,小便順暢,大便一定硬結,可以用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少量給藥,讓其稍微通便即可。也有病已經好了,但還略微煩躁,必然是因為大便硬結,應該問問他每天小便幾次,如果小便很少,津液就應該回到胃裡,不需要攻下。)總的來說,陰氣不足,陽氣旺盛,就會發熱而煩躁。所以太陽經感受風邪,多數會煩躁。(張仲景說:太陽傷風,可以用桂枝湯。)(正一)如果煩躁沒有好轉,可以先針刺風池、風府穴,再用桂枝湯。又說,太陽傷風,脈浮而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