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三 (4)
卷第三 (4)
1. 卷第三
少與小承氣湯。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又云。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二)因與小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仲景無治法。
今詳。宜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仲景亦無治法。宜與黃耆建中湯。大便堅。小便數。不可用承氣湯攻之。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正九十二)。千金云。脾約者。
大便堅。小便利。宜枳實丸。太陽陽明者。脾約乃是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仲景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裡)大便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恐津液還入胃。必先硬後溏也。小便自如。乃可攻之。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
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大便蜜導之。若土瓜根、大豬膽汁。皆可導之。(正一百十一)以此知古人慎用轉藥如此。
(十五)問表裡兩證俱見
傷寒表證當汗。里證當下。不易之法也。發表攻裡。本自不同。甘遂神丹不可以合飲。桂枝承氣安可以並進。○然而假令病人脈浮而大。是表證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卻當下。此是表裡證俱見。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仲景云。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
渴欲飲水者。水入則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假令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里證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當鬚髮汗。此是兩證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湯。(正方一)○假令病人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里證當下。其人頭汗出。
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兩證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裡半在表也。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假令太陽病表證未除。而醫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仲景謂之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主之。(正十六)○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痛。是有表。復有里。
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正十三)此皆仲景治傷寒有表復有里之法。學者當以意推之也。
(十六)問無表裡證
傷寒四五日後。以至過經。(十三日為過經)無表證。又於裡證未可下者。但非汗證。亦非下證者。皆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隨證加減用之。(加減法在第十二卷藥方中也)以至十餘日者。亦可用。十餘日外用小柴胡湯不愈者。若大便硬。看證可下。則用大柴胡下之。(正三十)以過經。
白話文:
卷第三
如果剛開始就給予病人小承氣湯,如果腹部有放屁的現象,表示腸道內有乾燥的糞便,這時才可以攻下。如果沒有放屁,只是頭部僵硬,之後可能會拉肚子,這時就不能攻下,攻下反而會導致腹脹、吃不下飯。此外,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發熱,脈象滑而快的,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根據原文四十二)給予小承氣湯一升,腹部有放屁的,可以再服用一升,如果沒有放屁,就不要再給了。關於這種情況,張仲景並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
現在仔細分析,應該給予小柴胡湯。(根據原文二十九)如果隔天還是沒大便,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表示身體內部虛弱,很難治療。張仲景也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應該給予黃耆建中湯。如果大便乾硬,小便次數多,就不能用承氣湯來攻下。如果趺陽脈浮而澀,浮表示胃氣強盛,澀表示小便次數多。浮和澀相搏,大便就會乾硬,這是脾的約束力太強的緣故,可以用麻子仁丸治療。(根據原文九十二)《千金方》說,脾約就是指這種情況。
大便乾硬,小便順暢,可以用枳實丸。太陽陽明病就是指這種脾約的狀況。小便清澈的就不能使用攻下法。(張仲景說,傷寒沒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給予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就知道病不在裡,而是表證)大便乾硬,小便量少的,還不能攻下。(因為擔心津液回流到胃裡,必然會先變硬,之後拉肚子。小便正常,才能使用攻下法。要問病人一天小便幾次,如果本來一天小便三四次,今天才兩次,就知道大便很快就會出來。現在小便次數少,因為津液都回流到胃裡,所以知道大便很快就要出來了。)陽明病,如果自己會流汗,或者經過發汗治療,小便也正常,就不能攻下,這是因為津液已經耗竭,即使大便硬,也不能攻下,應該用蜂蜜導瀉。也可以用土瓜根、大豬膽汁來導瀉。(根據原文一百十一)由此可知,古人對於使用攻下藥物是非常謹慎的。
(十五)關於表裡兩證同時出現的狀況
傷寒表證應該發汗,里證應該攻下,這是不能改變的原則。發汗和攻下,本來就不同,甘遂神丹不能與發汗藥一起服用,桂枝湯和承氣湯也不能同時使用。但是,如果病人脈浮而大,這是表證應該發汗,可是病人又發熱口渴,小便赤黃,卻應該攻下,這是表裡兩證同時出現。可以用五苓散治療。(根據原文六十六)(張仲景說,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而且煩躁,有表裡證,想喝水,但喝了就吐,稱為水逆,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傷寒六七天不大便,頭痛發熱,這是里證應該攻下,可是如果小便清澈,就知道病不在裡,還在表,應該發汗。這是表裡兩證同時出現,還不能攻下,應該使用桂枝湯。(根據原文一)如果病人感覺胸口悶脹、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象沉細,這是里證應該攻下,可是病人又頭部出汗、輕微怕冷、手腳冰冷,卻應該發汗。這是表裡兩證同時出現,張仲景稱為半在裡半在表,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根據原文二十九)如果太陽病表證還沒解除,醫生卻多次使用攻下藥,導致邪熱與腸道內的東西結合,而引起腹瀉,腹瀉不止,胸口痞硬,張仲景稱之為表裡不解,可以用桂枝人參湯治療。(根據原文十六)本來是太陽病,醫生反而使用攻下藥,導致腹痛,這是有表證,也有里證,張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根據原文十二)如果腹痛嚴重,就用桂枝加大黃湯。(根據原文十三)這些都是張仲景治療傷寒有表證也有里證的方法,學者應該用心體會。
(十六)關於沒有表裡證的狀況
傷寒四五天後,甚至超過經期(十三天為過經),沒有表證,里證又不能攻下,既不是發汗證,也不是攻下證,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根據原文二十九)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加減的方法在第十二卷藥方中)即使到了十幾天,也可以使用。如果十幾天後用小柴胡湯還沒好轉,大便又乾硬,看情況可以攻下,就可以用大柴胡湯攻下。(根據原文三十)因為已經過了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