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6)

1. 卷第十一

(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主之)(正七十四),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正九十七),(白通加豬膽湯)(正九十八),(通脈四逆湯)(正八十二),(豬苓湯)(正六十七),(真武湯)(正一百五),(四逆加人參湯)(正七十七)。(可檢證而用之)。其餘下利,皆因汗下後證也。

大抵傷寒下利,須看脈與外證。下利而脈大者,虛也。脈微弱者,為自止。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逆。下利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脈遲而滑者,實也,其利未得便止,更宜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協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間津汁垢膩。(謂之腸垢)。

寒毒入胃,則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青黑,或下利清穀。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正七十四),白通湯加附子(正九十七),四逆散加薤白(正七十六)主之。協熱利者,黃芩湯(正八十五),白頭翁湯(正一百八),三黃熟艾湯(雜方一百),薤白湯(雜一百一),赤石脂丸(雜一百二)主之。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正九十九),地榆散(雜一百三),黃連阿膠散(雜一百四)主之。雖然,自利而渴屬少陰,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乃有熱也。三陰下利宜溫之。

然少陰自利清水,心下痛,口乾燥者,卻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少陰泄利下重,不可投熱藥,先濃煎薤白湯。)(雜一百)(內四逆散。緣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又尋常胃中不和腹中腸鳴下利,生薑瀉心湯最妙。)(正六十三)(此二法,不特傷寒證也。)

(九十六)問小便不利小便難

傷寒發汗後,小出多亡津液,胃中極干,故小便不利。醫見小便不利,往往利之,誤矣。類纂云:「胃中干則無小便,慎不可利。」故仲景云:「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耳。」若傷寒引飲,下焦有熱,小便不通。脈浮者,五苓散(正六十六)。脈沉者,豬苓湯也(正六七)。表不解,心下有水,發熱而咳,小腹滿,小便不利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也(正三十六)。傷寒無汗,翕翕發熱,頭項強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也(正方九)。嘔而發熱,胸脅滿,心下怔忪,小便不利者,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正二十九)。少陰病小便不利者,四逆散加茯苓也(正七十六)。(傷寒有所不利者,行之取其滲泄也。有渴而飲停者,有躁而煩渴者,有病氣去而水氣不得行者,其表裡得見煩躁,口燥欲飲水,水入即吐,病名水逆。及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欲飲水者。有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並宜五苓散。)

白話文:

(四逆湯、理中湯)這些方劑可以用來處理腹瀉,如果腹瀉伴隨口渴,通常屬於少陰病。(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湯、通脈四逆湯、豬苓湯、真武湯、四逆加人參湯)這些方劑可以參考使用。其餘的腹瀉症狀,大多是因發汗或攻下後引起的。

大體來說,傷寒引起的腹瀉,必須觀察脈象和外在症狀。腹瀉時脈搏洪大,表示身體虛弱;脈搏微弱,表示腹瀉將會自行停止。腹瀉一天十多次,脈搏反而變得有力,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腹瀉時脈搏數快且滑,表示腸胃裡有未消化的食物,如果攻下後腹瀉停止,而脈搏變得遲緩但滑,表示體內有實邪,腹瀉尚未完全停止,應該再次攻下。如果腹瀉時三部脈象平和,但按壓心下部位感覺到硬,就要趕緊攻下。如果腹瀉伴隨發熱,肚臍下一定會發熱,大便呈現紅黃色,以及腸道中有黏膩的津液污垢(稱為腸垢)。

如果寒邪侵入胃部,肚臍下一定會寒冷,腹部脹滿,大便顏色可能黃白、青黑,或是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濕毒之氣旺盛,則會腹瀉腹痛,大便如同膿血或腐爛的肉汁。如果腹瀉時想喝水,表示體內有熱。如果腹瀉時出現胡言亂語,表示腸道有乾燥的糞便。寒邪侵入胃部的,可以用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等方劑來治療。腹瀉伴隨發熱的,可以用黃芩湯、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湯、赤石脂丸等方劑。濕毒導致腹瀉排出膿血的,可以用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散等方劑。雖然腹瀉伴隨口渴通常屬於少陰病,但三陽病引起的腹瀉也有可能想喝水,這表示體內有熱。三陰病引起的腹瀉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

然而,少陰病引起的腹瀉,如果排出清稀的液體、心下疼痛、口乾舌燥,反而應該攻下,這點必須了解。(少陰泄瀉伴隨下墜感,不宜用熱藥,先濃煎薤白湯。)(內服四逆散,因為四逆散含有枳實、芍藥等藥物。此外,對於一般胃部不適、腹中腸鳴腹瀉,生薑瀉心湯效果最佳。)(這兩種方法,不單單適用於傷寒證。)

(小便不利、小便困難)

傷寒發汗後,小便減少,是因為津液耗損,胃中極度乾燥,所以小便不通暢。醫生看到小便不通暢,常常用利尿藥,這是錯誤的。類纂中說,胃中乾燥則沒有小便,絕對不可用利尿藥。所以仲景說,攻下後又發汗,小便不通暢,是津液耗損的緣故。如果傷寒導致口渴想喝水,下焦有熱,小便不通,脈搏浮,可以用五苓散;脈搏沉,可以用豬苓湯。如果表證未解,心下有水飲,發熱咳嗽,小腹脹滿,小便不通暢,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如果傷寒無汗,身體微微發熱,頭頸強痛,小便不通暢,可以用桂枝湯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朮。如果嘔吐發熱,胸脅脹滿,心下悸動,小便不通暢,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少陰病小便不通暢,可以用四逆散加入茯苓。

(傷寒出現排泄不暢的狀況,可以用通利的方式來疏導。有的病人口渴卻無法飲水,有的病人煩躁且口渴,有的病邪已去但水液無法正常運行。如果病人出現煩躁、口乾想喝水、喝水卻吐出來的狀況,病名為水逆。還有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想喝水的狀況,或是發熱出汗後,反而怕冷不嘔吐,只有心下痞悶的狀況,這些都適合用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