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四 (4)
卷第十四 (4)
1. 卷第十四
白朮(二兩),甘草(一兩炙),附子(一個半炮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也。即是附子與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一兩。其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甘草附子湯(七十一),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骨痛不得屈伸。近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屬太陽)
甘草(炙),白朮(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桂枝(三兩、或作二兩、身腫者加防風二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汗出即解。
芍藥甘草附子湯(七十二),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此主之。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乾薑附子湯。(七十三),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此主之。(屬太陽)
乾薑(一兩炮),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
理中丸(七十四),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此主之○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中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服此(屬陰陽瘥後勞復病脈證)
乾薑(炮),甘草(炙),人參(腹痛者倍之),白朮(各一兩)
上搗篩煉蜜和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熱粥飲之。微自溫覆。勿揭衣。然不及湯。
又方: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寒者加乾薑一兩半。渴欲得水者加白朮一兩半。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或轉筋者。去白朮、加附子一枚生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四逆湯(七十五),傷寒醫下之。續後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屬太陽)○自利不渴者。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屬太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湯。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作甘草乾薑湯與之。厥愈。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伸。若胃氣不和。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加燒針者。或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此並主之。○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或脈沉者。急溫之。並宜服。(屬少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或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或下利腹滿。身疼痛者。先溫里。乃攻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或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此並主之。(並屬厥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吐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此主之。(屬霍亂)
白話文:
卷第十四
白朮甘草附子湯:用白朮二兩、炙甘草一兩、炮製去皮的附子一個半。將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加入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溫服。一天服用三次。第一次服藥後若感到身體麻木,約半天後再服第二次,三次都服完後,如果人感覺像被蒙住一樣,不要驚慌。這是因為附子和白朮的藥力一起往皮膚走,驅逐水濕之氣,還沒完全清除,所以才會這樣。照理應該加桂枝一兩,但如果大便硬、小便順暢,就不需要加桂枝了。
此方名為「甘草附子湯」,用於治療風濕病邪侵襲,導致關節疼痛、煩躁不安、骨頭抽痛無法彎曲伸直,靠近時疼痛加劇,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順暢、怕風不想脫衣服,或是身體微微腫脹的情況。(屬於太陽病症)
甘草附子湯(加減):用炙甘草和白朮各一兩,炮製去皮的附子一枚,桂枝三兩(或作二兩),身體腫脹者加防風二兩;若有心悸、呼吸不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半。將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溫服。出汗後病症就會解除。
芍藥甘草附子湯: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怕冷,是因為身體虛弱,此方可治療這種情況。
用芍藥三兩、炙甘草三兩、炮製去皮的附子一枚。將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溫服。
乾薑附子湯:瀉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睡不著,晚上卻安靜,不嘔吐也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高熱,此方可治療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病症)
用炮製過的乾薑一兩,生用去皮的附子一枚。將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溫服。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再服一次。
理中丸:霍亂引起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發熱嚴重且想喝水的,用五苓散治療;怕冷而不想喝水的,用此方治療。大病痊癒後,喜歡吐口水,久久不能痊癒,胸中有寒氣,應該用溫性的丸藥來治療,適合服用此方。(屬於陰陽病痊癒後勞累復發的脈證)
用炮製過的乾薑、炙甘草、人參(若腹痛則加倍)、白朮各一兩,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做成丸子,大小如雞蛋黃。用幾合湯水化開一丸,搗碎溫服。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如果腹中沒有發熱,可以增加到三四丸。用熱粥送服,微微蓋好被子,不要掀開衣服,但效果不如湯藥快。
理中丸(加減):
用人參、炮製過的乾薑、炙甘草、白朮各三兩。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怕冷者加乾薑一兩半,口渴想喝水者加白朮一兩半。如果肚臍上方有跳動感,是腎氣在動,去除白朮加桂枝四兩。吐的厲害,去除白朮加生薑三兩。下利嚴重的,還是要用白朮。心悸者加茯苓二兩。如果四肢拘攣、腹脹下利,或是轉筋,去除白朮,加生用去皮的附子一枚。
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匕,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溫服。一天服用三次。
四逆湯:傷寒病經醫生瀉下後,又持續下利、排出清稀的糞便不止、身體疼痛,急需治療裡虛,如果之後身體疼痛的情況好轉、排便也正常了,就要急著治療表證。治療裡虛適合用四逆湯,治療表證適合用桂枝湯。(屬於太陽病症)自己拉肚子,但不口渴,是因為臟腑有寒,應該溫補,適合服用此方。(屬於太陰病症)傷寒病脈浮、自汗出、小便頻繁、心煩、微微怕冷、腳抽筋,用桂枝湯治療,如果服用後出現昏厥、咽喉乾燥煩躁、想吐,用甘草乾薑湯治療,昏厥好轉後,再用芍藥甘草湯治療,腳就會伸直。如果胃氣不和,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如果重複發汗、針灸後,或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排出清稀的糞便,都適合用此方治療。(以上都屬於少陰病症)少陰病症,吃東西就吐、心中溫溫的想吐又吐不出來,剛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遲,是胸中有實邪,不能用瀉法,應該用吐法。如果膈上有寒飲導致乾嘔,不能用吐法,應該溫補。如果脈象沉,更要急著溫補,都適合服用此方。(都屬於少陰病症)如果大汗或大瀉後出現四肢冰冷,或是大汗出而熱不退、體內拘急、四肢疼痛,又下利、四肢冰冷怕冷,或是下利腹脹、身體疼痛,要先溫補裡虛,再治療表證。(溫補裡虛用四逆湯,治療表證用桂枝湯)如果嘔吐而且脈弱、小便頻繁、身體微微發熱、出現昏厥,難以治療,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此方。(都屬於厥陰病症)吐、瀉、汗出、發熱怕冷、四肢拘急、手腳冰冷,或吐瀉、小便頻繁又大量出汗、下利、排出清稀的糞便、內寒外熱、脈象微弱幾乎要消失,都適合服用此方。(屬於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