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 (5)
卷第十 (5)
1. 卷第十
汗出者,藁本粉敷之;咽喉痛者,甘草湯、(正五十四)桔梗湯(正方一百二)、豬膚湯(正方一百一)、半夏散(正方一百三)、通脈四逆去芍藥加桔梗湯(正方八十一)、麻黃升麻湯(正二十五)可選而用之。
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草湯(雜五十三),次四逆散主之(正七十六)。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八十二)問口燥咽乾
脾臟有熱,則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乾。仲景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背微寒者,白虎湯加人參也(正六十五)。又云:陽明病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咽乾者,慎不可發汗,發汗則重亡津液。少陽證口苦咽乾者,小柴胡主之;(正二十九)少陰證,口燥咽乾者,急下之。
病人默默欲眠,目不能開,起居不安,其聲嘎,或咽乾者,當作狐惑治之。(狐惑證在第十一卷九十九問)
(八十三)問病人但漱水不欲咽
陽明證頭疼,身熱口燥,但漱水不欲入咽者,必衄也。若病人無表證,不發寒熱,胸腹滿,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為有瘀血,必發狂也,輕者犀角地黃湯,(雜八六)甚者抵當湯。(正九十一)
(八十四)問不欲眠
太陽證發汗,大汗出,胃中干,煩燥不得眠,欲飲水者,當少少與之,胃中和即愈;若脈浮,小便不利,發渴者,五苓散(正六十六)主之。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正七十三)若發汗,若吐,若下後,虛煩不得眠,劇則反復顛倒,心中懊憹者,宜梔子豉湯(正四十五)吐之(梔子豉湯一盞半為一劑,分再服,一服得吐,止後服)。傷寒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主之(雜八十七)。
傷寒吐下後,心煩乏氣,晝夜不得眠,酸棗湯主之(雜八十八)。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主之(雜一百四)。若少陰病,下利而渴,不得眠,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又問傷寒瘥後不得眠,何也?蓋熱氣與諸陽相併,陰氣未復,所以病後仍不得睡也,梔子烏梅湯主之。(雜八十九)
(八十五)問多眠
多眠有四證:有風溫證,有小柴胡證,有少陰證,有狐惑證。病人尺寸脈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默默但欲眠者,風溫證也。風溫不可發汗,宜葳蕤湯。(雜四十五)(在第六卷中第四十五問)病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太陽證也。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
白話文:
[卷第十]
如果出汗,可以用藁本粉來敷。如果喉嚨痛,可以選用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散、通脈四逆去芍藥加桔梗湯、麻黃升麻湯等方劑來治療。
還有一種潛伏的疾病,指的是在不該寒冷的時候突然受寒,寒氣潛伏在少陰經,剛開始不會感覺到生病,過了一個月才發作。脈象微弱,首先會喉嚨痛,類似於傷寒,但不是喉痹(咽喉腫痛)的疾病。接著一定會腹瀉,一開始可以用半夏桂甘草湯,之後用四逆散來治療。這種病通常一兩天就會痊癒,古方稱之為「腎傷寒」。
口渴咽乾的問題
如果脾臟有熱,就會導致津液虧少,所以會口乾舌燥。張仲景說:「傷寒沒有大熱,但口渴煩躁,背部微微發冷,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來治療。」又說:「陽明病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只是咽喉乾燥,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法,發汗會更進一步耗損津液。少陽證出現口苦咽乾,用小柴胡湯治療;少陰證出現口乾咽乾,要趕緊用攻下藥治療。
病人默默不想說話,想睡覺,眼睛睜不開,坐立不安,聲音嘶啞,或咽喉乾燥,應當按照狐惑病來治療。(狐惑病在第十一卷第九十九問有詳細說明)
病人只想漱口不想吞水的問題
陽明證出現頭痛、發熱、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水,一定是將要流鼻血。如果病人沒有表證,不發冷發熱,但感到胸腹脹滿、嘴唇乾燥,只想漱口不想吞水,這是體內有瘀血,可能會發狂。病情輕微的用犀角地黃湯,病情嚴重的用抵當湯。
睡不著的問題
太陽證發汗後,大量出汗,導致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想要喝水,可以少量給予,等胃氣恢復就會好轉。如果脈象浮,小便不通暢,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用攻下藥後又發汗,白天煩躁睡不著,晚上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大熱,用乾薑附子湯治療。如果發汗、嘔吐或攻下後,感到虛煩睡不著,嚴重時會反覆翻滾,心中煩亂不安,可以用梔子豉湯催吐(一次用梔子豉湯一碗半,分兩次服用,第一次服用後吐出來就停止服用)。傷寒發高燒,乾嘔,呻吟說胡話,睡不著,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
傷寒吐瀉後,心煩氣虛,整夜睡不著,用酸棗仁湯來治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心中煩躁,睡不著,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如果少陰病出現腹瀉和口渴,睡不著,用豬苓湯來治療。還有人問傷寒痊癒後睡不著是為什麼?這是因為熱邪與其他陽氣合併,陰氣沒有恢復,所以病後還是睡不著,用梔子烏梅湯來治療。
嗜睡的問題
嗜睡有四種情況:有風溫病,有小柴胡病,有少陰病,有狐惑病。病人寸口脈和尺脈都浮,頭痛發熱,經常自己出汗,身體沉重,呼吸急促,四肢無力,默默地只想睡覺,這是風溫病。風溫病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可以用葳蕤湯來治療。(在第六卷第四十五問有詳細說明)病人脈象浮,頭頸僵硬疼痛並怕冷,這是太陽證。如果病程超過十天,脈象由浮變細,並嗜睡,表示病邪已經解除了。如果胸悶脅痛,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