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三 (2)
卷第三 (2)
1. 卷第三
濈濈然一時許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湯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然發汗,須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蓋腰以上流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病終不解。凡發汗病證仍在者,三日內可二三汗之,令腰腳周遍為度。
○又問三陰有可汗者乎?陰病不當發汗,發汗即動經。然太陰脈浮,少陰發熱,亦須微微取汗,但不正發汗耳。大抵風寒中人,與營衛俱薄而發熱,又未曾行諸汗藥,雖無陽證,須少汗解逐之。王叔和云:「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故知初病脈沉細數,雖里不消,本表中風寒,須宜溫覆少汗而解。仲景太陰證脈浮可汗,宜桂枝湯。(正方一)少陰病發熱脈沉,宜麻黃細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少陰二三日,常見少陰證,無陽證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微發汗,皆陰證表藥也。要知脈沉細數,病在裡不可發汗。此大略之言耳。脈應里而發熱在表,宜以小辛之藥取微汗而溫散也。
○大抵傷寒太陽證發熱惡寒,宜發其汗。然熱多寒少,其脈微弱,或尺脈遲者,不可表也。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正方四)尺脈遲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黃耆湯。(正三十七)以養其血,晬時用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小分劑以和解之。
其人當汗而衄血下血者,不可表也。(太陽病脈浮而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得瞬。又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不愈,宜桂枝湯。正方一)
壞病者,不可表也。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當犯何逆,隨證治之。又云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若已吐下發汗,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婦人經水適來者,不可表也。(婦人病經水適下而發其汗,則鬱冒不知人。此病為表裡俱虛,故令鬱冒也。)
風溫者,不可表也。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體重;其息必喘;其形不仁;嘿嘿但欲眠者,風溫證也。復發其汗者死,宜葳蕤湯。(雜四十五)
濕溫者,不可表也。兩脛逆冷;胸腹滿;頭目痛苦妄言;必多汗者,濕溫證也。不可發汗,發汗者,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宜桂附湯(正十七)、白虎加蒼朮湯。(雜一百十七)
虛煩者,不可表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宜服竹葉湯。(正九十五)
病人腹間左右上下有築觸動氣者,不可表也。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此為逆難治,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雜方二)汗止,次當服建中湯。(正三十七)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一二服。(正六十六)次服竹葉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
白話文:
微微出汗,讓身體感覺舒適就好,不要像水淋雨一樣淋漓大汗。吃藥後,如果病症停止,就不用把全部的藥都吃完。發汗時,要像平常一樣,腰部以上蓋好,腰部以下穿厚衣服。如果發汗後腰部以上汗流不止,而腰部以下到腳底卻只是微微濕潤,病就不會好。如果發汗後病症仍然存在,三天內可以發汗兩三次,讓全身都微微出汗為標準。
有人問,三陰病有可以發汗的情況嗎?陰病本來就不應該發汗,發汗會擾動經脈。但如果太陰病脈象浮,少陰病發熱,也需要微微發汗,但並非正常發汗。一般來說,風寒侵入人體,加上身體營衛之氣虛弱而發熱,而且沒有使用過發汗藥,即使沒有陽證,也需要稍微發汗來驅散病邪。王叔和說,表證的風寒如果進入身體內部就無法消除,所以如果剛開始生病時脈象沉細而數,雖然是裡證,但病根在表,應該溫暖覆蓋,稍微發汗就能痊癒。張仲景認為,太陰病脈象浮可以發汗,可以用桂枝湯;少陰病發熱脈象沉,可以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病兩三天,常見少陰病證,沒有陽證,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這些都是治療陰證表證的藥。要知道,如果脈象沉細而數,病在裡,就不能發汗。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如果脈象是裡證,但發熱卻在表,應該用少量辛溫的藥來微微發汗,溫散病邪。
一般來說,傷寒太陽病發熱惡寒,應該發汗。但是,如果發熱多而惡寒少,脈象微弱,或尺脈遲緩,就不能發汗。太陽病發熱惡寒,發熱多惡寒少,脈象微弱,表示身體沒有陽氣,不能發汗,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如果尺脈遲緩,表示血不足,要先用小建中加黃耆湯來養血,等一段時間後再用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的小劑量來調和。如果病人應該發汗,但卻出現流鼻血或下血的情況,就不能發汗。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發熱但身體沒有汗,自己流鼻血會痊癒,不能發汗。如果發汗,額頭上的脈會塌陷並緊張,眼睛會直視不能眨眼。還有說,太陽病沒有好,熱結在膀胱,病人會像發狂一樣,如果自己下血就會好,如果沒好,要用桂枝湯。)
如果病情已經壞掉,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太陽病三天了,已經發過汗,或者吐過、瀉過、溫針過,但病還沒好,就是病情壞掉了,不能用桂枝湯,應該根據出現的其他症狀來治療。又說,太陽病沒有好,傳到少陽,會出現脅肋下硬滿、乾嘔、吃不下東西、時冷時熱,但還沒吐、瀉過,脈象沉緊,要用小柴胡湯。如果已經吐過、瀉過、發過汗,小柴胡湯的症狀就消失了,這就是病情壞掉了,要知道出現了什麼問題,然後用相應的方法治療。婦女月經剛來時,不能發汗。(婦女月經剛來時如果發汗,會昏迷不省人事,這是因為身體表裡都虛弱,所以才會昏迷。)
風溫病不能發汗。脈象寸關尺都浮,頭痛、身體發熱而且經常自己出汗、身體沉重、呼吸急促、身體麻木、只想睡覺,這是風溫病的症狀,如果再發汗就會死,應該用葳蕤湯。濕溫病不能發汗。兩條小腿冰涼、胸腹脹滿、頭暈眼花、胡言亂語、大量出汗,這是濕溫病的症狀,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加重病情,導致死亡,醫生反而會害死病人,應該用桂附湯或白虎加蒼朮湯。虛煩病不能發汗。各種虛煩發熱跟傷寒很像,但是不會怕冷,身體也不會疼痛,所以知道不是傷寒。不能發汗。頭不痛,脈象不緊張,所以知道不是裡證實證,不能用瀉法,應該用竹葉湯。病人腹部左右上下有氣在跳動,不能發汗。
如果氣在左邊跳動,不能發汗,發汗會頭暈、汗流不止、肌肉顫動,這是病情嚴重難以治療。先用防風白朮牡蠣湯,等汗止住,再用建中湯。如果氣在右邊跳動,不能發汗,發汗會流鼻血、口渴、心煩,喝水會吐,先用五苓散一兩服,再用竹葉湯。如果氣在下邊跳動,不能發汗,發汗會氣往上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