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5)

1. 卷第十一

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正三十五)又云,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正三十七)(又云,傷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又云,傷寒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氣不與人相當。但與五苓散,二大錢服之,常與新汲井水飲一升許,即以指刺喉去之,隨手愈。然而太陽證自汗心煩,若小便數者,又不可用桂枝表也)

陽虛陰盛,亦發煩躁。陽氣弱為陰所乘而躁,故少陰病亦煩躁。(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正八十四)(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正方一百)(少陰病下利咽痛,胸痛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正一百一)少陰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欲去衣被。大柴胡湯下之。(正方三十)

學者當以外證與脈別之。(寸關浮數,身熱而煩者,屬太陽也;尺寸俱沉,手足厥逆,自利而煩者,屬少陰也)

然有汗之而煩者。(仲景云,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中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稍渴,五苓散主之)(正方六十六)

有下之而煩者。(仲景云,下之後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正七十三)(又云,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正四十五)(發汗若下之,病仍未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正方七十八)

又有病已解而反微煩者。此由病新瘥不勝谷,損谷則愈。(先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得屎而解;小柴胡不中,然後以調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

(九十五)問下利者

傷寒下利多種,須辨識陰陽,勿令差互。(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俗醫但見下利,便作陰證,用溫熱藥,鮮不發黃生斑而死也)

太陽陽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湯(正二十六)主之。(下利而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乾,其脈浮大而長者,是其證也)

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黃芩湯主之。(正八十五)若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也。(正八六)(下利而頭疼胸滿,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是其證也)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下利而身熱胸脅痛滿乾嘔,或往來寒熱,其脈長大而弦者,是其證也。蓋陽明者土,其脈長大;少陽者木,其脈弦。若合病,土被木賊,更下利為胃已困。若脈不弦者順也,為土不負;負者死)

自利不渴屬太陰。

白話文:

發燒怕冷,身體疼痛又沒有汗,反而覺得煩躁不安的,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傷寒病二三天,感覺心悸而且煩躁的,用小建中湯來治療。

另外,傷風發熱,六七天都沒好轉,而且覺得煩躁,有表證也有裡證,想喝水卻又喝了就吐的,用五苓散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得了傷寒病,沒有發熱,但會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狀況與平常不同。這時候也用五苓散,每次服用兩大錢,並搭配剛從井裡打出來的新鮮井水喝大約一升,然後用手指刺激喉嚨讓它吐出來,病就會立刻好轉。然而,如果是太陽病有自汗、心煩,而且小便次數多的情況,就不能用桂枝來解表了。

陽氣虛弱、陰氣旺盛,也會出現煩躁。這是因為陽氣虛弱被陰氣侵擾而導致的煩躁。所以少陰病也會出現煩躁。

少陰病二三天以上,心煩到睡不著的,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

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到快要死掉的,用吳茱萸湯來治療。

少陰病腹瀉、喉嚨痛、胸痛、心煩的,用豬膚湯來治療。

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又咳嗽、嘔吐、口渴煩躁睡不著的,用豬苓湯來治療。

少陰病怕冷而且身體蜷縮,時不時又覺得煩躁想脫掉衣服被子的,用大柴胡湯來瀉下。

學習的人應該從外在症狀和脈象來分辨疾病。(如果寸關脈浮而且數,身體發熱又煩躁的,屬於太陽病。如果寸脈和關脈都沉,手腳冰冷,腹瀉而且煩躁的,屬於少陰病。)

還有一些情況是,發汗後反而出現煩躁的。(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後,出了很多汗,胃裡乾渴,煩躁到睡不著,想喝水的,慢慢給他喝一點,讓胃氣平和就會好轉。如果脈象浮,小便不利,稍微發熱口渴,用五苓散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瀉下後反而出現煩躁的。(仲景說,瀉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睡不著,晚上卻安靜,不嘔吐也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的,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發汗、嘔吐、瀉下後,虛煩到睡不著,心中懊惱的,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發汗或者瀉下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而且感到煩躁的,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病已經好了,反而覺得有點煩躁的,這是因為剛恢復身體不能承受食物的消化,減少食物的攝取就會好轉。(先用小柴胡湯),(調和身體的營衛,使津液流通,排便後就會好轉,如果小柴胡湯沒有效果,再用調胃承氣湯)。

關於腹瀉

傷寒引起的腹瀉有很多種,必須分辨是陰證還是陽證,不要搞錯。(三陽病腹瀉會發熱,太陰病腹瀉手腳溫熱,少陰病和厥陰病腹瀉身體不發熱,可以從這裡分辨。一般來說,腹瀉還帶有太陽病的脈象和症狀,就不能用溫熱藥。民間的醫生只要看到腹瀉,就當作是陰證,用溫熱藥,很少不會出現黃疸、斑疹而死的。)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一定會腹瀉,用葛根湯來治療。(腹瀉而且頭痛、腰痛、肌肉發熱、眼睛痛、鼻子乾燥、脈象浮大而且長的,就是這種情況。)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也會腹瀉,用黃芩湯來治療。如果還嘔吐的,黃芩湯加入半夏和生薑。(腹瀉而且頭痛、胸悶、或者口苦咽乾、或者忽冷忽熱又嘔吐,脈象浮大而且弦的,就是這種情況。)

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一定會腹瀉,脈象如果沒有出現與病情不符的現象,就是順症。如果出現與病情不符的現象,就是失常。互相剋制,就叫做不符。(腹瀉而且身體發熱、胸脅疼痛脹滿、乾嘔、或者忽冷忽熱,脈象長大而且弦的,就是這種情況。陽明屬土,脈象長大,少陽屬木,脈象弦。如果同時發病,土被木所剋制,再加上腹瀉,代表胃已經很虛弱。如果脈象不弦,就是順症,代表土氣沒有被剋制。不符的,就會死亡。)

腹瀉但不口渴的,屬於太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