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七 (5)
卷第十七 (5)
1. 卷第十七
上九味,搗篩為散,以雞子黃並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絹囊盛五丸,帶左臂,仍更掛戶上。
續添,聖散子方
(此藥性溫,若陽證有熱,不可輕服之),
(聖散子)蘇內翰云:昔嘗覽《千金》三建散方,於病無所不治,而孫思邈特為著論,以謂此方用藥節度不近人情,至於救急,其驗特異。乃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至理開感,智不能知。今予所謂聖散子者,殆此類也。自古論病,惟傷寒為至危急,表裡虛實,日數證候,應汗下之類,差之毫釐,輒至不救。
若時毒流行,用聖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之感,連服取瘥,不可與傷寒比也。若疾疫之行,平旦輒煮一釜,不問老幼良賤,各一大盞,即時氣不入其門。平居無病,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倍常,百疾不生,真濟世之寶也。其方不知其所從出,而故人巢君世寶之,以治溫疫,百不失一。
予既得之,謫居黃州,連年大疫,所全活者,不可勝數。巢君初甚惜此方,指江水為盟,約不傳人。餘切隘之,以傳蘄水道人龐安常。龐以醫聞於世,又善著書,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東坡居士序。
草豆蔻(十枚去皮面裹,炮),木豬苓(去皮),石菖蒲,茯苓,高良薑,獨活(去蘆頭),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根節),厚朴(去皮,薑汁炙),藁本(去沙土),芍藥,枳殼(去根麩炒),柴胡(去蘆頭),澤瀉,細辛(華陰者),防風(去蘆頭),白朮,藿香,半夏(薑製各半兩),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八分,去滓熱服,余滓兩服合為一服,重煎,空心服之。
調中湯(五十一),治夏月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壯熱迷悶,脈數,宜下之。
大黃(去皮三分),葛根,黃芩,芍藥,桔梗(去蘆),藁本(真者無,則以芎代之),茯苓(去皮),白朮,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上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一中盞,移時再服之,得快利,壯熱便歇,小兒輩減與服之。凡秋夏暑熱積日,或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摶著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表,最易為暴寒傷之而下也,虛冷人亦不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也,不宜服此,少實人可服。五石人喜壯熱,適與藥斷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
亦不止,便作痹熱毒,壯熱甚不歇則劇,是以宜調中湯下,和其胃氣也。調中湯去大黃,即治風溫證,兼治陽病因下遂協熱利不止,及傷寒不因下自利,表不解而脈浮數者,皆可去大黃煎之,殊驗也。
射干湯(五十二),治初秋夏月暴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熱喜伏於內,咳嗽曲折不可得氣息,喉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哽。
白話文:
卷第十七
將以上九種藥材研磨過篩成粉末,用雞蛋黃和一隻紅色公雞的雞冠一起混合,捏成杏仁大小,再用三角絹袋裝五丸,帶在左臂上,然後再掛在門上。
續添,聖散子方
(此藥藥性溫熱,如果屬於陽證有熱的情況,不可輕易服用)
(聖散子)蘇內翰說:我以前曾經看過《千金方》中的三建散,認為此方能治百病,而孫思邈特別撰寫文章,認為此方用藥的劑量不近人情,但是救急效果卻非常好。由此可知,神奇的藥物能發揮效力,不拘泥於常規,至深的道理能啟發感悟,不是智慧所能完全理解的。現在我所說的聖散子,大概就是這類藥。自古以來,論述疾病,只有傷寒最為危急,其病症表裡虛實,病程天數和症狀,像是應發汗或瀉下等等,稍有偏差,就會導致無法救治。
如果遇到時疫流行,使用聖散子,不必區分是陰症還是陽症,連續服用即可痊癒,這種情況不能與傷寒相提並論。如果遇到疾病流行,每天早晨煮一大鍋藥,不論老幼貴賤,每人喝一大碗,疫氣就無法入侵家門。平常沒有疾病的人,如果能空腹服用一次,則飲食量會增加,各種疾病都不會產生,真是濟世的寶物。這個藥方不知道出自哪裡,但是我的故人巢君世寶將它收藏起來,用來治療溫疫,百試百靈。
我得到這個藥方後,被貶到黃州,連年發生大瘟疫,靠著這個藥方救活的人不計其數。巢君起初非常珍惜這個藥方,指著江水發誓,約定不外傳。我懇切地向他請求,才得以將藥方傳給蘄水道人龐安常。龐安常以醫術聞名於世,又擅長著書,因此我把藥方傳給他,並且讓巢君的名字和這個藥方一起流傳後世。東坡居士作序。
草豆蔻(十枚,去皮後用麵粉包裹,烤過),木豬苓(去皮),石菖蒲,茯苓,高良薑,獨活(去蘆頭),附子(炮製後去皮臍),麻黃(去根節),厚朴(去皮後用薑汁炙烤),藁本(去除泥沙),芍藥,枳殼(去根麩炒),柴胡(去蘆頭),澤瀉,細辛(華陰產的),防風(去蘆頭),白朮,藿香,半夏(用薑製過,以上各半兩),甘草(一兩,炙烤過)
將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的碎塊。每次取五錢,用水一碗半煎煮,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剩下的藥渣再煮兩次,兩次的藥液合在一起服用,空腹服用。
調中湯(五十一),治療在夏天或初秋時節,突然受到寒冷侵襲,正當身體感到炎熱時,熱邪反而結聚在四肢,導致高熱頭痛;如果寒邪傷到胃部,則會引起腹瀉,可能拉出帶血、帶水或紅色的糞便,出現高熱、神志昏亂,脈搏加快的症狀,應該使用瀉下藥。
大黃(去皮三分),葛根,黃芩,芍藥,桔梗(去蘆),藁本(如果沒有真藁本,則用川芎代替),茯苓(去皮),白朮,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等分切成麻豆大小的碎塊。每次取五錢,用水一碗半煎煮,煮至剩一中碗,過一段時間再服用。如果腹瀉通暢,高熱就會消退,兒童的用藥量應該酌減。凡是夏天或秋天,因暑熱積聚多日,或突然受到寒冷侵襲,熱邪無法散發,反而喜歡聚在肌肉中,形成高熱的症狀。胃是六腑的表層,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襲而引起腹瀉。虛寒體質的人也不會發高燒,只是腹瀉或霍亂,不宜服用此藥;體質稍微壯實的人可以服用。體質燥熱的人容易發高燒,如果服藥後停止腹瀉,反而會加重體內的熱邪,導致煩悶而死。
如果熱邪持續不退,就會形成痹熱毒,高熱嚴重不退則病情加重,所以應該用調中湯來瀉下,調和胃氣。調中湯去除大黃,就可以用來治療風溫證,也可以治療陽證因使用瀉下藥而導致腹瀉不止,以及傷寒不因瀉下而自發性腹瀉,表證未解而脈象浮數的情況,都可以將大黃去除後煎煮服用,效果非常好。
射干湯(五十二),治療初秋或夏天下暴雨寒冷,以及時行暴寒時,熱邪喜歡潛伏在體內,引起咳嗽,呼吸困難,喉嚨沙啞失聲,乾咳無痰,感覺喉嚨好像被東西哽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