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四 (1)
卷第十四 (1)
1. 卷第十四
梔子厚朴湯(四十八),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屬太陽)
白話文:
梔子厚朴湯(藥方編號:四十八),用於治療傷寒下痢後,出現心煩、腹脹,躺著或起來都不能安穩的症狀。(屬於太陽經證)
梔子(大者七枚擘碎),厚朴(去皮薑汁炙二兩),枳實(二枚取去穰。麩炒秤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以水二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得吐。止後服。
白話文:
- 梔子(大的7枚,掰成小塊)
- 厚朴(去皮,用薑汁炙烤,2兩)
- 枳實(2枚,取去內瓤,用麩子炒過,秤重1分)
梔子乾薑湯(四十九),治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屬太陽)
梔子(七枚),乾薑(一兩)
白話文:
梔子乾薑湯(方劑編號四十九)
主治: 傷寒。
病症: 服用丸藥後,身體發熱未退,輕微煩躁不安。(屬於太陽經病)
上銼如麻豆大。分二服。以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得吐。止後服。(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之)
白話文:
把(梔子)搗碎成像芝麻大小。分兩次服用。用兩大杯水。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三。去掉渣滓,溫熱後服用。直到吐出來為止。吐完後再服用。(所有使用梔子湯的情況中,如果病人本來就有輕微腹瀉,不適合服用)
梔子柏皮湯(五十),治傷寒身黃髮熱。(屬太陽)
梔子(八枚),黃柏(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梔子柏皮湯,治療傷寒身體發黃並且發熱。(屬於太陽病)
梔子(八個),黃柏(一兩),甘草(半兩,炙過)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像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杯半煎煮至剩下七分。去掉藥渣後溫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五十一),治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屬太陽。)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用於治療出汗過後,臍部以下悸動,有奔豚感的人。(屬於太陽病)
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茯苓(去皮六兩。或作四兩)
白話文:
桂枝(80 克,去皮) 甘草(40 克,炙烤) 茯苓(240 克或 160 克,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棗二個。用甘爛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作甘爛水法。用水二斗。置大盆中。以勺揚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顆。有珠相逐取用)
白話文:
上方的每一塊藥材大小像麻子。每劑藥用五錢。加兩顆棗子。用甘爛水一盞半,煎到剩八分。過濾後,溫熱服用。(甘爛水製作方法:取兩鬥水,倒入大盆中。用勺子攪拌,水面上會出現五六千顆珠子狀的水泡。等這些水泡連在一起後即可使用。)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五十二),治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屬太陽)
白話文: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第52號方劑),用於治療傷寒後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
患者會感到胸口憋悶,氣息上衝胸腔。站起來時頭暈目眩。脈象沉而緊。發汗後會觸動經絡,導致身體顫抖不止。(此方屬太陽病)
茯苓(二兩),桂枝(一兩半),甘草(炙),白朮(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茯苓二兩,桂枝一兩半,甘草一兩(炙過),白朮一兩。
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每次用五錢的量,加一碗半的水煎煮,煮到剩下八分的程度,去掉藥渣後溫服。
茯苓甘草湯(五十三),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主之。(屬太陽)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方劑編號:五十三)
- 用於:傷寒後出汗但口渴的情況。五苓散能治療這種情況。
- 不口渴,用本方治療。(屬於太陽病)
桂枝(去皮),茯苓(各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桂枝(去皮)和茯苓各用六十克,甘草用三十克(炙過)。
將這些藥材切碎,大小約像麻豆一樣。每次服用時取十五克。用約三百毫升的水,加入五片生薑一起煎煮,直到剩下約二百四十毫升。去掉藥渣後,趁溫暖時服下。
甘草湯(五十四),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服。不瘥者。與桔梗湯。
甘草(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二服。
白話文:
甘草湯(第 54 條)
少陰病,病程兩三天。
有咽喉疼痛症狀者,可以服用甘草湯。
若症狀未好轉,則改用桔梗湯。
甘草乾薑湯。(五十五),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宜此藥。(屬太陽)
白話文:
甘草乾薑湯(第 55 號方劑)
適用於傷寒症狀:脈浮,自發性出汗,小便頻繁,心煩略感寒意,腳抽筋。錯誤服用桂枝湯,想要攻表(驅除表寒),但這是一種錯誤。會導致厥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和反胃。此時應該使用甘草乾薑湯。(此方屬太陽病)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炙甘草湯。(五十六),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屬太陽)
白話文:
炙甘草四兩,炮乾薑二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顆粒大小如麻豆。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八分水量。過濾掉藥渣後,溫熱服用。
這是炙甘草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心跳不整和心悸。(屬於太陽病範疇)
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生地黃(八兩),桂枝(一兩半去皮)麻仁(一兩一分),麥門冬(一兩一分去心)
白話文:
甘草(40 克,烤過) 人參(20 克) 生地黃(160 克) 桂枝(30 克,去皮) 麻仁(22 克) 麥門冬(22 克,去核)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入姜五片。棗一枚。水一盞半。入酒半盞。煎至八分。去滓納阿膠一片。膠烊盡。溫服。日三服。
白話文:
藥材大小切成黃豆般。每次服用 5 錢一湯匙。加入薑片 5 片、紅棗 1 枚、水 1 碗半、酒半碗。煮到藥汁剩下 8 成。去掉渣滓,加入阿膠 1 片,煮至阿膠完全融化。趁溫熱服用。每天服用 3 次。
芍藥甘草湯。(五十七),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乾煩躁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與此藥。(屬太陽)
白話文:
方劑:芍藥甘草湯(條目五十七)
適用症狀:
傷寒,脈浮見自發汗。小便頻繁。心煩,微覺寒冷。小腿抽筋疼痛。
辨證要點:
症狀類似桂枝證,但不是桂枝證。誤用桂枝湯攻表,會導致情況惡化,出現厥逆、咽喉乾燥煩躁、嘔吐噁心的情況。
救治方法:
出現上述情況,應使用甘草乾薑湯恢復陽氣。
判斷預後:
如果厥逆好轉,足部溫暖,再給予芍藥甘草湯。(該方屬於太陽病範疇)
甘草,白芍藥(各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甘草和白芍藥各兩錢,切成像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碗的量,去掉藥渣後溫服。
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五十八),治發汗後腹脹滿者。(屬太陽)
白話文:
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 (第58方),用於治療出汗後出現的腹脹滿悶的症狀。(屬於太陽病)
厚朴(四兩去皮),半夏(一兩一分),甘草(一兩),人參(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厚朴四兩去皮,半夏一兩一分,甘草一兩,人參半兩。
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每次用五錢的量。用水一杯半,加上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去掉藥渣後溫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五十九),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若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攻痞宜服此藥。(屬太陽)
白話文: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劑編號:五十九),治療心口以下有硬塊的脹滿感。按壓硬塊時會感覺潮濕。患者的脈象關上位置浮動。比如傷寒病人在大便後,又出汗過多,導致心口以下脹滿,怕冷,說明外邪沒有完全散去。此時不可治療脹滿,應該先驅邪。驅邪後再治療脹滿。驅邪可以使用桂枝湯。治療脹滿可以使用這個方劑。(適用於太陽經)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白話文:
大黃(120 克),黃連(60 克),黃芩(60 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百沸湯二大盞。熱漬之一時久。絞去滓。暖動分二服。
白話文:
上藥研成黃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匙。用兩大杯剛煮沸的熱水,浸泡約一小時後。過濾掉渣滓。趁溫熱時分兩次服用。
附子瀉心湯。(六十),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屬太陽)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百沸湯二大盞。熱漬之一時久。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 (六十)
主治: 心下痞硬,並且伴隨惡寒、汗出。屬於太陽病。
藥方:
- 大黃(二兩)
- 黃連(一兩)
- 黃芩(一兩)
- 附子(一枚,炮製去皮,破開,別煮取汁)
製法: 將以上三味藥切成麻豆大小。
用法: 每服五錢,用兩大碗沸水浸泡約一個小時,然後濾去藥渣,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半夏瀉心湯。(六十一),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服此。(屬太陽)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方劑編號:61)
適用於傷寒五六天後,出現嘔吐和發熱。患者符合柴胡湯的證候,但因誤用其他瀉藥而導致症狀未緩解,柴胡湯的證候依然存在。此時,患者應再次服用柴胡湯。
儘管已經瀉下,但不會出現逆氣。患者會有蒸蒸發熱和振動感。最後,會發熱出汗而解除症狀。
如果患者心下滿而硬痛,這是結胸的徵兆。應服用大陷胸湯治療。
如果患者僅有心下滿而不痛,這是痞證。不適合服用柴胡湯,應服用半夏瀉心湯。(屬於太陽經病證)
黃連(半兩),黃芩,乾薑(炮),人參,甘草(炙。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一分湯洗七遍)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黃連半兩,黃芩、乾薑(炒過)、人參、甘草(炒過)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一分(洗七次)
以上藥材切碎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大棗兩枚。用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去掉藥渣後溫服。
甘草瀉心湯。(六十二),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宜服此。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
這種情況是傷寒中風後,醫生反而使用了瀉下的藥物。導致患者腹瀉不止,每天數十次,而且大便不消化,並伴有腹中雷鳴。心窩以下痞硬而脹滿,乾嘔心煩,不得安寧。醫生看到患者心窩以下痞硬,認為病情沒有好轉,於是再次使用瀉下藥物。結果痞硬的症狀更加嚴重。
這並不是由於熱結,而是由於胃中虛弱,客氣(寒邪)上逆導致的痞硬。因此,應服用甘草瀉心湯。
甘草(二兩炙),乾薑(炮),黃芩(各一兩半),人參,黃連(各半兩),大棗(六枚),半夏(一兩一分洗)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甘草(90 克,烤過),炮製乾薑,黃芩(各 67.5 克),人參,黃連(各 22.5 克),大棗(6 顆),半夏(47.5 克,洗過)
生薑瀉心湯。(六十三),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屬太陽)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配方編號:63)
適用症狀: 治療傷寒出汗,出汗後出現脾胃不和,心窩痞滿堅硬,乾嘔且食物有臭味,脅部有水氣,腹部雷鳴且腹瀉者。(屬於太陽病)
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一兩半),乾薑(炮),黃連(各半兩),半夏(一兩一分泡)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黃芩、炙甘草、人參各用一兩半,炮乾薑和黃連各用半兩,半夏用一兩一分並先浸泡。
將這些藥材切碎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用水一杯半,加入七片生薑和兩枚棗子一起煎煮,煎至剩下一杯時,濾掉藥渣,溫熱時服用。
白虎湯(六十四),治傷寒脈浮滑者。表裡有熱。○又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並主之。
白話文:
白虎湯(第64號方劑)
治療傷寒,脈象浮滑,表裡都有熱。
其他適用情況:
- 三陽合病:傷寒、陽明病、少陽病同時發作。
- 腹滿身重,難以轉身。
- 口中麻木,臉色晦暗,胡言亂語,尿失禁。
- 發汗後會胡言亂語。
- 下瀉後額頭出汗。
- 手足冰冷。
- 若自發出汗者。
傷寒脈滑而厥逆,還有裡熱者。 也適用此方。
知母(三兩),甘草(一兩炙),石膏(八兩碎綿裹),粳米(三合)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白話文:
知母(180 克) 炙甘草(60 克) 石膏(480 克,用棉布包成小塊) 粳米(180 克)
白虎加人參湯(六十五),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寒。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並主之。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第65方),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煩渴難耐,脈搏洪大者。
傷寒 如果嘔吐或腹瀉,七、八天後仍未好轉,熱邪積聚在體內,表裡都熱,時而畏寒,口渴厲害,舌頭乾澀灼熱,想要喝好幾升水者。
傷寒 沒有特別發熱,口乾口渴,心煩意亂,背部微微畏寒者,也可以服用此方。
人參(二分),知母(一兩半),甘草(炙二兩或作半兩),粳米(一合半),石膏(四兩碎綿裹)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白話文:
人參用兩分,知母用一兩半,炙甘草用二兩或半兩,粳米用一合半,石膏用四兩並敲碎後用布包裹。
將這些藥材切成像小豆子那麼大的顆粒。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用水一杯半煎煮,煮到剩下八分水量,等到米煮熟就可以。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
五苓散(六十六),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傷寒汗出而渴者。(不渴者與茯苓甘草湯)○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者。○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或渴者。○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熱多。飲水者並主之。
白話文:
五苓散 (方劑方號:66)
適用於:
- **太陽病發汗後症狀:**大量出汗、胃中乾涸、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口渴欲飲水。此時應少量給予飲水,使胃氣調和即可痊癒。
- 脈浮、小便不暢、微熱口渴者。
- 發汗後脈浮、數、煩渴者。
- 傷寒出汗後口渴者。(若不口渴則使用茯苓甘草湯)
- 中風發熱五六天不解,合併表裡證,口渴欲飲水,但水入則嘔吐(稱為水逆)。
- **本應下利,但心下痞塞者。**此時使用瀉心湯。若痞塞不解,病人口渴口乾,小便不暢者。
- **太陽病,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病人發熱、出汗,復見惡寒,不嘔吐,但心下痞塞者。**此時應使用瀉藥通下之。若下不下去,病人不惡寒但口渴者,此為轉屬陽明。小便數次者,大便一定堅硬。不更換衣物十天,沒有其他不適。若口渴想喝水,少量給予即可。但必須採取適當措施救治。或口渴者。
-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發熱明顯。**飲水者皆可使用此方。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去黑皮秤),茯苓(去皮秤),白朮(各三分),桂枝(去皮半兩不見火)
上搗篩為散拌和。每服抄三錢。白湯調下。此藥須各自事持秤見分兩。然後合。
白話文:
澤瀉:1 兩 1 分 豬苓:去黑皮後秤重 茯苓:去皮後秤重 白朮:3 分 桂枝:去皮後半兩,不經火烤
豬苓湯。(六十七),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並主之。
白話文:
豬苓湯(方劑編號:67)
適用症狀:
- 陽明病(屬熱證):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
- 少陰病(屬寒證):腹瀉六七天,咳而嘔吐、口渴、心煩、失眠。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炙過),澤瀉,滑石(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豬苓(去掉外皮)、茯苓、阿膠(經過火烤)、澤瀉、滑石(各取一兩)
將這些藥材切碎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用一盞半的水煎煮,煮到只剩下七分水量時,濾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附子湯。(六十八),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附子湯(方劑編號:六十八)
適用於少陰病(寒證)發病一、兩天,舌苔正常,後背畏寒的人。這種情況下應灸治療。
對於少陰病導致的身體疼痛、手足冰涼、關節疼痛、脈搏沉細的人,也適合服用此方劑。
茯苓,芍藥(各一兩半),人參(一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和芍藥各用一兩半,人參用一兩,白朮用二兩,附子用一枚並炮製去皮。
將這些藥材切碎成像麻豆大小。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用水一杯半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去掉藥渣後溫服,每日服用三次。
桂枝附子湯。(六十九),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屬太陽)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方劑編號:69)
功效: 治療傷寒已經八九天的患者。
證狀: 風濕互相交織,導致身體疼痛煩躁,無法自行轉動身體。沒有嘔吐和口渴的症狀。脈象浮虛而澀。(屬於太陽經的證候)
桂枝(二兩),甘草(一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四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桂枝兩錢,甘草一錢,炮過並去掉皮的附子一個半。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用一碗半的水,加上四片生薑和一枚棗子一起煎煮,煎至剩下八分水量時,濾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朮附湯。(七十),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者。此主之。(屬太陽)
白朮(二兩),甘草(一兩炙),附子(一個半炮去皮)
白話文:
朮附湯 (第70號藥方)
對於患病八九天的傷寒患者,如果風寒濕邪交織,導致身體疼痛、煩躁不安、不能翻身、不嘔吐、不口渴,且脈象浮虛而遲澀,則可以使用朮附湯。
如果患者出現大便乾燥、小便通暢的症狀,則可用此方治療。(此方歸屬太陽病)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也。即是附子與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一兩。其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白話文:
上藥(附子)研磨成像麻豆般大小的碎塊。每次服用五錢(約 15 公克)。
加入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約 400 毫升)。
煎煮至剩餘約七分(約 280 毫升)。
過濾渣滓,溫熱服用。
每日服用三次。第一次服用後,可能會感覺到身體麻痺。
約半天後再服用第二次。
服用三次後,身體會出現類似中暑的症狀,不用擔心。
因為這是附子與術(蒼朮)在身體表皮中驅逐水氣的反應。
如果大便乾燥,小便通暢,則不需再添加桂枝。
甘草附子湯(七十一),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骨痛不得屈伸。近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屬太陽)
白話文:
甘草附子湯(第71方)
適用症狀:
- 風寒濕邪交迫引起的關節疼痛。
- 關節疼痛劇烈,無法活動。
- 靠近身體時疼痛加劇。
- 出汗,氣短。
- 小便不利。
- 怕冷,不願意脫衣服。
- 身體可能輕微腫脹。(屬於表證)
甘草(炙),白朮(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桂枝(三兩、或作二兩、身腫者加防風二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兩半)
白話文:
甘草(經過炙烤),白朮(各一兩),附子(一顆,處理過,去除外皮),桂枝(三兩,或兩兩,身體水腫者,可加入防風兩兩。心悸、小便不利者,可加入茯苓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汗出即解。
芍藥甘草附子湯(七十二),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此主之。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芍藥甘草附子湯(七十二)
**症狀:**發汗病不解,反而出現惡寒。
**病因:**這是因為體虛的緣故。
**本方主治:**針對此症。
藥物:
- 芍藥(三兩)
- 甘草(三兩,炙)
-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用法:
- 將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的碎塊。
- 每服五錢匕。
- 水一盞半煎煮。
- 煎至藥汁剩七分。
- 去渣,溫服。
**療效:**汗出即解。
乾薑附子湯。(七十三),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此主之。(屬太陽)
白話文:
乾薑附子湯(原名:七十三)
- 前面已經服用過發汗藥物後。
- 病情又復發,白天煩躁不安,夜晚比較安靜。
- 沒有嘔吐、口渴等症狀。
- 脈象沉細。
- 體溫不高。
歸屬太陽病證。
乾薑(一兩炮),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
白話文:
將乾薑一兩炒過和一枚去皮的新鮮附子準備好。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使用時取五錢,用一碗半的水煎煮,煮到只剩下約七分水量時,瀝去藥渣,趁溫熱時服用。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再服用一次。
理中丸(七十四),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此主之○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中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服此(屬陰陽瘥後勞復病脈證)
乾薑(炮),甘草(炙),人參(腹痛者倍之),白朮(各一兩)
白話文:
理中丸(七十四)
- 治療霍亂引起的頭痛。
- 發燒和全身疼痛。
- 發熱時想喝很多水的人,服用五苓散。
- 感覺寒冷,不想喝水的人,服用理中丸。
- 大病初癒後,喜歡吐口水,長時間不能停止。這是胸中有寒氣的緣故,應當服用丸藥溫暖身體。這種情況適合服用理中丸。(屬於陰陽康復後勞累過度復發的疾病脈象證候)
上搗篩煉蜜和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熱粥飲之。微自溫覆。勿揭衣。然不及湯。
又方: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製成丸,每個丸子大小約莫雞蛋黃。用湯汁數杯,混和一顆丸子。將丸子研碎,溫熱後服用。每日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如果腹中還沒有發熱,可以逐步增加到三四顆。吃藥後喝熱粥。輕輕蓋上衣物保暖,不要掀開衣服。但是要注意,不要熱到出汗。
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寒者加乾薑一兩半。渴欲得水者加白朮一兩半。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或轉筋者。去白朮、加附子一枚生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白話文:
有腹痛的,加上一兩半人參。畏寒的,加上一兩半乾薑。口渴想喝水的,加上一兩半白朮。肚臍上方疼痛的,是腎氣活動的緣故。去掉白朮,加上四兩肉桂。嘔吐多的,去掉白朮,加上三兩生薑。腹瀉多的,仍用白朮。心悸的,加上兩兩茯苓。或者四肢拘急,腹滿腹瀉,或者轉筋的,去掉白朮,加上一顆生用附子。
四逆湯(七十五),傷寒醫下之。續後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屬太陽)○自利不渴者。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屬太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湯。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作甘草乾薑湯與之。厥愈。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伸。若胃氣不和。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加燒針者。或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此並主之。○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或脈沉者。急溫之。並宜服。(屬少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或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或下利腹滿。身疼痛者。先溫里。乃攻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或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此並主之。(並屬厥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吐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此主之。(屬霍亂)
白話文:
四逆湯(方劑 75)
- 治療傷寒後下痢、排清谷(未消化的食物殘渣)不止。
- 若出現全身疼痛,應立即補救裏氣。
- 若疼痛後病情自然緩解,應立即補救表氣。
- 補救裏氣宜用四逆湯。補救表氣宜用桂枝湯(屬於太陽病)。
- 自發性腹瀉不口渴,應溫暖內臟,宜服四逆湯(屬於太陰病)。
- 傷寒脈浮,自汗,小便頻繁,心煩,微惡寒,腳抽筋,給予桂枝湯。得了以後又出現抽搐,咽乾煩躁,嘔吐,給予甘草乾薑湯。抽搐好了,再給予芍藥甘草湯。腿腳伸展。若胃氣不和,給予調胃承氣湯。若反覆出汗,加燒鍼灸。
-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痢排出清谷,以上症狀都用四逆湯治療。
-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暖欲吐,但吐不出來。一開始手腳冰冷,脈弦遲,這是胸中有實熱,不可下泄,應給予吐法治療。若膈上有寒飲,乾嘔不止,不可吐,應給予溫法治療。脈沉者,急需溫補,宜服理中丸(屬於少陰病)。
- 大汗或大下痢後抽搐厥冷,或大汗出後熱退不盡,內部肌肉緊繃,四肢疼痛,又下痢,抽搐逆亂還惡寒,或下痢腹脹,全身疼痛,先溫補裏氣,再疏解表氣(溫補裏氣宜用四逆湯,疏解表氣宜用桂枝湯)。或嘔吐、脈弱、小便多次、身體微熱、抽搐難治,以上症狀都用四逆湯治療(都屬於厥陰病)。
- 吐瀉出汗、發熱惡寒、四肢痙攣、手腳冰冷,吐瀉、小便多次且大汗出,下痢排出清谷,內寒外熱,脈微弱欲絕,用四逆湯治療(屬於霍亂)。
甘草(二兩炙),附子(一個生用),乾薑(一兩半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強人加附子半個。乾薑加一兩半。
白話文:
甘草兩錢炒過,附子一個生用,乾薑一兩半炒過。
將這些藥材切成像小豆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用一碗半的水煎煮,煎至剩下七分水量。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體質較強的人可以增加半個附子和一兩半的乾薑。
四逆散。(七十六),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主之。(屬少陰)
甘草(炙),柴胡,枳實(去白穰炒黃),芍藥(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四逆散(編號七十六),治療少陰病引發的四肢逆冷。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咳嗽或心悸、小便不利、腹痛,或腹瀉、大便溏稀。本方主要針對這些症狀。(屬於少陰病證)
上搗篩為細散。米飲調下二錢。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納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篩成細粉。用米湯調藥粉,每次服用二錢。每日服用三次。如果是咳嗽,加入五味子乾薑,各半兩。如果是腹瀉心悸,加入桂枝半兩。如果是小便不利,加入茯苓半兩。如果是腹痛,加入烤裂的附子半枚。如果是腹瀉下墜,先濃煎薤白湯,再加入三錢匕藥粉,煮沸一兩次後溫服。
不更衣。(七十七),惡寒脈微而利。利止者亡血也。此主之。(屬霍亂)
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乾薑(一兩半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茯苓四逆湯。(七十八),治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
茯苓(二兩),人參(半兩),甘草(一兩炙),乾薑(七錢半),附子(半個生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當歸四逆湯。(七十九),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屬厥陰)
白話文:
不更衣,身體發冷,脈象微弱且腹瀉。腹瀉停止就代表出血了。這屬於霍亂。
用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乾薑一兩半(炮製)。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每天三次。
茯苓四逆湯,用於治療發汗後,即使服用瀉藥,病症仍未解除且煩躁不安。
用茯苓二兩、人參半兩、甘草一兩(炙)、乾薑七錢半、附子半個(生去皮)。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手腳冰冷,脈象細微且將要消失的病症,屬於厥陰症。
當歸(洗),桂枝,芍藥,細辛(各一兩半),通草,甘草(各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當歸(洗淨),桂枝,芍藥,細辛(各 75 克),通草,甘草(各 50 克;經炙烤)
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八十),有當歸四逆湯證。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服。(屬厥陰)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加上茱萸和生薑。(方劑編號:80),適用於符合當歸四逆湯證狀的人。如果患者長期受寒,建議服用。(屬於厥陰證)
當歸(洗),桂枝(去皮),芍藥,細辛(各一兩半),甘草(炙),木通(各一兩),茱萸(五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白話文:
當歸(洗淨),桂枝(剝去樹皮),芍藥,細辛(各 15 克),甘草(炙烤過的),木通(各 15 克),茱萸(75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